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是怎么发生的?

小树懒的心理树洞


以前对于一见钟情我还是抱着质疑的态度,自从我一个亲戚也发生这种爱情时,并且十多年来感情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想,这种爱情的确是很奇妙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的产生机制我想大概是有这么两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首先我想到的是人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孩子的心中,自己的异性父母就是自己的“第一情人”,我们也看到,在孩子幼年时,甚至都和同性父母无意识在争夺异性父母心中的位置。比如说女儿还排挤妈妈争夺父亲的宠爱。当这种关系处理没有被父母处理好时,就有可能产生恋父情结或者是恋母情结。在长期的生活中,异性父母的形象和气质,会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择偶标准之一。在一见钟情的爱情中,对方有自己父母身上的“味道”,这可能就是产生良好第一印象的基础,并且由此产生晕轮效应。并且我发现,我那亲戚经历十来年的婚姻,使得他们比一般夫妻看上去更有夫妻相。

其次是爱情的生物因素。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发现轰轰烈烈浪漫的爱情其实是有生物程序在作用。曾经有人做实验,当人们在看到自己的爱人照片时,大脑会迅速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传递因子,会使得我们的身心变得愉悦。而一见钟情的爱情,在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基础上,据研究他们会在五分之一秒中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其它的相关爱情激素,在这种激素的作用下,加上晕轮效应,并且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下,就可能在心中形成一份“执念”,让自己不可抑制地投入到情感中去。


鹈鹕心理


一见钟情有一系列心理机制引起,首先是“首因效应”,然后是“付出感”等一系列心理机制

先讲“首因效应”吧。

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你留下良好的印象,就会成为你们今后交往的起点,哪怕这个印象是虚假的,你也会用这个印象,来解释他(她)今后一系列行为。

所以说,一见钟情并不是第一次就爱上一个人,而是第一次对某人产生的好印象,以此为起点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比方说,如果一个女生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清纯可爱”,而这个类型的女生恰恰是你喜欢的,但此时并不能说就爱上了她,而是以这个好印象为起点,你开始了一系列“自我说服”的心理反应过程。

包括:

1、付出感:我对她这么有感觉,难道不是因为我喜欢她吗?

当你对一种关系投入精力去维系时,你实际上是在说服自己接受这个关系,你投入的越多,你对这个关系也就越依赖。

2、自我实现预言:她骂我“臭流氓”,难道不是因为她喜欢我吗?

为了能证实自己的感受,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觉得“她喜欢你”,你就更积极地把事情向“她喜欢你”的方向推动。

3、主观归因:今天的约会,她只迟到了一个小时,是因为她想我了。

我们对于事情的解释,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如果你非常希望她喜欢你,任何事情,可以解释为“因为她喜欢我,所以才……

4、过度自信:今天约她,她不愿出来,肯定是因为爱我爱到怕失去自已。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所以“一见钟情”从来不会像字面意义那么简单。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后免不了再多看几眼,多多互动几次,最后就是越付出越爱,越爱越付出。




人神共奋的职场心理


如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产生好感,都逃不过“吸引力法则”。所谓“吸引力法则”,前提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而这种奖赏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处时愉快的感受;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对方提供的物质、地位、情感等等满足了我们的安全、归属及信任这些情感需求。

第二、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吸引,大多来源于外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说通俗点儿,就是一个美的人和一个丑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下意识地觉得那个长得好看的人更值得信赖,更容易相处。所以那些天生带了一副好皮囊的人自然更容易在爱情中获得倾心。

第三、人们会对和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吸引力。无论是人格特征、背景经历还是兴趣品味,人们倾向于和自己有更多共同点的人成为朋友,而且相处起来比较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交流。那些让我们一见钟情的人,往往身上都带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甚至有时候还会挖掘出对方身上的“偶像气质”。心理学家把这种气质叫做“理想的自我”,是对未来的自己产生的某种期待。也就是说,这些人身上具备一些我们一直期望却始终未能得到的品质,这种人在我们眼里就变得很有吸引力。这就是经常有人口中说的:“她/他是我的理想型!”


第四,就是我们常说的吊桥效应。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那么我们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会比平时要高,这是因为,恐高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让大脑错误地发出“对方很有魅力”的信号。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很刺激的事儿,就会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个原因,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就会觉得是Ta让你脸红心跳、怦然心动的。

第五、人们容易对离自己空间距离更近、相处时间更久、熟识程度更高的人产生好感。这种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你和一个人接触的越多,感情越容易增进;相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喜欢上他,所以偶像剧里面才会有人挖空心思刻意制造出一些浪漫邂逅,存在感刷多了,自然也就容易动心了。


