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2018北京中考已落下帷幕。播报君为你带来生物、化学的合卷考试试题分析,一起来看看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们对试卷的权威解析吧!

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卷

总体评述

生物试题以考查生物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贴近考生社会生活和实践、贴近教材的内容作为命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初中生物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能力立意,指向问题解决

生物试题围绕生物学科性质,通过生命现象分析、实验探究、科普文阅读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例题】

第4题以教材中的细胞观察实验,即“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显微镜观察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及观察结果分析。

第18题在人的体循环过程中,创设了新颖、真实、科学的情境,要求学生对所给数据曲线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各级血管血流速率与血管总面积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试题提供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第19题以教材中实验为基础,以备战2022年冬奥会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为背景,按照观察、解释、分析、推理这一逻辑链条设计问题,将考生的思维过程逐步外显,考查考生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等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突出价值导向,服务立德树人

试题围绕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引导考生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参考例题】

第8题以位于我国深圳的世界第四大国家基因库及其建设的意义为背景,第10题以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高产辣椒“航椒11号”为背景,反映我国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增强考生民族自豪感。

第20题引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前沿领域的突出成就紧密联系,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价值。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科素养

试题以北京西山的森林生态系统、菜豆植株观察、发酵食品制作等为情境进行问题设计,落实对概念内涵与概念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并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解释生命现象,探查考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试题素材的选取贴近教材、贴近考生生活和实践,注重对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考生感到亲切熟悉,在答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考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试题通过精心创设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文本资料、图表数据等开合有度、梯次鲜明的问题情境,凸显学科特色。

【参考例题】

第3、18题分别以教材中考生熟悉的菜豆和毛细血管结构特点为背景,结合课内观察实验,考查考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第11题“植物繁育”和第15题“发酵应用”都来自北京市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第16题“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料来自地方课程资源,引导教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注重学科特色,展现学生能力

试题围绕生物学科性质,通过生命现象分析、实验探究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试题对考生的考查注重“宽”与“活”,引导教学聚焦思维过程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摒弃纸上谈兵,做“真”实验、“真”探究。

【参考例题】

第4题以教材中的细胞观察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显微镜观察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及观察结果分析。

试卷覆盖《考试说明》全部知识内容的75%以上,其中Ⅱ级要求的内容占80%以上。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知识,聚焦核心内容,摒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通过不同梯度的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考出课堂表现。

【参考例题】

第1题考查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6题以“球迷观赛”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第7题以排球运动为背景考查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调节;第8题考查人的性别遗传及性别决定等;以上均为对主干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考查。

第19题通过不同层次、逐步递进的问题,对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第20题通过 “写出一条健康生活建议”的开放性设问,给不同发展水平的考生搭建展示平台。

2018年北京化学卷

总体评述

2018年北京中考化学学科是选考科目,与生物学科一起同场进行。与2017年相比,考试时间减少,满分分值减少至45分,题型中删减了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题。

与往年相比,2018年试题在保持稳定、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2018年中考改革对教学的影响和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减少阅读文字量,突出试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保证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化学学科思想和能力的考查。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关注基础 考出课堂表现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聚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重点内容,关注日常课堂教与学的实际表现和收获。试卷题量适中、试题难度适中,为学生创设相对充足的思考空间。试题中近2/3的素材源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巩固核心知识。

选择题以较易试题为主,考查内容及设问角度都是学生较熟悉的基础性知识。

【参考例题】

第10、11题与2017年相似,采用“一拖多”的形式,综合考查溶液的相关概念。

生活现象解释题的第13题与2017年也相似,采用可选择的“连线”形式,考查物质组成和用途等。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题考查量和分值所占比例最大,与教学实际情况相一致。考查内容多源于教科书,包括基本操作、物质性质和制备实验、燃烧条件探究等,都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同时,为防止题海训练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定势,试题有意做了适宜变化。

【参考例题】

生产实际分析题是两道题,而各区命制的模拟卷中通常为一道题。

再如,化学计算内容没有作为填空题出现,而是融合在选择题中,既降低了计算难度,又通过考查形式的变化引导教学更关注化学学科概念。

聚焦实验 考出创新实践

科学探究及基本实验近20分,占近50%。通过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和科学探究的考查,体现了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1.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题的考查突出层次性

试题的呈现由简单实验到综合实验,19、20、21题则是教材中实验的简单变形后的呈现,让学生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重点突出了对气体制备实验及其物质性质实验等初中必做实验的考查。

22题也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依托考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重在考查实验原理,旨在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性分析。

23题是酸碱盐性质相关的综合实验,考查学生由单一实验的分析到对实验的综合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另外,实验试题学生答案能够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如24(5),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阐述自己的答案,但答案角度不同体现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同。

贴近生活!2018年北京中考生物化学试题解析新鲜出炉|聚焦中考7

2. 科学探究题的考查体现应用性

24题科学探究是在新实验情境中,综合考查学生从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到反思评价各环节的整体探究能力。

学生要从已有知识和方法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考查了变量控制思想和对比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同时突出考查实验目的、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理解。

3.考查证据推理与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的第19题、21题、22题、23题,科学探究24题中给出结论问学生实验目的或原因分析等设问角度,凸显了证据推理能力的考查。24题中多组实验的设计凸显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图文并茂,简洁清晰

试卷编排图文并茂、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有常见的文字信息,也有数据图表信息(第10、11题、第24题),还有各种形式的图示信息。

【参考例题】

全卷共22幅图片,包括数据曲线图(第15题)、数据饼图(第16题)、微观示意图(第12题)、实验操作图(第5题)、实验装置图(第8、9、19~24题)、物质转化图(第17题)、工业流程图(第18题)、原理示意图(第14题)、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第16题)等多种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多途径、多元信息获取的能力。

考出化学学科思想

全卷共考查化学方程式5个,占总分值量大于10%。

化学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到各类题型中,考查学生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从化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

【参考例题】

12题以微粒示意图来分析氨催化氧化制硝酸的的生产原理,建立起微粒与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物质组成的联系;

14题(2)以干热岩发电为情景将生产中的现象与微粒的性质进行关联,实现了对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考查。

基于实际 考出科学价值观

全卷试题中有大量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科学技术的内容,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题相融合;将做题与做事相一致。同时,引导考生对科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生活现象解释题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三道小题合计5分,但命题角度仍然体现了多样化。

【参考例题】

2018年的中考试题以铁的冶炼和“钡渣”的无害化处理为背景命制《生产实际分析》题,以物质转化流程和设备流程两种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搭建从理论走向对工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认知平台。

第17题考查铁的冶炼过程中的相关物质转化,在必考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上略做变化,使试题不僵化,有利于考查学生应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题通过“钡渣”的无害化处理,体现化学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方面的作用,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化学试题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捕捉设备中的物质及变化,弄清流程中的每个设备的作用及关系,并综合运用元素观、守恒观、变化观分析陌生设备中的化学反应,整体把握试题并准确做出解答。

特别鸣谢试题分析专家团队:

荆林海 中学高级(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乔文军 中学高级(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薛红 中学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杨涌 中学高级教师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陈淑香 中学高级教师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黄冬芳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春红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商晓绪 高级教师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赵瑞玲 高级教师

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刘桂军 特级教师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近日,北京教育播报与《现代教育报》联动,为您解读中高考改革的相关信息,关于高考科目选考的内容,可以长按二维码获得更多资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