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八賢王是怎樣一個人?爲什麼當時不是他繼位?

黃益坦


按照題主的提問,有書君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按照《楊家將》裡描寫的八賢王,在正史中根本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

在正史中,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曾被封為秦王,任過山南西道節度使等重要職務。他沒有很大的作為,因為他只活了23歲就病逝了。

而傳說中八賢王的造型,則來自明代白話小說《楊家將》,又名《北宋志傳》 。

在這部書裡,八賢王除了還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子這個身份,還是叫趙德芳以外,其餘的描寫完全跟真人不搭界。

書裡說道,趙匡胤臨死前,封了自己的四子為八賢王,並賜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而他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想讓兒子監督“兄終弟及”、接了自己班的弟弟趙光義(宋太宗)。

隨後,這個八賢王,就成為正義的使者,公平的化身。他神通廣大,“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他正氣凜然,仗義執言,他至高無上,震懾昏君奸臣,總能在關鍵時刻出現,助楊家一臂之力。

憑歷史常識來判斷,有書君認為,《楊家將》中的八賢王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這不僅是因為八賢王的故事都來自評書和民間唱詞,正史中均無記載,最關鍵的是:在古代中國,什麼樣的權力能超越皇權?如果不是傀儡,哪個皇帝會容忍這樣一個時常爬到自己頭上行使正義的王爺?

那既然趙德芳的為人怎樣,我們從正史上完全看不出來,為什麼小說和戲曲中,他又變成一個形象突出的正面人物了呢?

原因應該是,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需求。正因為如此,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因此,廣為流傳的宋代“八賢王”其實應該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一個人物。

那麼,姑且不論“八賢王”的真偽,趙德芳此人確係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啊,為什麼太祖駕崩時他沒能繼承皇位,卻由他的叔叔趙光義繼承了呢?下面有書君就這個問題來做一下詳細的解說:

一、太宗趙光義乃是合法繼位。

為什麼說趙光義的皇位是合法繼承來的,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什麼是“金匱之盟”: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廕,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應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趙匡胤一共兄弟三個,除他之外,還有光義,光美兩個弟弟,此時都正值壯年,年輕有為。而他自己有四個兒子,老大趙德秀和老三趙德林都已夭折,剩下趙德昭和趙德芳兄弟倆尚且年少。

杜太后這意思無非就是擔心老趙家江山社稷大權旁落。當下,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金匱之盟的真假咱先另當別論,但它的確可以證明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既然叔叔合法繼承了父親的皇位,當然也就沒趙德芳兄弟倆什麼事了。

二、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

這種說法來自於一起叫做“斧聲燭影”的千古謎案。

這件事發生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這天開封城中風雪瀰漫。趙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將弟弟趙光義請來喝酒。兄弟倆喝到酒酣耳熱之際,不知為何,趙匡胤將旁邊侍候的太監宮女統統支走了。

關於這場夜酒,史書記載,遙見燭影之下,趙光義時不時離開席座,看樣子似乎有謙遜退避之狀。三更時分,這場夜酒終於喝完了。這時,院子裡的積雪已經下了數寸,宋太祖拿著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一會兒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當晚,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時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在太祖的靈柩前繼了皇帝位。

宋太祖之死,“燭影斧聲”留給後人一個千古謎案。很多人據此懷疑趙匡胤死於親弟弟趙光義的謀殺。

假設謀殺案成立,那麼有這麼一個處心積慮謀奪皇位的政治野心家的叔叔,時年只有18歲的少年趙德芳,能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三、趙匡胤根本沒打算傳位給兒子趙德芳。

首先,中國傳統的合法皇位繼承方式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趙德芳作為趙匡胤的四子(當時老大老三都已早亡,只剩老二趙德昭和趙德芳),如果趙匡胤真的打算傳位給兒子的話,也輪不到趙德芳。

其次,當時的趙德芳年僅18歲,從未參與過朝中政務,職位也就僅僅是個掛名的“貴州防禦使”,而且還是個“庶子”(其生母身份低微)。可謂無名無權無人。一生雄才偉略的趙匡胤應該不會如此糊塗,拿剛剛建立的宋朝如此冒險。

而且,如果趙匡胤真的想傳位給幼子趙德芳,他至少應召集顧命大臣(即託孤大臣)交待後事,囑託他們好好輔佐幼主。然而自宋代以來的相關史料中,找不到任何關於趙匡胤駕崩時召見大臣或者大臣進宮的記載。

