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都在寫楷書,他卻寫篆書,最後成了一座豐碑

唐朝人都在寫楷書,他卻寫篆書,最後成了一座豐碑

我們都知道,在唐朝時期,楷書盛行,從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都在楷書方面有很大的建樹,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併成為楷書書法的代表性人物,特別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下,唐朝的研究、學習書法的風氣盛行,包括一些詩人在內,都把書法作為一門必修之課,這些現象除了與朝廷的提倡之外,也與唐朝時期的國家文化是分不開的。當然,除了楷書以外,其他的書體風格呈多樣化的趨勢,比如草書方面就有張旭、李邕、懷素等,另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說,他就是篆書名家李陽冰。

唐朝人都在寫楷書,他卻寫篆書,最後成了一座豐碑

唐·李陽冰書法《三墳記》

在唐朝盛世的時代裡,為什麼李陽冰仍要堅守傳統的篆書而不去寫楷書或者草書呢?研究分析這些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書法是有一定裨益的。根據李陽冰《上採訪李大夫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書法尤其熱愛,特別是喜歡寫小篆書法,達到了如痴的程度。文中這樣說到:

​"吾志於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蹟,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旁摹刻而已。緬想聖達立卦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於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彙,備萬物之情狀者矣。"

唐朝人都在寫楷書,他卻寫篆書,最後成了一座豐碑

唐·李陽冰書法《三墳記》局部

上文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李氏對篆書是極其熱愛的,而且堅持學習了三十餘年,從記載中,他對李斯的小篆特別鐘意,在此基礎上,迴歸到理性的狀態上,提煉出篆書書法的研究和思考,用意象的形式表述了篆書的倫理思想,這種思想從日月山川到花草蟲魚,無不囊括,他用一個個比喻,把小篆的形體、構造、線條,以及藝術特徵等進行了詮釋,語言簡練,天地迴盪,表達了李陽冰對篆書是何等的摯愛!可見在李氏的思想世界裡,小篆藝術也許是他生活的全部,也許是他的第二生命,非此無以成書!他遺留的作品有《三墳記》、《謙卦銘》、《怡亭銘》等,是繼李斯之後篆書書法第二人。

唐朝人都在寫楷書,他卻寫篆書,最後成了一座豐碑

唐李陽冰 城隍神記碑

李陽冰的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學習書法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學書者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喜歡一種書體,就會對它投入更多、更專注的精力來學習。在學習中,還要經常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古人創造書法、書寫書法的原理和情景,用一種想象力接近古人,與古人對話,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創新觀點,不拘泥於古人,如此才會使書法真正成為一種精神食糧,滋養情操,提升思想和文化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