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是怎麼發生的?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以前對於一見鍾情我還是抱著質疑的態度,自從我一個親戚也發生這種愛情時,並且十多年來感情也是很不錯的。所以我想,這種愛情的確是很奇妙的情感。對於這種情感的產生機制我想大概是有這麼兩種原因的共同作用:

首先我想到的是人們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在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異性父母就是自己的“第一情人”,我們也看到,在孩子幼年時,甚至都和同性父母無意識在爭奪異性父母心中的位置。比如說女兒還排擠媽媽爭奪父親的寵愛。當這種關係處理沒有被父母處理好時,就有可能產生戀父情結或者是戀母情結。在長期的生活中,異性父母的形象和氣質,會慢慢內化為自己的擇偶標準之一。在一見鍾情的愛情中,對方有自己父母身上的“味道”,這可能就是產生良好第一印象的基礎,並且由此產生暈輪效應。並且我發現,我那親戚經歷十來年的婚姻,使得他們比一般夫妻看上去更有夫妻相。

其次是愛情的生物因素。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和發現轟轟烈烈浪漫的愛情其實是有生物程序在作用。曾經有人做實驗,當人們在看到自己的愛人照片時,大腦會迅速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快樂傳遞因子,會使得我們的身心變得愉悅。而一見鍾情的愛情,在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基礎上,據研究他們會在五分之一秒中大腦就會分泌出多巴胺、腎上腺素等其它的相關愛情激素,在這種激素的作用下,加上暈輪效應,並且與情景的交互作用下,就可能在心中形成一份“執念”,讓自己不可抑制地投入到情感中去。


鵜鶘心理


一見鍾情有一系列心理機制引起,首先是“首因效應”,然後是“付出感”等一系列心理機制

先講“首因效應”吧。

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你留下良好的印象,就會成為你們今後交往的起點,哪怕這個印象是虛假的,你也會用這個印象,來解釋他(她)今後一系列行為。

所以說,一見鍾情並不是第一次就愛上一個人,而是第一次對某人產生的好印象,以此為起點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比方說,如果一個女生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清純可愛”,而這個類型的女生恰恰是你喜歡的,但此時並不能說就愛上了她,而是以這個好印象為起點,你開始了一系列“自我說服”的心理反應過程。

包括:

1、付出感:我對她這麼有感覺,難道不是因為我喜歡她嗎?

當你對一種關係投入精力去維繫時,你實際上是在說服自己接受這個關係,你投入的越多,你對這個關係也就越依賴。

2、自我實現預言:她罵我“臭流氓”,難道不是因為她喜歡我嗎?

為了能證實自己的感受,我們常常會主動推動事情向自己預料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覺得“她喜歡你”,你就更積極地把事情向“她喜歡你”的方向推動。

3、主觀歸因:今天的約會,她只遲到了一個小時,是因為她想我了。

我們對於事情的解釋,有主觀和客觀兩種,如果你非常希望她喜歡你,任何事情,可以解釋為“因為她喜歡我,所以才……

4、過度自信:今天約她,她不願出來,肯定是因為愛我愛到怕失去自已。

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

所以“一見鍾情”從來不會像字面意義那麼簡單。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後免不了再多看幾眼,多多互動幾次,最後就是越付出越愛,越愛越付出。




人神共奮的職場心理


如下幾點:

第一、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人和人之間之所以產生好感,都逃不過“吸引力法則”。所謂“吸引力法則”,前提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而這種獎賞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處時愉快的感受;也可以是間接的,比如對方提供的物質、地位、情感等等滿足了我們的安全、歸屬及信任這些情感需求。

第二、人與人之間最直觀的吸引,大多來源於外在。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於外表好看的人總有一種“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說通俗點兒,就是一個美的人和一個醜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會下意識地覺得那個長得好看的人更值得信賴,更容易相處。所以那些天生帶了一副好皮囊的人自然更容易在愛情中獲得傾心。

第三、人們會對和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吸引力。無論是人格特徵、背景經歷還是興趣品味,人們傾向於和自己有更多共同點的人成為朋友,而且相處起來比較不容易產生衝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交流。那些讓我們一見鍾情的人,往往身上都帶有我們自己的影子,甚至有時候還會挖掘出對方身上的“偶像氣質”。心理學家把這種氣質叫做“理想的自我”,是對未來的自己產生的某種期待。也就是說,這些人身上具備一些我們一直期望卻始終未能得到的品質,這種人在我們眼裡就變得很有吸引力。這就是經常有人口中說的:“她/他是我的理想型!”


