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眼中的端午爲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寫出了我國極具特色的端午節俗文化。

我國古籍對各地的端午節俗亦多有記載,如東漢應劭《風俗通》:“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菖蒲一節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無獨有偶,在我國傳世的古代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少。品賞這些傳世名畫,獨特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躍然紙上。

懸鐘馗

鍾馗畫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高其佩-端午鍾馗仙人圖冊(指畫)-1703年27.5×33.3cm-1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高其佩-端午鍾馗仙人圖冊(指畫)-1703年27.5×33.3cm-2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節,楚地紛紛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

圖中有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中間的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內有許多人在觀看比賽;前後兩舟則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舟上的參賽選手,跟隨鼓聲的節奏指引,奮力划槳。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其間;觀賽的百姓,或立或坐,歡呼雀躍,場面十分熱鬧。遠處群山連綿,雲遮霧繞,山腳下一處古剎隱於叢林之中,又給人以幽靜之美。畫中線條有如遊絲般細緻柔和,人物精密生動,龍舟工整華麗,真實地表現了端午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場景。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王振鵬 龍舟奪標圖卷

由宋到清,比較著名的畫還有張擇端的《金明爭標圖》、宋人的《龍舟圖》、元人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等。其中一些精品,還被製作成緙絲製品,如清代就有一幅《龍舟競渡緙絲軸》。在清代的瓷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龍舟競渡的場面。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詩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詞人吳文英《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有“榴花依舊照眼”句,元代詩人袁桷《客中端午簡善之》有“海城紅憶石榴新”之詠。蜀葵多為紅色,原產於我國四川,因它於端午節前後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葉,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癰腫瘡瘍。所以,蜀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除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外,還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見,萱草、石榴、蜀葵,均為端午節的標誌性花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之功效。每至端午節,人們將新採的艾條插於門楣上,或將艾草捆紮為似人似虎的形狀,懸掛在屋簷下,或置於屋中,以驅蟲避邪。《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曹明冉-筆墨著處鎖香君-端午細雨柳色新,布穀傳聲呼青雲。硯邊酒鬼白髮客,筆墨著處鎖香君。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枇杷是端午節前後的時令水果。在江南一帶,過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而且還要吃枇杷。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殺菌劑,有“天然抗生素”之稱。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區,端午節這天,人們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作為端午節早餐食用。

齊白石喜歡畫粽子、鹽蛋。1954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濃淡赭色,用大筆塗出一個個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濃墨畫系粽的繩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滿了變化。為了增添畫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畫兩瓣切開的鹽蛋,朱磦色的蛋黃使滿幅生輝。

湖南人過端午節,食粽子、吃鹽蛋、喝雄黃酒,都是不可缺少的節目。齊白石的小品畫《鹽蛋》,上方畫兩隻包裹黃泥的鹽蛋;中部置一大瓷碟,碟中擱四瓣切開的船形鹽蛋,蛋白蛋黃十分中看;右下角畫一隻小昆蟲。《鴨蛋與酒》,畫的是一隻圈足、淺腹的瓷盆,內置三瓣切開的鹽蛋,盆後是一隻白瓷酒壺和兩隻酒杯,朱磦色的蛋黃成為整個畫的亮點,奪人眼目。

豐子愷筆下的端午:端陽憶舊

我寫民間生活的漫畫中,門上往往有一個王字。讀者都會不解其意。有的以為這門裡的人家姓王。我在重慶的畫展中,有人重訂一幅這類的畫,特別關照會場司訂件的人,說:“請他畫時在門上寫一個李字。因為我姓李。”這賣畫人把畫當作自己家裡看,其欣賞態度可謂特殊之極!而我的在門上寫王字,也可說是悖事之至!因為這門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黃酒寫上的。我有時看見我鄉家家戶戶如此,所以我畫如此。豈知這辦法只限於某一地帶;又只限於我幼時,現在大家懶得行古之道了。許多讀者不懂這王字的意思,也挺難怪的。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曹明冉-池邊煙雲遮花叢-五月端午雨未停,池邊煙雲遮花叢。暗香燻透硯前客,只將淡墨留春風。戊子於北京_

豐子愷

我幼時,即四十餘年前,我鄉端午節過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染坊店裡的夥計祁官,端午的早晨忙於製造蒲劍:向野塘採許多蒲也來,選取最像寶劍的葉,加以劍柄,預備正午時和桃葉一併掛在每個人的床上。我的母親呢,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向藥店裡買一大包蒼朮白芷來,放在火爐裡,教它發出香氣,拿到每間房屋裡去燻。同時,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隻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得火爐裡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屍體,把蛋給孩子們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黃放在一大碗紹興酒裡,調勻了,叫祁官拿到每間屋的角落裡去,用口來噴。噴剩的濃雄黃,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門上寫王字;又用指撈一點來塞在每一個孩子肚臍眼裡。據說是消毒藥的儲蓄;日後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門上去撈取一點端午日午時所制的良藥來,附上患處,即可消毒止痛雲。

世象無常,現在這種古道已經不可多見,端陽的面具全非昔比了。我獨記惦門上這個王字,是為了畫中的門上的點綴。光裸裸的畫一扇門,怪單調的;在門上畫點東西呢,像是門牌,又不好看。唯有這個王字,既有裝飾的效果,又有端陽的回想與紀念的意味。從前日本廢除紙傘而流行“蝙蝠傘”(就是布制洋傘)的時候,日本的畫家大為惋惜。因為在直線形過多的市街風景中,圓線的紙傘大有對比作用,有時一幅市街風景畫全靠一頂紙傘而生成;而蝙蝠傘的對比效果,是遠不及紙傘的。現在我的心情,正與當時的日本畫家相似。用實利的眼光看,這事近於削足適履。這原是“藝術的非人情”。

汪曾祺筆下的端午:

汪曾祺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燻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

沈從文筆下的端午:

沈從文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硃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曹明冉-推窗引清風-燭光蘭花影,推窗引清風。洗硯調新墨,月色和禪聲。兩千零八端午之夜,新月初掛蘭馨幽

張恨水筆下的端午節:

張恨水一家

倪洪氏斟了兩杯茶,讓他爺兒倆坐著,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過來。計春笑道:“這一早東西都預備好了,多謝乾孃費心。天還沒有亮,你先吃兩個粽子罷。”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後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後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乾孃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為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初中畢業以後,我就去學工……”

梁實秋筆下的端午節:

梁實秋

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古往今來,描寫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景緻,有“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的民俗,有“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的競渡,還有“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的哀思。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陳半丁-人間綠艾端午節-1961年97×30cm

《端 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陳其吉-吳震啟《端午》--137cm×66cm-2008年

《競渡歌》(節選)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才子眼中的端午為何顯得那麼生趣盎然?

李木教-蘇軾《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2006年33cm×36cm

端午日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