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之時,就把國家交給一個手中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兵權,更從來沒參與過政務,甚至沒有一個朝中大臣的扶持的,年僅18歲的皇子,宋太祖怎麼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還有,據說杜太后死後沒多久,趙光義就被封為了開封府尹。趙普被罷相以後,趙光義又被封為晉王。在五代十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既是開封府尹又是親王,不出意外未來肯定是天子。宋太祖的這一系列行動,足可以證實“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而“燭影斧聲”這件事,明顯是經不起推敲的。大家可以想象,能殺人的斧子必定是利刃。即使皇宮裡真的竟然有利斧這種殺人武器。可是,殺人的方式多了去了,宋太宗趙光義那麼足智多謀,怎麼會笨到用斧子去殺人呢?這實在是有悖於常理。

通過以上分析,關於當時繼位的為什麼不是趙德芳的原因,有書君倒是更傾向於第三種。就是說,即便沒有“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趙德芳也是不會繼位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八賢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在仁宗即位後,他被稱為是八王爺,皇帝對其親近有加,但他當時為了避嫌,深居簡出,不干涉朝政之事。

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蹟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



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正因為這樣,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為什麼八賢王沒繼位?



八賢王是由歷史上宋朝初年四位皇子德昭、德芳、元佐、元儼為原型、吸收他們的一些軼聞加上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塑造融合出來的文學人物,虛構的人物是不會成為歷史上的皇帝的,所以不會被選擇為皇帝。


飛反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北宋宗室。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病逝,時年23歲,追贈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後加贈太師,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孫為宋孝宗趙眘,七世孫為宋光宗趙惇,八世孫為宋寧宗趙擴。在戲曲演義中,趙德芳也被虛構為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形象,是正義化身,出現於楊家將、包青天、三俠五義等故事中。

趙德芳被後世虛構為八賢王,常出現在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或戲劇中。其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詼諧、機智,周旋於皇帝、奸臣、楊家將之間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由於趙匡胤壯年猝死,他的弟弟趙匡義就做了皇帝。趙匡義後來改名趙光義,他就成了歷史上的宋太宗。古代中國的皇位繼承是父死子繼的,在大宋朝,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成年,卻出現了少有的兄終弟及的局面,這無論怎樣說,都不能算是正常的情況。

究竟宋太宗是不是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才取得了皇位,直至目前尚無定論,但總體說來,對此持肯定態度的要多一些。世上的懸案無數,有些事情往往又是死無對證的,所以即使再過多少年,“斧聲燭影”這樁弟弟害哥哥的懸案恐怕也還要懸下去。

但是宋太宗當皇帝同宋皇后有過一番爭鬥卻是毫無疑問的。據史書記載,宋太祖的宋皇后想讓兒子趙德芳做皇帝,於是讓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進宮,但是這個王繼恩卻自作主張地請了時為晉王的宋太宗入宮,從而奪去了皇位。一些宋人筆記對此多有記載。即使太祖是正常死亡,說太宗皇帝是從他侄兒趙德芳手裡奪取的天下也並不為過。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宋太祖的大兒子趙德昭都是宋太宗逼死的。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平定了北漢,於是他就乘勝進攻大遼國,企圖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結果大敗。在潰敗中,人們一度找不到宋太宗,就以為他已經戰死,於是擬議趙德昭代宋太宗做皇帝。結果宋太宗回來了。知道了此事後,心裡很是“不悅”。不久,趙德昭請求給攻滅北漢的有功人員授獎,不料宋太宗大怒:“等你當了皇帝再頒賞,也不算晚嘛!”

趙德昭聽後便自殺了,年僅29歲。

蹊蹺的是,趙德昭死後兩年,也就是公元981年,他的弟弟趙德芳也死去了。史書對於趙德芳的死,沒做任何說明。死時年僅23歲。這又成為一樁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個兒子已全部死去。


紅黑聖西羅


八賢王,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和話本楊家將中的文學人物。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住在南清宮,妻子狄娘娘,其子為六合王,曾經在《三俠五義》裡第一回出場,未署名,狸貓換太子的時候陳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宮交給八王爺撫養,後來過繼給宋真宗繼承皇位,是三俠五義裡的太上皇,養尊處優很少過問朝事,朝中沒有大事不出來。在話本楊家將中八王爺是宋太祖其子趙德芳,太祖臨終前傳位給光義,賜給德芳金鐧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曾多次救楊家將眾人。