摸瞎的象


一见钟情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感情,许多人不相信一见钟情,认为那只是建立在外貌的基础上,即使第一眼会产生好感,也不可靠,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对方离自己完美的恋人标准相差太远,人们对一见钟情的看法各执己见,那么一见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一见钟情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这样描述人在恋爱时脑中的电化学活动过程,在柔和的烛光里,当男子望向女子的时候,他的丘脑下部的神经活动会激活就会产生一些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物质,它能够让人产生兴奋的感觉,因此登陆般大量产生,随着血液循环流遍全身时,人就会产生非常兴奋,非常美妙的感觉,这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样的,他的脑细胞也会发生同样的电化学活动,于是两个人会激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为什么会产生多巴胺?原来这跟每个人的童年经验是有关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理想的恋爱对象的特征存储于大脑之中,即使很小的时候也会有的,这样的一个图像,最早是由异性的父母来勾画的,并通过外界的因素而不断的补充修正,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幅图像就越具体越清晰,所以可以说,有的人虽然会嘴上讲不知道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其实他的心里早就有答案了,只不过这个答案被封藏在潜意识的深处,他根本不知道,而当某种契机,两个人第一次目光相遇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这些信号,包括对方的身高,体型,眼神,发色,发型,气质,以及服饰信息,包括一些举手投足之间的性格特征,都会传递给大脑,大脑就会去匹配自己所存储的图像,如果比较吻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引起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脸面发红的变化,这就是一见钟情的化学原因。

当然有的时候,第一面所见到的信息加工的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所以有的时候虽然有一见钟情,但是未必会有一些比较好的结果,这个因素就很复杂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一见钟情的科学性,两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在一起,当然是相处之后才知道。


鹈鹕心理陈小康


搬个小马扎,听老麦说说那些不科学的事儿。这个话题,我看回答里都试图从相对科学的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为毛一见钟情,其实解释来解释去的,都绕不开一个问题:为毛帅哥靓女万万千,却只对他(她)情有独钟?

老麦就从不科学的解读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呗,诸位当故事来听就成。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些场景,第一次见到某个人,就突生出莫名其妙的好感,感觉彼此曾经相识或是相熟,并开始相信缘分天注定,你们俩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是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那么,不科学的解释是因缘业力所为,因为累世的恩恩怨怨,在业力的牵引下,这一世继续向前——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都会有好的结果,有的可以相爱一生,扶持一生;有的却因一见钟情始,相互伤害直至反目而终止。

这又是何故?因为这累世的因缘,有善缘也有恶缘,还有善恶交错下的缘,因缘而相识,剩下的自然是这一世的经营,虽是善缘,相互吸引,相互亲切,但是如果不好好的经营,一样可以由善缘而变成这一世的恶因;而那些本就是善恶交错的缘分,更是在天平上,就看此生经营,或因欢喜而成冤家,或因冤家而成欢喜。


也就是说,累世因缘在业力的牵引下,这一世或能一见钟情,而在一见钟情后,却要以这一世行为的叠加来导引着这个缘分继续向前。是好是坏,全屏双方把握,但愿所有的一见钟情,都能修得正果。


老麦说说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缤纷世界里,有着对另一半的美好愿景和渴求。在我们日常琐碎的事情当中,我们漫步在道路上时,难道就没有遇到过一个看一眼就怦然心动的异性吗?答案当时一定有的!

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往往把这种现象叫做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说:“一见钟情”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感情。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我们将心中设想一个完美恋人的标准,然后期待与之相遇,产生电光火石般的感觉。


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时,你会比较注意和关注他什么样、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当人们对某个人形成了印象,很容易出现不承认任何与他们最初想法不一致的信息。


男子望向女子,丘脑下部的神经活动受到突然激发, 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大量产生,并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引起令人无法言说的感觉;女性也一样,脑细胞发生同样的电化学活动过程,于是两颗心激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 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


但是随着交往时间的拉长,女性对男性如胶似漆的爱恋后一年逐渐衰退到正常水平。久别后再次相遇时所产生的新激情,也会引发肾上腺分泌出压力激素。所以,一见钟情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如果真的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手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我一眼就看到了他,爱上了他,甚至内心还有一个羞羞的想法。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我就想看看能不能控制一下自己,

我这么漂亮的女生,不应该被“男色”所迷惑呀。

但是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看到他就有强烈的幸福感,感觉自己飘在了云端,甚至梦想和

他一起奔跑在开阔的草原上唱一首情歌,跳一支舞蹈。

那么,一见钟情到底怎么回事呢?

从心理学上讲,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体验与感受,这正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

特别是对那些“条件”相当的男女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初次见面就有好感或志趣相投的情形,在同性间也会产生,但这种感受是有别于彼此爱悦的异性在初次见面就有的那种体验。

从生物学上讲:这是人类为了繁衍生息和制造下一代的基础,也是性能量在发挥作用。

那么,一见钟情可靠吗?

很多恋人都是通过一见钟情走到一起的,那么我们就想知道,一见钟情,最终迈进婚姻殿堂的比率到底是多少,调查显示,通常人们认为一件钟情是瞬间的激情,必定是不可靠的,短暂的,然而,调查中显示55%的人结婚,家常长期维持恋情的人,占总数的70%,足以证明,一见钟情,不只是止于颜值,而是天生注定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点击右上角关注【情感火锅】头条号,查看更多情感好文,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不错,不妨点赞、收藏、转发一下。
如果你们是一见钟情,祝愿你们白头偕老,共度余生!

