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得天獨厚的人文宜居之地

青海新聞網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湟水河沿岸的百姓們最真實的寫照。他們世世代代依附著湟水河而生存,對這片土地有著不可言狀的情感。

從碾伯鎮驅車沿著湟水河從東向西大約15公里,就到了樂都大峽。一直以來,大峽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如現在的民小公路、蘭青鐵路、蘭新高速鐵路等交通路線均交匯於此。它是湟水流域的川水地區,土壤肥沃,氣候溼潤,非常宜居。

大峽,不僅藏匿著很多人文歷史故事,而且當地百姓用勤勞的雙手將此地打造成了蔬菜品牌基地,真可謂人傑地靈。

湟水河從四望龍泉兩山穿過

一路驅車,就能近距離看到湟水河一路從西向東奔流而去,雖然河水在經過連續幾天的暴雨之後有些渾濁,但仍然掩不住它奔騰不息的生命力。站在大峽口就能看到兩座山,南面是四望山,北面是龍泉山,湟水河就從兩山之間穿流而過。

大峽村的黨支部書記王君久指著湟水河中的一塊大石頭告訴記者,從遠處望去,河中有塊石頭外形酷似一隻烏龜,頭朝北,尾朝南,正渡河去北岸的龍泉山。老一輩的人稱此為“神龜過江”。記者循聲望去,果然在峽口以東約1.5公里處的河南岸有一塊神似烏龜的大石坐落於此,此時的太陽光線正好由東照射而來,整個“神龜”的外形一覽無遺,整個身子坐臥在湟水河南岸,伸出的一部分小型石塊像極了烏龜的頭部。此“龜”大約有2米長,據村裡的老一輩人稱,這隻“神龜”是很多年前,從烏龜身後的四望山上滾落下來形成的。

因為剛下過雨,加上四望山山坡陡峭,所以我們沒有攀爬。從四望山腳向上望去,北面山坡陡峭,奇石嶙峋,而南坡就相對舒緩很多,人們都是通過南坡爬上四望山頂的。王君久表示,站在四望山頂向四周望去,向東能望見老鴉峽,向西能看見小峽口,向南看則是一片連綿的阿伊賽邁雪山,向北能目接松花頂,故“四望山”因此而得名。

繼續驅車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高店鎮西南約2公里的地方,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一段長約15米、高約1.5米的土牆。王君久說,這部分土牆就是古時遺留下來的古城牆。據他描述,以前這裡有一座城池,分內、外城郭,內城佔地約一平方公里,其西北角修建有一座兵營,駐紮著軍隊。隨即,記者站在古城牆邊向北望去,遠處的高山上有一座形似烽火臺的建築,而當時這支駐紮軍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守護這座烽火臺,因為它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是通信、制敵的“橋頭堡”。

喝藥水唱花兒成當地民俗

大峽口處的劉家村有一處藥水泉。王君久說,每年的四月初八和六月初六,大峽村的村民都會絡繹不絕地來到藥水泉取水喝。之所以這個藥水泉受大家的青睞,是因為傳說這裡曾有史上驍勇善戰、赫赫有名的西漢武將趙充國來此取水。據他介紹,當時趙充國帶兵平定荒亂路過碾伯鎮時,他的幾位士兵晚上突發疾病,連大夫也束手無策。就在當晚,趙充國夢見一位白鬍子老人,老人告訴趙將軍,距離碾伯鎮向西大約15公里處有一藥水泉,只要士兵們喝了藥水泉的水,就會病癒。於是趙將軍差人連夜趕往此處,他們在大峽的劉家村找到了藥水泉,取回水給士兵們喝下後,果然病症都消失了。

從此,大峽村藥水泉就更加出名了,很多鄰村的村民們也都紛紛趕來此地取水喝。王君久說,其實這藥水泉的泉水鹼味較重,喝了之後容易幫助消化,所以人們覺得它能治病,甚至有人在這藥水裡撒了糖來喝。每年四月初八和六月初六很多老百姓習慣性地聚集此地來喝水,有的人甚至不遠千里帶著盛水的家當來此地取水帶回去給家中老少喝,以示祛病。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來此喝藥水時,自行加入了娛樂的元素,開始在藥泉周圍的樹林裡搭帳篷,進行如火如荼的花兒對唱,人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了喝藥水、唱花兒的當地民俗風情。

如今,儘管藥水泉旁已是雜草叢生,但很多老人對藥水泉的信任是不可取代的。

富硒黑蒜讓農戶走上致富路

大家都知道,樂都大峽的紫皮大蒜在省內是小有名氣的。因為此處多為水澆地,加上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此外由於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生產週期長、土壤病蟲害少等地理因素,紫皮大蒜中的蒜素含量是全國乃至全球其他白皮大蒜蒜素含量的2-10倍,具有顯著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也是典型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深受廣大老百姓的青睞。

近年來,青海省海東地區發現富硒土壤資源上千餘平方公里,富硒土層厚、硒含量適中,無重金屬伴生、土壤硒的賦存條件好,所以大峽的紫皮大蒜就開始了大規模種植。

如今,產業園的規模形成將當地大蒜正式打造成富硒黑蒜品牌系列,高店鎮當地的一家企業建成了年產千噸富硒黑蒜及其延伸產品、富硒雜糧、富硒馬鈴薯三條生產線,吸收和消耗大量當地大蒜、辣椒、馬鈴薯和雜糧等。由於黑蒜含有氨基酸、肽類、蛋白質、維生素、無機物、碳水化合物等生命元素成分,所以其成品黑蒜片、富硒黑蒜醬、黑蒜面膜等系列均成為省內外,甚至國外的暢銷品。

值得欣喜的是,黑蒜基地產業園的形成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還為他們創造了就業機會。毛俊軍是當地某生物科技公司的營銷部總經理,據他介紹,目前公司採用訂單農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富硒技術+互聯網複合營銷”的方式,響應國家號召,以富硒科技帶動精準扶貧。目前已帶動樂都區15個鄉鎮157個村三千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約15000人脫貧致富。樂都區的蒜農種蒜收入也由2013年平均3500元/畝,增長到2017年平均13000元/畝,富硒產業帶動脫貧效果非常顯著。現在他們正以另一種複合營銷方式擴大銷路,以強大的產業和銷路鏈來幫助農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