“八賢王”是文學人物,不是歷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正因為這樣,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八賢王是楊家將,三俠五義中的人物,叫趙德芳,這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義的第四個兒子,23歲就病死了,生前沒有封王,死後才追封為岐王。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皇位繼承是兄終弟繼,他死後是弟弟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這與儒家倡導的嫡長子繼承製是有衝突的,所以文人演化出許多猜測,如燭影斧聲等等。其實,宋是繼五代十國通過政變而得天下,史書記載趙匡胤的媽杜太后,叮囑他防止北周幼子繼位,被武將奪權的情況,將皇位傳給成年弟弟是有一定道理的(金匱之盟),這一點在太祖生前一直未立太子可以佐證。

太祖四個兒子,老大,老三早亡,老二德昭,老四德芳尚在。會不會是眼見自已兒子漸漸成年,太祖想變卦,太宗急了導致太祖五十暴亡,這是個謎。總之,八賢王為杜撰,即便傳位兒子,德昭在前,沒德芳的事。


翡翠原石丁香花


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三俠五義》和《萬花樓》的人物。

熊大木《楊家將傳》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後世的楊家將評書、戲劇中的“八王爺”則大多署名趙德芳,這是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太祖臨終前傳位給其弟趙光義,賜其子趙德昭金鐧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曾多次救楊家將眾人。《楊家府演義》中的“八王爺”署名是趙德崇(這是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俠五義》裡,“八王”小說第一回就出場了,但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宮,妻子狄娘娘,“狸貓換太子”的時候陳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宮交給八王爺撫養,後來過繼給宋真宗繼承皇位。

《三俠五義》、《萬花樓》、《楊家將傳》中的“八王爺”的故事與歷史人物趙德昭、趙德芳、趙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趙元儼(人稱“八大王”)、趙元佐(宋真宗賜他帶劍上殿和詔令上書不稱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賢王”這個虛構人物不僅增加了“楊家將”、“包青天”等故事的戲劇性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

原型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說太祖駕崩時,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內侍王繼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宮,王繼恩卻拿著遺詔去找晉王趙光義。後來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因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傳著“燭影斧聲”疑案,認為宋太宗是謀殺太祖而篡位。太宗繼位後趙德芳被封為興元尹。979年(太平興國四年),趙德芳之兄趙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殺。981年(太平興國六年)趙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為趙德芳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許多人懷疑德芳死因不單純,定與宋太宗有關。趙德芳死後,諡康惠,贈中書令、岐王。後加封太師,改封楚王。其六世孫為宋孝宗,七世孫為宋光宗,八世孫為宋寧宗。秦康惠王德芳,開寶九年出閣,授貴州防禦使。太平興國元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檢校太尉。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車駕臨哭,廢朝五日。贈中書令、岐王及諡。後加贈太師,改楚王。子三人:惟敘、惟憲、惟能。慶曆四年,詔封十王之後,以惟敘子從照封安國公,終左金吾衛大將軍、歸州團練使。贈同州觀察使、齊國公。從照卒,以惟能子從古封安國公,終延州觀察使,贈保靜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楚國公,諡惠恪。從古卒,惟憲子從式襲封舒國公。

趙德芳被後世虛構為八賢王,常出現在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或戲劇中。其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詼諧、機智,周旋於皇帝、奸臣、楊家將之間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演義小說中稱趙德芳為宋太祖趙匡胤次子。因不滿宋太宗繼位,趙德芳與其兄上朝抗議,後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後封趙德芳為八賢王,賜金鐧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相關假說

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宋太祖的皇位繼承人趙德昭(德芳之兄)。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979 )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但是,德昭從未被封為八賢王,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與八賢王沾邊?

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蹟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正因為這樣,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碧瑤歷史站


宋代是否有八賢王這個人物,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是有的,但是這個八賢王到底是誰,則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趙匡胤幼子秦王趙德芳,也有人認為是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究竟是誰,還沒有定論,但基本上傾向於八賢王為趙匡胤的兒子。

八賢王因為楊家將的小說演義而為大眾所熟知,如今又因為一些電視劇的播放,比如包青天系列電視連續劇的熱播而更為廣泛關注。

為什麼不是八賢王繼位,也就是為什麼趙匡胤的兒子沒能繼位,這就涉及到歷史上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燭光斧影,即趙匡胤的非正常死亡和其弟趙光義的繼位,因而不管八賢王是趙德芳還是趙德昭,都不可能再正常繼位。而趙德芳和趙德昭的悲慘結局使得當時的人們對於太祖一系的後代充滿了同情,因而文學化、戲劇化的八賢王的賢者形象就誕生了。

