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人看样板戏了?

用户52910470924


实际上并不是没人看样板戏了,而是现在的演员基本上没人能演,或者没人想去演这些戏了。而且现在的京剧演员大多数都是流派传人,自己流派的戏都不一定能演好,更别提去演样板戏了。

现在还是有人看样板戏的,但是多为旧时遗留下来的影片,同一部影片,也总不能翻来覆去的看吧,所以这才造成了样板戏没人看的这一假象。

样板戏大多数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少说也有四五十年了,就算当时的演员都是二十岁左右,现在也六七十岁了,他们基本上都退休了,也很难凑齐原班人马来演出。

而非原班人马演出的话,又很容易受人诟病,演的再好也会有人喷,演差了更是会被骂个狗血淋头,觉得糟蹋了经典,所以轻易也没人敢演样板戏。

再加上现在新时代的演员,多数是跟着流派在走,很少再有当年样板戏的那些演员,多派兼学的了,所以也很难再唱出那些富有个人特色的味道了。

可能就是因为样板戏现在没人演了,才导致人们觉得,是不是现在的样板戏没人看了?的确是有这个倾向,现在看样板戏的人肯定要比以前少。

不过也并不是真的就没人看了,喜欢样板戏的观众还是有很多的,尤其是当年的八大样板戏,堪称一个时代的经典,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现在也有不少人,在怀旧的时候,会拿出样板戏来听听,毕竟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且样板戏集结的名家众多,流派纷呈,听起来也非常的享受。


戏曲说


样板戏虽诞生于文革,但部部都是经典,是那个年代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我国融合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古典文化的结晶。当然长年上演,代代相传。

比如我这个文艺爱好者,就收藏有京剧样板戏和现代芭蕾舞剧的影碟。隔上一年半载的,就会拿出来再度欣赏。我是中国竹笛爱好者,还把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孤单英雄杨子荣打虎上山的一段音乐,自己吹奏用手机录音后,用作自己永久不换的铃声。

在民间,各种城乡组建的业余民族乐团和西洋乐队里,样板戏的音乐是常有演奏,如《沙家浜》中《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唱段,就是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

在官方,如央视十一频道戏剧栏目,也时有重播(如同老版电视剧《西游记》一样),而各种电视文艺晚会上,各行演员们常常跨行反串演出。经典就是经典,不象流行歌曲时过曲散,它们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向经典致敬!1964年版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代人的记忆。下图的“娘子军”芭蕾舞演员,大概已经是第五代了。

中国特色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融汇编创了中国民族民间的舞蹈语汇,把中国武术刀枪棍棒搬上舞台就堪称是一大创举。记得当年西方的艺术家和观众看后,都惊掉了下巴。结果却证明这种大胆尝试和重新,是非常成功的。

最新一代的中国芭蕾舞演员们,身材好个子高,舞台形象一点也不输给他们的前辈。


默金cc


这个问题就太主观了。

现在不是有没有人看样板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能演得了样板戏的问题。

样板戏在当时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演员打磨出来的,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每一个鼓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细心雕琢的,对演员来说,要求比较高。

对演出单位来说,样板戏因为演员比较多,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像传统戏曲那样,对主角比较突出,而现在看京剧的人和以前一样,都是追星,也就没多少耐心了。

比如说样板戏的身法,就不是传统京剧的身法,而是融合了芭蕾舞在里面的,这对普通的京剧演员来说,拿捏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强调流派什么的,越来越倾向于所谓的恢复和继承传统,演员也越来越强调师承关系,用门派来给自己增光,而像样板戏这种取众家之长的东西,自然很容易受到冷落和排挤。

在上海天蟾剧院看过一次新排的《智取威虎山》,说实话,感觉很糟糕。因为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容量比较大,所以,虽然演员很卖力,但是仍然给人感觉是在快进式播放,节奏特别快,基本上没法看。

不过,相比之下,除了京剧之外,当初被改编成各地的地方剧种的那些样板戏,倒是有些比较大的剧种还能坚持演下来。比如豫剧、秦腔,尤其是豫剧,就比较适合样板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适合现代戏的剧种。


萧武


谁告诉你现在样板戏没人看了?你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做过调查吗?统计过数字吗?没有的话,请不要乱讲。

