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安居,中心城區樂業,武漢地鐵讓城市「變小」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23日訊 18日7時10分,家住黃陂區前川街的劉建力像平時一樣,準時來到軌道交通1號線漢口北站,約45分鐘,就能抵達1號線利濟北路站附近的工作單位。

隨著地鐵網越織越密,家住在蔡甸、黃陂和新洲等新城區的市民進出主城區所需時間越來越短。與這種便捷相對應的,就是連接新城區的多座地鐵站出現了每年持續增長的潮汐客流,早晚乘地鐵上下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地鐵拉開了城市骨架。武漢地鐵集團有關人士介紹,隨著未來地鐵小鎮從規劃變為現實,地鐵對市民生活、對城市面貌的改變將更為深刻,“人追著地鐵安家”將更加常見。

新城區安居,中心城區樂業,武漢地鐵讓城市“變小”

晚高峰時的1號線漢口北站 記者 苗劍 攝

住最遠但上班卻總是第一個到

劉建力說,別看他住在黃陂前川,但幾乎天天都是單位第一個打卡上班的人。“我們公司上班時間是8點半,我總是提前到。”

劉建力的通勤工具是K3公交和1號線。K3公交是和1號線無縫對接的黃陂公交線路,黃陂居民親熱地稱它為“快3”。僅需半個小時,就能把黃陂前川居民送至漢口北地鐵站。

“我身邊這樣出門的人越來越多了。”劉建力說,沒1號線的時候去市中心辦事,花掉一天時間很正常,更別提每天到市中心上班了。如今,他晚上7點多就能到家,還能接到剛下晚自習的女兒。

劉建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時間上來說,他早上6時40分登上K3,7時10分就能到達漢口北站。7時15分,他就能坐上1號線,約45分鐘後到達利濟北路站,8時5分走進公司大門。“因為在起點站乘車,1號線上肯定有座位,舒舒服服坐到公司。”劉建力說,這樣的通勤方式花費也不多,K3公交費3.3元,地鐵刷卡3.6元,一天往返不超過15元,“如果開車,這15元,連停車費都不夠”。

對接新城區車站成區域交通樞紐

新城區安居,中心城區樂業,武漢地鐵讓城市“變小”

晚高峰時的1號線漢口北站 記者 苗劍 攝

除了漢口北站以外,武漢地鐵還有幾座對接新城區的車站也成了區域性的交通樞紐,成為周邊居民出行的首選。武漢地鐵運營公司統計數據顯示,4號線黃金口站和機場線盤龍城站等,客流都明顯增加。其中,黃金口站客流較2015年同期增長3倍,盤龍城站客流在過去的一年裡也增加了四成多,當前客流相比去年初增加近1倍。

記者在探訪時發現,客流上漲與車站周邊交通和居住等環境改善不無關係。比如,黃金口站周邊道路四通八達,小區林立,商鋪、超市和飯店也接連開業,相比2014年12月該站剛開通運營時發生了鉅變。

家住蔡甸區蔡甸廣場的金凡在武昌青魚嘴附近工作,每天下午他坐地鐵4號線到黃金口站下車,出站後就搭乘270路公交車,只需二十幾分鍾便可到家。

2015年,黃金口站客流總數是全站區5座車站中的倒數第二,而現在它僅次於王家灣,客流總數位列站區第二,從蔡甸而來的上班流貢獻最大。

不少乘客表示,武漢地鐵越來越密後,距離不再是問題,安居和樂業可以兼顧,有人甚至說,想跳槽時,公司附近有沒有地鐵更成為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地鐵小鎮向市民提供新地鐵產品

新城區安居,中心城區樂業,武漢地鐵讓城市“變小”

建設中的地鐵紙坊線地鐵小鎮站 記者李永剛 攝(資料圖)

城市隨地鐵而發展,生活因地鐵而改變。近年來,武漢市地鐵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運營里程持續提升,形成了穿越兩江、環通三鎮、連接新城的地鐵網絡,給城市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目前,武漢地鐵運營里程237公里,日客運最高量達到351.42萬乘次,地鐵將人們快速地送達目的地,對新城區居民而言,時空概念因地鐵不斷刷新。

“這個城市在不斷變大,而從出行時間大大縮短來看,城市又因地鐵而變‘小’。我可以跨越大半個武漢來上班,週末一家人出門,坐上地鐵就能去很多地方。”劉建力笑著說。

對地鐵未來的發展規劃,武漢還有大手筆。武漢地鐵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東京、倫敦、香港等世界級地鐵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TOD模式)在實踐中已獲得成功,這種模式也將運用在武漢地鐵小鎮的開發和建設中,將為武漢市民提供新的地鐵產品。

武漢市已規劃多個地鐵小鎮,而小鎮的核心區之一就是地鐵站。其中,位於黃家湖畔的黃家湖地鐵小鎮建設進展相對較快,小鎮出入口處一個地下商業街目前已開工建設。據介紹,剩餘的地鐵小鎮正處於方案的設計與論證階段,將在條件具備後儘快開工建設。

今年底,隨著紙坊線的開通,武漢市民將發現終點站名為青龍山地鐵小鎮站。該站就是未來青龍山地鐵小鎮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對外聯絡的交通中心。未來青龍山地鐵小鎮建成後,市民從該小鎮坐上紙坊線和7號線,1小時左右即可抵達武昌中心地區。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級地鐵城市,這為武漢地鐵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今年,武漢還將開通7號線和紙坊線等新線路,武漢市民將享受到地鐵帶來的更多出行福利。

新城區安居,中心城區樂業,武漢地鐵讓城市“變小”

(記者郭佳 柏霜 張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