雖然到了宋代,嫡長子繼承製度已經鬆動,但是父死子繼依然是皇位繼承的最主流觀點,趙德昭,趙德芳作為趙匡胤的兒子,理應是宋太祖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也許是人們對這兩位皇子十分同情,人們為了尋求心靈的慰籍,於是就讓他化為一個手提金鐧,公正無私、一忠二孝、可以制約皇權的理想“賢王”,這可能是八賢王手持金鐧這一高大形象產生的的根源以及以後演變成擁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特權的由來。南宋趙構之後,宋朝的皇位又傳到了太祖一系。

還有一種說法是“八賢王”這個封號的由來應與宋太宗的第八子,時人稱之為“八大王”的恭肅王趙元儼有關。趙元儼在諸皇子中,年齡偏小,故《宋朝事實類苑》稱他為“太宗幼子”。趙元儼“生而穎悟,廣顙豐頤”,父親宋太宗對這個天生聰慧機敏的小兒子格外寵愛。趙元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賢王,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非常孝順。

因此八賢王的形象也經歷了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也是中國古代賢臣、能臣形象的典範,這也正印證了顧頡剛所主張的歷史是層累的造成的。


青年史學家


所謂的宋代‘八賢王’,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文學人物,一個是歷史人物。

文學中虛構的‘八賢王’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歷史中真實的‘八賢王’指的是宋太宗趙光義第八子趙元儼。

那麼這兩位‘八賢王’為什麼沒有繼位皇帝呢?

我們先來看看虛構的‘八賢王’趙德芳,他在歷史上的真實身份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他為什麼沒有繼位呢?

其實趙德芳是最有機會繼位的,太祖皇帝趙匡胤病逝當晚,並沒有指定繼續人選,當時宋皇后第一時間緊急讓太監王繼恩叫趙德芳進宮繼位。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王繼恩竟然違背宋皇后的意思,直接去晉王府找趙光義。因此趙光義第一時間進入宮中,掌握宮中一切權力,順利地從他死去的哥哥那裡接過皇位。

最後趙德芳的結局是在23歲時突然死亡,宋史中的死因竟然是因為吃肥肉而死,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很多歷史專家認為趙德芳極有可能是宋太宗毒死的!

再來看看歷史上的‘八賢王’趙元儼,他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八子。宋太宗一共有九個兒子,除了第九子趙元億早死,其餘八子全部成年。

趙光義原本準備讓長子趙元佐繼位,但趙元佐因為看到父親陷害趙光美(趙光義弟弟),在沒辦法阻止的情況下竟然瘋了。

之後趙光義又準備讓二兒子趙元僖繼位,可是趙元僖竟然被自己的小老婆給毒死了(原本小老婆是要毒死大老婆的,可惜趙元僖突然要和大老婆喝交杯酒,被誤毒死了)!

最後的結果是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趙恆繼位了,他就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作為老八的趙元儼也就失去了繼位資格,但是趙元儼是趙光義九個兒子中壽命最長的,在宋真宗去世後,趙元儼繼續活了22年!


歷史真相帝


我們看與宋朝有關的影視劇比如《少年包青天》、《三俠五義》時,裡面總是會提到一個人,此人就是“八賢王”,這位八賢王之所以被稱為“賢王”,是因為他為人正直,手拿金鐧,可打昏君纏臣。


其實,所謂“八賢王”趙德芳,在真正的歷史上,是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是地地道道的宋朝皇室宗親。但是,他在二十三歲就英年早逝了。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己酉,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贈中書令,追封岐王,諡康惠。”

有人會說了,趙德芳不是老四麼?為何被稱為八賢王呢?而且也不可能出現在影視劇中的宋仁宗時期啊。其實,宋朝歷史上真正的八大王,名叫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子,天資聰穎,為人孝順賢德。所以,八賢王的原型應該是趙元儼。



趙元儼在文化和品德方面修養很高,喜歡書法,愛讀書,宋仁宗時期,他盡心輔佐仁宗朝政,讓宋仁宗成為宋朝有名的明君。無論是人品,還是人際關係,趙元儼都堪稱楷模,他一生被封過十三次王,這一記錄一直無人能及。即便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才,在皇位繼承上,也是要分長幼尊卑的,我國皇室立嫡長子為皇儲,趙元儼作為第八子,兄長在世,自然不能繼位。


歷史密探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所以歷史都稱他八賢王。

曼硃砂華三分鐘去眼袋眼霜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 本名
    愛新覺羅·胤禩
  • 別稱
    允禩、阿其那
  • 所處時代
    清朝
  • 民族族群
    滿族
  • 出生地
    北京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胤禩出生於