曾经的样板戏,它是一种情怀,一种经历,是一种无论现在贫贱高低,但一回忆起来就禁不住心潮澎湃的心路历程。

《红灯记》里的铁梅、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白毛女》里的喜儿……。那是当时倾全国之力打造的艺术经典,岂是现在一些小小的娱乐公司所能比的。



只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但无论怎么变,经典永远都是经典。它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会因为现在欣赏的人少了而被淘汰抛弃。古代的那么多优秀文学,怎么就没见说当糟粕一样清干扫净呢?一个道理。


得承认现在看样板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关注的人少一点,对它的破坏、歪批横改自然就少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没有谁强迫谁去欣赏样板戏,它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曾经激情燃烧岁月的美好记忆。我们没有资格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


纯阳命理


一谈到『样板戏,就使人们想起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热血沸腾的年代。虽然我们那时还小,但随着大人哼哼,我也会不时唱上一两句。所以《样板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的特点是强调人物内容的典型性,与阶级斗争的时代大环境相适应,把中国精神文化推向了极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时代大环境的定位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也发转变:务实的,勤劳的风气,相继成风。所以什么样的生活模式,会滋生出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所以《样板戏》没有今天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你说现代人还喜欢看《样板戏》吗?


13550376468


首先 ,样板戏是“四人帮”的首恶江青为了达到自己的丑恶目的,而领衔炮制出来的作品。但是,样板戏毕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建树。当时的人们只有八个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以及作家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当时的人们选择的范围很小。

现在,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喜欢打游戏的,有喜欢看电视剧的,有喜欢看《今日头条》上面文章的,有喜欢打麻将的,当然,也有喜欢看样板戏的。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要去看样板戏呢?我就喜欢在《今日头条》上写文章。当然,你喜欢看样板戏,你就看吧,没人拦着你,反正我绝不看样板戏,因为,我不想再回到那个荒唐的极左年代!


美食家106


谁说样板戏没人看?你在打胡乱说!每次北京长安大戏院只要有样板戏演出,都是人朋暴满,一票难求。不看的只是你们一些年径人,你们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不光是样板戏,所有的戏剧你们都不看,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张波45


自问自答:以前在南方周末看过一篇回忆文章,说放映队到乡下放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放不到一半,老百姓就走完,只有三个老头坚持看完,开始还以为这仨老头觉悟高,感动之下一问才知道:一个老头说这电影全是哑巴演的,另一个老头说不可能,于是两个老头打赌,看完电影,看这些跳来跳去的演员会不会说话,是不是全是哑巴。第三个老头为打赌的两个老头作证,一直陪同两老头看到最后。看完之后,仨老头一致得出结论:这电影里面的人全是哑巴。这个事充分说明:哪怕是在特殊年代,这些远离大众的样板戏,即使是强行灌输,老百姓也是不喜欢的。哈哈哈哈


用户52910470924


这个问题不在于现在年轻人爱不爱看,而是在于社会重不重视文革时八大样板剧的问题。现代样板剧有着极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曾影响和激励过一代人的人生世界观。

我记得在放映彩色革命现代样板戏飞红灯记》时,各地君市县的部门、企业、公社象下达布署任务似的集体单位包场,去电影院观看,通宵达旦地播放。谁没有看上《红灯记》就象丢了魂似的。因为看完了《红灯记》之后还要写观后感,要把剧中的革命豪情壮语,写在观后感的文章中。没有看的就有些困难,也只能抄袭别人家。看与不看是阶级感情的立场问题,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红灯记》、《沙家滨》、《袭击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白毛女》、《沂蒙饭》、《红嫂》

以上这些就是八大样板戏的剧名。


飞天134253650


革命现代样板戏,

我们这代有记忆。

因为我是六二年,

儿时戏剧难忘怀。

六九年时上的学,

文化革命真红火。

红灯记,白毛女,

威虎山,真惊奇。

沙家浜里有伤兵,

最爱红色娘子军。

那时看了还不忘,

好多戏词都会唱。

自从抓了四人帮,

样板戏曲全封仓。

从七六,到今年,

四十二年不再演。

五十五岁以上的,

至今都是难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