第四,就是我們常說的吊橋效應。心理學實驗發現,當人們在高處心跳加速的時候遇到了可能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那麼我們對對方的吸引力評價會比平時要高,這是因為,恐高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大腦錯誤地發出“對方很有魅力”的信號。如果你和約會對象一起做一些很刺激的事兒,就會因為要給這種刺激感找個原因,而不自覺地找到對象身上去,就會覺得是Ta讓你臉紅心跳、怦然心動的。

第五、人們容易對離自己空間距離更近、相處時間更久、熟識程度更高的人產生好感。這種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你和一個人接觸的越多,感情越容易增進;相處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喜歡上他,所以偶像劇裡面才會有人挖空心思刻意製造出一些浪漫邂逅,存在感刷多了,自然也就容易動心了。


摸瞎的象


一見鍾情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就產生了相互吸引,相互愛慕的感情,許多人不相信一見鍾情,認為那只是建立在外貌的基礎上,即使第一眼會產生好感,也不可靠,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對方離自己完美的戀人標準相差太遠,人們對一見鍾情的看法各執己見,那麼一見鍾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一見鍾情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心理現象,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這樣描述人在戀愛時腦中的電化學活動過程,在柔和的燭光裡,當男子望向女子的時候,他的丘腦下部的神經活動會激活就會產生一些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物質,它能夠讓人產生興奮的感覺,因此登陸般大量產生,隨著血液循環流遍全身時,人就會產生非常興奮,非常美妙的感覺,這對於女性來說也是一樣的,他的腦細胞也會發生同樣的電化學活動,於是兩個人會激發出熾熱的愛情火花。為什麼會產生多巴胺?原來這跟每個人的童年經驗是有關的,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理想的戀愛對象的特徵存儲於大腦之中,即使很小的時候也會有的,這樣的一個圖像,最早是由異性的父母來勾畫的,並通過外界的因素而不斷的補充修正,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幅圖像就越具體越清晰,所以可以說,有的人雖然會嘴上講不知道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人,但其實他的心裡早就有答案了,只不過這個答案被封藏在潛意識的深處,他根本不知道,而當某種契機,兩個人第一次目光相遇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這些信號,包括對方的身高,體型,眼神,髮色,髮型,氣質,以及服飾信息,包括一些舉手投足之間的性格特徵,都會傳遞給大腦,大腦就會去匹配自己所存儲的圖像,如果比較吻合,體內的化學工廠便開足馬力,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引起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臉面發紅的變化,這就是一見鍾情的化學原因。

當然有的時候,第一面所見到的信息加工的結果可能是不正確的。所以有的時候雖然有一見鍾情,但是未必會有一些比較好的結果,這個因素就很複雜了。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一見鍾情的科學性,兩個人到底適不適合在一起,當然是相處之後才知道。


鵜鶘心理陳小康


搬個小馬紮,聽老麥說說那些不科學的事兒。這個話題,我看回答裡都試圖從相對科學的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為毛一見鍾情,其實解釋來解釋去的,都繞不開一個問題:為毛帥哥靚女萬萬千,卻只對他(她)情有獨鍾?

老麥就從不科學的解讀來理解一下這個問題唄,諸位當故事來聽就成。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一些場景,第一次見到某個人,就突生出莫名其妙的好感,感覺彼此曾經相識或是相熟,並開始相信緣分天註定,你們倆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


是的,就是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呢?那麼,不科學的解釋是因緣業力所為,因為累世的恩恩怨怨,在業力的牽引下,這一世繼續向前——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會有好的結果,有的可以相愛一生,扶持一生;有的卻因一見鍾情始,相互傷害直至反目而終止。

這又是何故?因為這累世的因緣,有善緣也有惡緣,還有善惡交錯下的緣,因緣而相識,剩下的自然是這一世的經營,雖是善緣,相互吸引,相互親切,但是如果不好好的經營,一樣可以由善緣而變成這一世的惡因;而那些本就是善惡交錯的緣分,更是在天平上,就看此生經營,或因歡喜而成冤家,或因冤家而成歡喜。


也就是說,累世因緣在業力的牽引下,這一世或能一見鍾情,而在一見鍾情後,卻要以這一世行為的疊加來導引著這個緣分繼續向前。是好是壞,全屏雙方把握,但願所有的一見鍾情,都能修得正果。


老麥說說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繽紛世界裡,有著對另一半的美好願景和渴求。在我們日常瑣碎的事情當中,我們漫步在道路上時,難道就沒有遇到過一個看一眼就怦然心動的異性嗎?答案當時一定有的!