情感火锅


从意象对话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有不同的子人格,通过意象对话中级班拆分子人格的规律来看,一个内在的子人格的数量少的十几个,多的几十个上百个。每个人内在子人格之间也有相应的关系,有的互相讨厌,有的相互喜欢;有的彼此认识,有彼此陌生;有的我认识你,你却不认我。有的以强欺弱,有的讨好巴结

。也就是,我其实是不是一个我,而是一个子人格的团体。内在的关系非常丰富和复杂。当我内在有一对子人格,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彼此欣赏和喜欢时,在生活中遇到另外一个人,他内在有我和相类的子人格。我们之间就会非常有感觉,当这种感觉是喜欢和爱时,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

通常来说,我们的子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内化的父母形象,当生活中某个人的特质和性格特别像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彼此间会发生一见钟情

。这也就是一个阶层的人,发生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成长经历更相似,所形成的子人格相似度也会更高一些,发生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大。另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内化亲朋好友的性格特点,当你特别喜欢这个特点时,当生活中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出现时,一见钟情也会发生。还有就是我们看的书,影视剧里面的偶像人物都可能成为自己子人格的一部分,我们很多人都看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文化熏陶,形成的子人格也会很相似,而且两个人内在子人格关系是彼此喜欢的,也容易发生的一见钟情。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李菊红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一见钟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一见钟情里面包含了传说中第一印象的成分,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初次认识时在对方心里留下的印象。如果你们未来成为好朋友或者情侣,这个印象会更深。你在与他的相处之中,会不断的想起你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样子,并且会把这个样子往他的身上。形成对他的观点。我们形成这样的第一印象需要的时间大概是多久呢?换言之,我们爱上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久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并且爱上只需要1/10秒。我们形成第一印象的依据是,首先,智慧。一般来讲,主动寻求目光接触的人会显得更加聪明有智慧。第二点则是能力一般,在交谈中语速越快的人越显得越有能力。第三阶层这个一般我们会通过服装来判断,也就是俗话说的人靠衣装,虽然我们都知道,但这一点仍然影响我们判断。第四点则是它的冒险性,这个可以从一个人走路的姿态看出来,一般不太放松,迈大步的人会显得更有冒险精神。此外,男女有别的是光头的男生,会显得控制欲更强,而纹身的女性则让人觉得更容易结识炮友。永恒的第一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大脑研究发现,当我们第一次与人见面的时候,杏仁核和后扣带皮层被激活,这两个区域分别控制着我们的情绪记忆的形成经济决策主观价值分配与回报记忆形成的强度会随着见面的次数增多而降低,情绪不同时激活,记忆形成的脑区也不同。另外,新的研究表明,作为视觉动物的我们也是如此相信着眼见为实,以至于我们被告知真相时,我们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第一次看到的现象。

那么如何来形成重要的第一印象,让见到我的人都爱上我呢,首先,你可以简单的调查一下你的约会对象,寻找一下她的喜好和兴趣。第二,保持自信,穿着整洁,当一个好的聆听者。第三,你们一定要面对面的见面约会出去走一走。第四,要注意语音语速和语气,这些都是显现你性格的东西,一定要注意。

我们是天生的视觉动物,明知道书的内容一样,我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一样的外壳,明知道颜值不能代表什么,但依然会不自觉的把很多好品质与之联系。虽然说日久见人心,但大脑的运行机制似乎造就了第一印象的重要地位,因此,保持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不是心机婊的专利,而是影响你在别人心中印象的要义。


小树懒的心理树洞


“一见钟情”是个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对于它的发生机制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下面列举一些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的观点。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认为一见钟情可能与恋母、恋父情结有关。这里的父与母并不是真的指与自己的父母谈恋爱,而是对与父母特征相似的人所产生的一种冲动。相似特征可能是长得相似,可能是性格相似,或者只是单纯的年龄偏大。例如,有些女生是大叔控;有些男生喜欢胸部丰满的女生,这些都有可能是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一见钟情的发生有可能是恋父或恋母情结在作祟。

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原型,什么是原型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心底对异性所最中意的类型,其中“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阿尼玛”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先天的遗传会使我们对未来伴侣的样子有个大概的雏形,在后天的生活中会获得一些更加具体的形象。所以,当我们遇到了那个符合我们心中原型的人,就会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因为我们早已对原型有了情感,遇到具体的人之后,就会把这种积存已久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

另外,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吊桥效应,就是当一个人站在吊桥上,因为害怕而心跳加速,这个行为与遇到真爱时的感觉类似。如果这时候遇到另一个人,我们的潜意识会把心跳加速理解为是遇到真爱。所以产生了一见钟情的错觉。

一见钟情是否真的存在还未可知,爱情除了初见时的激情澎湃,更多的是在一起以后的细水长流。所以真正的爱情还是要靠时间去检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