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背後的思維——通過批判性思維達成自變

批判性思維就是思維背後的思維,是達成自變的手段

有朋友問我,你講的“自變”狀態如何達成?我之前的文章談到了幾條路徑,如不斷強化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學習不隨便評價(Non-Judgmental);學習教練,通過教練的方式鍛鍊自變的狀態,並可以幫助他人成長。

“自變”是人類可以達成的最高級別的心智狀態。因此,如果我們希望達成自變,還有一個很直接的模式就是學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一個人達成“自主”甚至“自變”的狀態。

思維背後的思維——通過批判性思維達成自變

遺憾的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課程教授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教育的主要目標更多的聚焦於教授固定的知識和技能,這也讓學習者不假思索的接受甚至學會了捍衛學習到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也阻隔了人們獨立思考、理性批判、突破創新的能力。

《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紐曼描述過真正具備獨立思維和批判思維的智者的狀態:“智者,自律至極,他們懂得知之為知之,懂得靈活運用推理的力量來改變龐雜的萬事萬物。如此智者,絕不會不顧大局,排斥異己,衝動魯莽或者不知所措,而是富有耐心,鎮定自若、莊重肅穆的人。因為事情伊始他們便能看出結果,看到結果也能知其成因。他們清楚自己的立場,也知道如何譜寫自己的思路。”

它可以幫助我們展現理性,達成自變。如果沒有經過思維的訓練,思維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我們感覺自己在思考,其實我們的思想並沒有經過馴化和控制。沒有經過馴化的思想往往被我們的慾念驅動、或者被他人的想法和主流觀點牽引,或者乾脆如同脫韁的馬兒一樣,瘋狂隨性,到處亂跑,沒有目標。批判性思維就是馴化我們思維之馬的韁繩,它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理性、準確、有效和明智。

批判性思維的權威學者 Richard Paul 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一種訓練有素的自導、自律、自我監督和自我矯正式的思維。

具體的說,批判性思維幫助人們通過一系列理性的標準,這些標準具備清晰、正確、準確、相關、有廣度和深度、有邏輯性、公平而且可信的特點,從而讓我們無論何時都可以有目的的思考,在一定的觀點範圍內,基於合理的假設,使用證據和事實,做出合理的推理,以解決問題,引出意義結果。因此,批判性的思維者會表現出足夠的基於理性的真誠、謙恭、確信、堅持、公正、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使推理的質量達到最高水平。而 “自變”的狀態就是能讓我們退後思考自我意識形態和個人權威的侷限性,能讓我們看到任何系統的侷限性和不完整性,能友好對待反對和矛盾,能夠了解和掌握多個系統,而不是用一個系統判斷另外的系統(這個定義說明了自變就是我們思維背後的思維)。因此, 我們可以完整的看待世界,而不會產生內在的不一致和混淆。也不會採取極端看法,而是通過內在對話而達成和諧統一。

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是心智成長的手段,而“自變”是我們心智可以達成的最高境界。 通過批判性思維,有可能讓心智模式提升到“自變”的狀態。

不經過訓練,我們非常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

在沒有特意訓練的情況下,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問題和缺陷。實際上我們的大腦非常不可靠,我們覺得很客觀,但其實我們總是陷入各種認知的誤區。思維也存在著種種的認知偏見。

和批判性思維相悖,認知偏見來源於我們的大腦希望找到最簡單直接的運算方式的習慣,或者發生於我們獲取信息、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認知心理學家將認知偏見總結為20個關鍵的症狀。美國Business Insider(商業內幕,成立於美國的商業/娛樂新聞網站)有一個歸納圖表,筆者將他們做成了中文說明圖例,供大家參考。

20個讓你的決策變糟的認知偏見

思維背後的思維——通過批判性思維達成自變

思維的三大關鍵障礙

上面談到的認知偏見肯定會阻礙理性的展開思考。 但為什麼會陷入這些誤區?這主要可以歸因於我們思維的三個層面上的關鍵障礙。

障礙一: 基本認知的侷限 (不成熟的思維)

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本來就存著系統性的侷限,而一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也是千差萬別的。 當我們不能系統而科學的認知和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時,片面的認知就會產生如刻板印象和錨定效應的誤區。我們會通過自我具備的非常有侷限的知識和經驗來界定新的事物,或者用已經熟悉的系統來界定其他的系統。社會中常見的一些偏見大都源於這樣的侷限,如地域歧視,年齡歧視或者性別歧視。

某一年北京衛視春晚有一個小品叫《取錢》。其中,由於騙子打電話說的是河南話,被一位河南籍的律師質疑歧視河南人,甚至提起訴訟要求電視臺和小品主創向所有河南人賠禮道歉並賠償每人一元。這反映了一種地域歧視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歧視(或者說是偏見)實際上是由於我們缺乏充分鑑別個體的手段和方法,人們很容易通過這樣的標籤式做法給出自己的判斷。但顯然這樣的偏見是荒謬的。因此,正如查理芒格說的: “我從來不允許自己對任何我不太瞭解對方論點的事情發表意見。” 對於未知的事物,還是要避免盲目的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判斷。

障礙二: 被私利和慾望左右

可以這樣說,人們大部分的認知偏差可以歸因於自私的本性。人類往往首先考量自己的需求,而不會考慮他人的權利和需求。也不會首先考量別人的觀點,而是首先接受讓自己獲利的想法和觀點。具體展現時,人們都會更願意相信自己、對自己的感覺往往良好,以及會不斷的肯定自我。