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我們往往把這種現象叫做一見鍾情。

心理學家說:“一見鍾情”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就產生了相互吸引、相互愛慕的感情。每個人都希望擁有這種一見鍾情的愛情,我們將心中設想一個完美戀人的標準,然後期待與之相遇,產生電光火石般的感覺。


當你第一次見到某人時,你會比較注意和關注他什麼樣、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當人們對某個人形成了印象,很容易出現不承認任何與他們最初想法不一致的信息。


男子望向女子,丘腦下部的神經活動受到突然激發, 多巴胺等化學物質大量產生,並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引起令人無法言說的感覺;女性也一樣,腦細胞發生同樣的電化學活動過程,於是兩顆心激發出熾熱的愛情火花! 在腦中形成一種幸福激素,引起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顏面發紅等變化,心中激情湧蕩,即“一見鍾情”。


但是隨著交往時間的拉長,女性對男性如膠似漆的愛戀後一年逐漸衰退到正常水平。久別後再次相遇時所產生的新激情,也會引發腎上腺分泌出壓力激素。所以,一見鍾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如果真的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手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我一眼就看到了他,愛上了他,甚至內心還有一個羞羞的想法。

我不知道怎麼回事,於是我就想看看能不能控制一下自己,

我這麼漂亮的女生,不應該被“男色”所迷惑呀。

但是那時候的感覺就是,看到他就有強烈的幸福感,感覺自己飄在了雲端,甚至夢想和

他一起奔跑在開闊的草原上唱一首情歌,跳一支舞蹈。

那麼,一見鍾情到底怎麼回事呢?

從心理學上講,陷入一見鍾情的雙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親近、愉悅、愛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體驗與感受,這正是異性相吸的“自然”基礎。

特別是對那些“條件”相當的男女更是如此。我們知道,初次見面就有好感或志趣相投的情形,在同性間也會產生,但這種感受是有別於彼此愛悅的異性在初次見面就有的那種體驗。

從生物學上講:這是人類為了繁衍生息和製造下一代的基礎,也是性能量在發揮作用。

那麼,一見鍾情可靠嗎?

很多戀人都是通過一見鍾情走到一起的,那麼我們就想知道,一見鍾情,最終邁進婚姻殿堂的比率到底是多少,調查顯示,通常人們認為一件鐘情是瞬間的激情,必定是不可靠的,短暫的,然而,調查中顯示55%的人結婚,家常長期維持戀情的人,佔總數的70%,足以證明,一見鍾情,不只是止於顏值,而是天生註定的一對,地造的一雙。

點擊右上角關注【情感火鍋】頭條號,查看更多情感好文,如果您覺得本篇內容不錯,不妨點贊、收藏、轉發一下。
如果你們是一見鍾情,祝願你們白頭偕老,共度餘生!

情感火鍋


從意象對話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在有不同的子人格,通過意象對話中級班拆分子人格的規律來看,一個內在的子人格的數量少的十幾個,多的幾十個上百個。每個人內在子人格之間也有相應的關係,有的互相討厭,有的相互喜歡;有的彼此認識,有彼此陌生;有的我認識你,你卻不認我。有的以強欺弱,有的討好巴結

。也就是,我其實是不是一個我,而是一個子人格的團體。內在的關係非常豐富和複雜。當我內在有一對子人格,他們之間的關係屬於彼此欣賞和喜歡時,在生活中遇到另外一個人,他內在有我和相類的子人格。我們之間就會非常有感覺,當這種感覺是喜歡和愛時,一見鍾情就這樣發生了。

通常來說,我們的子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內化的父母形象,當生活中某個人的特質和性格特別像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彼此間會發生一見鍾情

