魏晋书法都牛在哪儿?

蒙哥里奇


一、魏晋是中国书法的第一座高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鼎盛的时代。书体的变化从古篆隶等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草、行等各种书体, 书法文字从单一文字学范畴上升到了书学艺术。

二、我们现在说魏晋书法牛,不仅仅是牛在王羲之、王献之,而是整整那一个时代都牛,书法人才非常之多!

这个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艺最为突出。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书家也极有成就。晋丞相张华、晋丞相桓温、晋丞相王导、晋丞相王敦、晋太尉庾元亮、晋车骑将军庚翼、晋太守沈嘉、晋侍中杜预、晋散骑常侍谢璠伯,以及王徽之等人,他们都写的熠熠生辉,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书法艺术在当时发展到了极盛状态

“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得很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极大的发挥。比如魏武帝曹操的周围也就聚集了锺繇、梁鹄、韦诞、邯郸淳、卫觊等一大批书家。

当时上好的书法作品,在士大夫阶层中成为有价的社会交往礼品,并以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与否,成为雅俗的标准,加之当时朝廷以书法取士,以及宗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等等,将书法推向了发展的鼎盛高峰。


由于整个社会的书法水平极高,水涨船高,魏晋书法诞生了王羲之这样的一代“书圣”,出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样的超级大作,不足为奇!


各位看官认同这个观点吗?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魏晋书法因风流自成一格

中国文人,尤其是清后文人,最羡慕的就是宋朝的文人生活,以及文化繁荣的状态。

那宋朝文人羡慕谁呢?

他们羡慕魏晋名流。

晋人书以尺牍见长而以韵相胜,缘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或假手于翰墨,或品析于锋杪,殚精竭虑,沉酣斯道,又缘二晋人物,丰神疏逸,姿致萧朗,俗好清谈,以超脱之情游戏笔墨,于是风流相扇,艺文益精,落笔散藻,自然可观,故虽非名法之家,然其书亦楚楚可观,从而蕴酝出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的时代书风。

清简高尚,虚旷为怀,俗好清淡,疏逸萧朗。

以超脱之情游戏笔墨,故非名家,楚楚亦可观,从而造就了“晋韵”的时代书风。

坦腹东床,穷途末路的典故,三曹、王氏、竹林七贤的潇洒,想必大家都了解过。

书法的高度,和时代文化背景的繁荣是离不开的。

(张芝冠军帖,都无法想象一个人为何可以在章草当胜的时代把草书写的如此潇洒,这是超时代的理念和作品)

故有:

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家,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中国书史,以魏晋为最,犹如千年诗作不越唐,戏曲词本也都自元朝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如西方莎士比亚,四悲四喜,学戏剧都得学这个。

难道过了百年千年还无法超越吗?

当然是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道理。

结尾

其实这个问题,上边那一句长话就已经解释清楚了。

至于如何理解,那就看个人文化积累了。

不了解魏晋的文化,自然是不懂“韵”“逸”“潇洒”从何而来。

建议读魏晋诗文,体会一下。


题外话

我们的大乾隆弘历如何评价魏晋真迹伯远帖呢?

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

意思就是:好不寻常,好不做作,就连外边的那些妖艳贱货大美妞儿也比不上。

如果真要从点画结构等等细节去扣魏晋,真就没意思了。

我记得我扣过一次,还配了图。

后来想想实在可笑,连魏晋文化都不了解的人,你跟他说这笔飘逸潇洒,那笔豪迈超脱,简直是对牛弹琴。

魏晋书法的点画很随意,这个大多数人都能看出来。

但是随意之处如何解读,那真是千人千面了。

学一学魏晋名仕诗文,体会一家魏晋风骨,自然也就懂这些“随意”不寻常在何处了。


梁宇航


魏晋书法牛在哪?

牛在出了个楷书之祖钟瑶,牛在二王父子,牛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牛在王羲之开创的妍美流便的今体书,牛在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希。


牛在魏碑,龙门十二品,厚重饱满,斩钉截铁,雄强奇伟,牛!

张猛龙碑,气势磅礴,险劲挺拔,气魄宏大,牛!

魏晋风流,书法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尚法刻板,尚意张扬,尚态媚俗,唯有尚韵优美雅致,所以牛。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特色,不止魏晋书法牛,唐宋元明清各有各的牛,即便是今天也有书法牛人,活跃在书界中,推动着书法艺术往前进。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下附临写,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友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