北京

紫禁城

,是

康熙帝

第八子(自然排序第十六子),其母

良妃

衛氏,為

滿洲

正黃旗

人、宮內管領

阿布鼐

之女,宮內管領系正五品官。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僅有兩人被冊為嬪,一位是正在受寵的17歲少女

瓜爾佳氏

,另一位則是相對來講已年老色衰的

衛氏

,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這除了因為胤禩很受父皇喜愛,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輕(年僅17歲)的一位,與衛氏本人也有關係。根據《

清實錄

》, 不久她又被晉升為良妃,成為玄燁當時僅有的5位妃子(

貴妃

除外)中,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之人。
胤禩少時曾由

大阿哥

胤禔之母、

惠妃

那拉氏

教養,因此他與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親。雍正繼位伊始,允許部分母妃“隨子歸邸”而居,惠妃因親子胤禔已被

圈禁

,於是移居至胤禩府邸。

備受皇恩

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清朝規定皇子六歲起入

上書房

讀書,每日以名師

大儒

教之以

滿文

蒙古文

漢文

等文字,並輔以

騎馬射箭

等功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對幾位年長

阿哥

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滿六歲的胤禩。皇三子

胤祉

、皇四子

胤禛

、皇七子

胤祐

、皇八子胤禩按照次序到康熙面前,各讀數篇文章,胤禩純熟舒徐,聲音朗朗。但寫字是他的弱項,康熙曾因不滿他的

書法

,遂令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何焯

為其侍讀,並要他每日寫十幅字呈覽。[2]

何焯教習皇子的記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月,他隨父皇與眾兄弟共往塞外巡獵,據

傳教士

張誠

回憶:“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曬。他們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時而奔馳,時而勒馬,顯得格外矯捷。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幾乎沒有一天不捕獲幾件野味回來。”八阿哥胤禩位於其列,亦必時有斬獲。
康熙帝注重皇子們的騎射技術,八阿哥胤禩也不負父皇的希望,騎射皆佳,胤禩在只有13歲時就幫忙試馬(康熙帝收到的貢馬),以辨別馬的好壞, 如果沒有精湛的騎術,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的。而另一份康熙二次親征給

皇太子

的上諭裡, 則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獵兔子,年紀最小的他射中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數量一樣多的兔子。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愛,康熙於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

貝勒

,為當時年齡最幼者。此後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

胤祉

一同辦理政務。並且曾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

東嶽廟

等事宜。

廣得善緣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

善緣

。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

胤禟

、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

胤禵

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

裕親王

福全

(薨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為廣善庫事宜讚揚八阿哥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

何焯

系當時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於

錢謙益

方苞

等人,以擅長

八股

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

貢生

,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後屢試不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李光地

薦其博雅,康熙帝召試,命直

南書房

。次年賜舉人,復賜

進士

,選

庶吉士

。後來很快命侍讀八阿哥於

貝勒府

,兼

武英殿

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禩甚篤。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何焯之父死,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晉郭絡羅氏照看,便奔喪回裡了。胤禩還曾託由何焯為其在

江南

購書。

展露崢嶸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黨的

索額圖

因涉嫌謀逆而被關押,

皇儲

之間的矛盾已然升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圍時,隨行的皇十八子

胤祄

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親自

迴鑾

看視。九月,胤祄死。而皇太子

胤礽

對其弟之死,毫無友愛之情,就更加深了康熙對他的惡感。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幃幄扒裂縫隙向裡窺視。此舉動使康熙帝日夜戒備,深為不安,終於在是年九月初四日拘執太子。不久在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

內務府總管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

一夜美去眼袋專家




“八賢王”,一個並不陌生的稱謂,在影視劇及京劇劇目中,都出現過“八賢王”趙德芳。他是何許人也?為何被叫作“八賢王”?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趙德芳與“八”和“賢”都不靠邊。



趙德芳,宋太祖趙匡胤幼子(最小的第四個兒子)。太祖共生下四個兒子:德秀、德昭、德林、德芳,不幸的是,老大與老三早年夭亡,就連名字也是徽宗時補取的。



父親當權時,趙德芳碌碌無為,而與自己兄長命運相似,他也在年輕時就去世了,才二十三歲,德淺命薄,就是宋太祖想讓他繼位,他也無福領受。



再多說一句,趙德芳非真“八賢王”,他既不是排行第八,也不是有八種賢德之舉,因此該稱號是有張冠李戴之嫌,歷史上真正的“八賢王”是他——趙元儼(宋太宗第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