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1907年提出的海军军备扩编构想,被简称为“八八舰队”,详细的计划就是由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组成。舰龄在8年以内的战舰将作为舰队主力,这一构想在《明治40年(1907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中,第一次正式形成文件,但是组建这样舰队所需的预算却一直没有得到日本国会批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个军备计划被修订为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

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最早出台的是在1915年制订的“八四舰队”计划,即到1923年装备舰龄不满八年的8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包括已经建成和即将完工的扶桑级、伊势级战列舰各2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4艘,以及同意拨款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和加贺级战列舰各2艘。另外还将建造天城级战列巡洋舰2艘,用来替代舰龄即将满8年的2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在1918年,“八四舰队”计划,扩充为“八六舰队”计划。即再拨款建造天城级战列巡洋舰2艘。1920年又形成了“八八舰队”计划,到该计划完成的1927年时,扶桑级、伊势级、金刚级的舰龄都将超过8年。因此,这一全新的“八八舰队”计划,是在长门级战列舰2艘,加贺级战列舰2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4艘的基础上,再建造4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天城”号和“赤城”号分别是庞大计划中的第5号舰和第6号舰。

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建造中的赤城号

1920年7月,日本国会批准该计划,如此庞大的军备扩充计划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日本1921年顺势响应美国方面的倡议,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旨在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终止了日本新的主力战舰的建造,“八八舰队”计划也因此搁浅。此时只有2艘长门级战列舰建成,其余2艘加贺级战列舰和4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及尚未开工的2艘伊势级战列舰都被迫中止建造,已经开工的天城级“天城”号和“赤城”号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被迫改装成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将正在建造天城号船体彻底破坏,第二年被迫解体。

《华盛顿海军条约》于1937年到期。日本海军,再一次提出“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建造8艘战列舰和8艘重巡洋舰。但实际上只完成了2艘大和级战列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计划中的大和级“信浓”号,中途被改建为航空母舰。其余战列舰的建造完全停留在纸面上。8艘重巡洋舰,只有“伊吹”号开工建造,后来又改建为航空母舰(战争结束时还尚未完成),另外7艘重巡洋舰更是连影子都没有。随着日本战败,“八八舰队”计划也烟消云散。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组建水面舰艇打击群。每一个打击群由8艘驱逐舰和8架反潜直升机组成。日本依旧沿用日本帝国海军的“八八舰队”来称呼这个打击群。90年代末,日本对水面舰艇打击群又进行了扩充。每一个打击群增加一艘装备宙斯盾雷达系统的金刚级驱逐舰,由于金刚级驱逐舰携带2架舰载直升机,因此,打击群也就升级为“九十舰队”,即9艘驱逐舰和10架直升机。

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八八舰队

​欢迎在评论区评论,请关注与分享,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