。這也就是一個階層的人,發生一見鍾情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因為他們成長經歷更相似,所形成的子人格相似度也會更高一些,發生一見鍾情的可能性也就會更大。另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內化親朋好友的性格特點,當你特別喜歡這個特點時,當生活中具有這樣特點的人出現時,一見鍾情也會發生。還有就是我們看的書,影視劇裡面的偶像人物都可能成為自己子人格的一部分,我們很多人都看同樣的書,受同樣的文化薰陶,形成的子人格也會很相似,而且兩個人內在子人格關係是彼此喜歡的,也容易發生的一見鍾情。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菊紅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一見鍾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首先我們可以肯定一見鍾情裡面包含了傳說中第一印象的成分,在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人初次認識時在對方心裡留下的印象。如果你們未來成為好朋友或者情侶,這個印象會更深。你在與他的相處之中,會不斷的想起你第一次與他見面時他的樣子,並且會把這個樣子往他的身上。形成對他的觀點。我們形成這樣的第一印象需要的時間大概是多久呢?換言之,我們愛上一個人,到底需要多久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吸引並且愛上只需要1/10秒。我們形成第一印象的依據是,首先,智慧。一般來講,主動尋求目光接觸的人會顯得更加聰明有智慧。第二點則是能力一般,在交談中語速越快的人越顯得越有能力。第三階層這個一般我們會通過服裝來判斷,也就是俗話說的人靠衣裝,雖然我們都知道,但這一點仍然影響我們判斷。第四點則是它的冒險性,這個可以從一個人走路的姿態看出來,一般不太放鬆,邁大步的人會顯得更有冒險精神。此外,男女有別的是光頭的男生,會顯得控制慾更強,而紋身的女性則讓人覺得更容易結識炮友。永恆的第一印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大腦研究發現,當我們第一次與人見面的時候,杏仁核和後扣帶皮層被激活,這兩個區域分別控制著我們的情緒記憶的形成經濟決策主觀價值分配與回報記憶形成的強度會隨著見面的次數增多而降低,情緒不同時激活,記憶形成的腦區也不同。另外,新的研究表明,作為視覺動物的我們也是如此相信著眼見為實,以至於我們被告知真相時,我們依然選擇相信自己第一次看到的現象。

那麼如何來形成重要的第一印象,讓見到我的人都愛上我呢,首先,你可以簡單的調查一下你的約會對象,尋找一下她的喜好和興趣。第二,保持自信,穿著整潔,當一個好的聆聽者。第三,你們一定要面對面的見面約會出去走一走。第四,要注意語音語速和語氣,這些都是顯現你性格的東西,一定要注意。

我們是天生的視覺動物,明知道書的內容一樣,我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一樣的外殼,明知道顏值不能代表什麼,但依然會不自覺的把很多好品質與之聯繫。雖然說日久見人心,但大腦的運行機制似乎造就了第一印象的重要地位,因此,保持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不是心機婊的專利,而是影響你在別人心中印象的要義。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一見鍾情”是個非常複雜的情感體驗,目前對於它的發生機制還沒有一個固定的解釋,下面列舉一些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們的觀點。

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如弗洛伊德,認為一見鍾情可能與戀母、戀父情結有關。這裡的父與母並不是真的指與自己的父母談戀愛,而是對與父母特徵相似的人所產生的一種衝動。相似特徵可能是長得相似,可能是性格相似,或者只是單純的年齡偏大。例如,有些女生是大叔控;有些男生喜歡胸部豐滿的女生,這些都有可能是戀父或戀母情結的表現。從這個角度看,一見鍾情的發生有可能是戀父或戀母情結在作祟。

心理學家榮格則認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存在一種原型,什麼是原型呢?簡單來說就是你心底對異性所最中意的類型,其中“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阿尼瑪”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先天的遺傳會使我們對未來伴侶的樣子有個大概的雛形,在後天的生活中會獲得一些更加具體的形象。所以,當我們遇到了那個符合我們心中原型的人,就會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因為我們早已對原型有了情感,遇到具體的人之後,就會把這種積存已久的情感投射到對方身上。

另外,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吊橋效應,就是當一個人站在吊橋上,因為害怕而心跳加速,這個行為與遇到真愛時的感覺類似。如果這時候遇到另一個人,我們的潛意識會把心跳加速理解為是遇到真愛。所以產生了一見鍾情的錯覺。

一見鍾情是否真的存在還未可知,愛情除了初見時的激情澎湃,更多的是在一起以後的細水長流。所以真正的愛情還是要靠時間去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