上面呈現的20個認知偏見中應該有一多半都歸屬於被利己主義主導的認知偏誤。如“盲點偏見”就是因為人們會感覺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又如“支持選擇偏誤”就是人們都會傾向於對自己已經做出的選擇和決定持積極的態度,哪怕這個選擇其實是有問題的。

障礙三: 被社會化的觀點左右

思維的另外一個障礙來源於社會的影響。人們都處於特定的社會群體中,很容易受到群體思維的影響,就是會“從眾效應”, “人云亦云”。 現代社會媒體高度發達,社會的觀點通過新聞媒體、影視傳媒等手段深度傳播,如果不加深入的思考,很容易被社會化的觀點所困。

現在的媒體越來越智能,不久前,我在今日頭條中搜索臺灣滷肉飯的配方和製作流程。幾小時後, 我在瀏覽頭條新聞時,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講的就是人應該多吃肥肉,可以補充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有利於長期的健康。當我看到這條消息時,心裡面馬上感覺到了一刻的放鬆,剛剛由於吃了滷肉飯而擔心健康受損的心情稍有平復。但轉念一想,這個文章是不是和我在今日頭條上搜索製作滷肉飯有關?到底應該如何攝入營養才是健康的?這樣的消息推送是不是投我所好而設計的?

又如, 前不久一張特朗普參加G7 峰會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特朗普被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圍攻的場景。但隨後曝出的其他角度的照片又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如何客觀的看待這樣的新聞,並從新聞中得出客觀的判斷現在看來越來越有挑戰性了。 很多人由於偏好和媒體的引導,很容易將那張照片解釋為一種特朗普和美國被孤立和圍攻的場景。 但事實是這樣嗎?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理性的提問,廣泛得收集更多的信息,而且會努力做到不人云亦云,或者會警惕一些媒體要強塞給我們的觀點。

這兩個例子說明, 現在的媒體每天都在極大程度得影響著人們的思維運行。如果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的話,只能說明我們欠缺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但如果當人們接受信息和思考時,能夠退後一步,思考這些信息的來源,希望確認這些信息是不是事實,還是某種推論而已。人們就有可能逐漸樹立起更加理性的思維模式了。

學習批判性思維,達成自變

想學習批判性的思維,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鍛鍊。 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思維有偏見和侷限,而是認為自己是客觀和公正的。這樣的想法甚至會阻礙人們對於自我思維的探索和批判。

因此,實踐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思維需要被批判。 同時也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個已經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人。應該努力避免過度自信,並不斷質疑自己的觀點是否準確,是否還有其他的觀點,自己得出觀點的過程是否有充分的信息的支撐,自己的假設是否能夠站得住腳。

當人們承認自己的無知時,往往是理性的思維開始起飛的時候。當人們認為我瞭解了,我知道了,或者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往往我們已經掉入了認知的陷阱中。

有批判性思維習慣的人會對自己提問,不斷探尋那些未知的領域,他們會問如下的類似問題:

  1. 對於我自己、他人、某個關鍵問題、國家和世界的關鍵事件, 我到底瞭解什麼,還有什麼沒有了解到?
  2. 我的思考過程中是否有任何的思維偏見(可以參考上述20條認知偏見)?
  3. 我的觀念是什麼?它們是基於什麼樣的事實推導而來,我做了什麼樣的假設?
  4. 我的圈子、文化、國家、民族給了我哪些觀念?我是否研判過這些觀念的有效性?
  5. 別人是如何看待這些觀念的,包括我的朋友,同事,他人,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人?

實現批判性思維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理性的思維結構。 而理性思考的基礎在於可以正確區分推理和假設。人類通常容易將推理和假設混為一談,而假設往往是人們的偏見所在。

如現在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基於這一情形,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認為中國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是受害的一方。而這樣推理的假設很少人能夠看到,那假設就是“被動接受貿易制裁並被迫反擊的一方肯定是受害者和正義的一方”。但其實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受益於自由的國際貿易體系,特別是和美國的經常項目下的貿易順差一直在擴大。中國不是簡單的受害一方,這也可以從中國政府積極採取和解的態度,願意和美方坐下來談判看出上述的假設可能並不合理。

批判性思維的第三步就是要儘量做到獨立思考,而不要受到他人、公眾、媒體、政客等的鼓動和影響。

人們在現實中面臨很多關鍵性議題,如:

  • 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 空氣汙染的形成原因和根治方法?

對這些議題,人們認識的人、公眾、媒體都會給出不同的觀點。實踐批判性思維的人不會馬上做出對錯和價值的判斷,而是會從多個信息來源收集更多的信息,嘗試區分不同信息帶來的推論和觀點,以及這些觀點背後的假設到底是什麼。他們會關注:

  • 這些信息是否是事實?
  • 有沒有事實被忽略和隱藏了?
  • 這些新聞故事滿足了誰的利益?
  • 有哪些信息被當作事實呈現了出來,但其實還存在著爭議?
  • ……

由於篇幅所限,無法詳細羅列出更多的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工具。建議讀者有興趣可以去多讀批判性思維的書。

當人們學習不斷利用批判性思考,就可以從更廣泛,更深刻的角度來分析信息,給出判斷。而這樣得出的判斷將更加理性,公正和有效。

人們也就有可能達成一種境界:人們不再是一個身份或角色的囚徒,可以同時擁有相互衝突和自相矛盾的意識形態、思想和價值觀。可以流暢地通過多種方式,來探索體驗現實的微妙和複雜性,達成內在的和諧和統一。 這也就是自變的狀態。

作者系海問聯合董事總經理,SIAC領導力發展模擬艙首席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