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屡败屡战?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太极八卦几乎是一个神人,人称卧龙。当然,诸葛先生也没有辜负她的这个名头,出山以来,几乎是功绩满满,平定南下三郡,拿下益州,汉中,都有他的功劳。直到蜀汉建立之后。这位军政天才开始碰钉子,演义中说是六出祁山,其实历史上只出了五次,基本上都是败绩与损失更多。为什么?又或者说孔明先生知道北伐成效很低,为何要坚持年年北伐?只是为了兑现“先主寄臣以讨贼复兴之事”的遗愿吗?他不知道以一州的力量实在打不过曹魏的中原吗?他知道,但孔明先生别无选择。为什么?让我们做个简单地分析。

诸葛亮北伐为何屡败屡战?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经济上。我们都知道,钱才是一切的根基,打仗也不例外,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受到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东汉末年到三国成立,经历了太久的战乱,特别是中原地区,简单说就是北方。北方的诸侯太多,太过混乱,幽州的公孙瓒,冀州先后经历韩馥,袁绍,北海孔融,曹操的兖州,南阳袁术,河内王匡,洛阳长安的董卓,李傕,郭汜,徐州的陶谦,吕布,刘备再加上像张绣,张扬,张超这样没什么名气的小诸侯和黄巾余党(山贼居多),当时的北方简直是乱成一锅粥,非常动荡不稳定,原本有最好基础的北方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众多百姓南迁到相对稳定的江东,荆州和益州。而到了曹魏建立,北方基本稳定,政策致力于鼓励农耕,恢复生产。中原有最好的经济基础,只要稍加调整,东吴,益州的经济水平是不可能比得上北方的,到时候人家的兵吃好穿好,武器更好,马更能跑,蜀汉东吴根本不是对手。诸葛亮也深知此道,拖不起,所以他频频北伐,在北伐恢复尚未完成之时让时局发生变化,只要稳定了,曹魏能把蜀汉和江东活活耗死。

诸葛亮北伐为何屡败屡战?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二、人才。中原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好,相应的教育也更好。三国两晋时期,选官主要靠世家大族的推荐,虽然有钱人家的孩子,不乏出现地主家的傻儿子,纨绔子弟,但起码有接受教育的经历,加上当爹妈的有学识能教育,相对人才较多。而四大家族只要集中在北方,原本繁荣的北方很多大家族的定居点,所以有更多的好苗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考三国成立之后,曹魏依旧能出现钟会,邓艾,司马昭,这样的人才。反观蜀汉,他的臣将群主要是荆州派系和益州派系再加上一些刘备混北方带下来的老部下,荆州派系由于后期关羽丢了荆州,也就没有什么补偿,益州派系在荆州派系的诸葛亮的麾下有得不到什么大的用途,于是乎我们看到的北伐主要指挥官,赵云(北方党),廖化,王平,马岱,魏延。多半是以前的老将,属于死光就没的类型。所以,诸葛亮急迫地北伐,也是怕这些家伙死光了,就无人可用,更别提什么北伐了。另外,也是想去北方捞点人,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是打完,一输就跑,这途中能捞到几个好用的将,姜维就是这样被捞回来的人。

诸葛亮北伐为何屡败屡战?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廖化

三、或许这一切都是演习。但这里或许很多人不解,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怎么会把北伐当成演习呢?蜀汉的西线战场一直都不是曹魏的重点,重点是东线,公元222年,曹魏出征淮南,带上了曹休,张辽,曹仁,徐晃,夏侯尚。公元223年,曹魏出兵江陵,公元224年曹丕亲自带兵到达广陵,225年又来了一次。之后曹丕病故。这一年一打的,说实话江东几乎快喘不过气来,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让孙权狠狠地回了波血,缓过神来。接下来的北伐行动,几乎每一次都是曹军的增援到时,诸葛亮就撤退了,第二次北伐,张郃奉命增援西线,刚到,诸葛亮已经全军撤走了。笔者猜测,诸葛亮明白蜀汉也好,东吴也好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如果他不这么骚扰曹魏,东吴顶不住这样年复一年的战争,东吴陷落,那么蜀汉没办法独存,而让曹魏陷入双线作战,会让三国鼎立的局势相当稳定。一直到他死掉都没有放弃这样的方针。

诸葛亮北伐为何屡败屡战?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诸葛亮

这些都是笔者自己的想法,诸葛亮是个天才,也是个目光长远的政治军事家,他的存在让蜀汉得以建立和支撑,了不得的诸葛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