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都能寫得一手好書法嗎?

BoboMichael馮


這實在是不好考證,若是古人書法不好,就不會成名成家,也就不會又作品傳世。如今尚在流傳的,都是名家作品,當然都是好的。所以古代文人中書法差的還真不易見。

敦煌殘卷中留下不少歷代的“醜”書,有些真是不怎麼樣,但這些字的作者是不是文人,也要存疑,或許只是普通人學寫幾個字呢?或許是抄經的師傅練練筆呢?既然不知道作者是誰,也就不好斷定是否是文人的醜書。

但歷代文人中藝術眼光絕高者,對他人都有些評價,以他們的眼光看,即便是名家的字也可能不太行。比如大學士解縉就覺得宋朝只得蘇軾和米芾二人,黃庭堅都不夠看。但是豐坊就不同意,他覺得蘇軾的字“大要虛而寬”,不夠看。

楊慎更厲害啊,認為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非常拙劣(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用臨了),顏真卿敗壞了書法風氣,“筆頭如蒸餅,太醜惡可厭。”他還說誰覺得顏真卿的書法好看,誰就是呸,俗人。

類似的批評有很多,充分說明書法鑑賞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各花入各眼,名家尚且常常被diss,不以書法見長的文人們就更得學會藏拙了。


鍛彰趣義


古代文人,把書法看著是自己的另一種形象,有“自如其人”之說。古人文人一般都會終身修煉書法,就像現在女人美容一樣。所以,一般來說古人的文人寫得書法都不錯,特別是經過科舉考試的,因書法也是重要考核內容,一般水平都不低。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有這麼一個我們所熟悉的人,就因為寫字不好而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以至於悔恨終身的——他叫龔自珍。

龔自珍出身書香門第,少年英才。8歲學習《經史》,12歲學《說文解字》,13歲作《知覺辨》;15歲,詩集編年。但龔自珍書法不怎樣,他滿不在乎。在那個”書法一流,才有奪取功名基礎“的時代,龔自珍後來吃盡了苦頭。

他,18歲(嘉慶十五年)應順天鄉試,名落孫山。

他,21歲(嘉慶十八年)再應順天鄉試,又名落孫山。

他,26歲(嘉慶二十三年)再應浙江鄉試,終於中舉。

他,27歲(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

他,28歲(嘉慶二十五年)會試第二度落選。

此後若干年,他先後又參加了4次會試,直到第六次才中進士,但因“楷法不中程”,只錄為第三等,三甲第十九名,所以不入翰林。

龔自珍生氣了,寫過一首詩,其中兩句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一層意思是說:“老天呀,不要再以字取人吧,俺寫不好臺閣體,俺也是人才呀!選拔人才要不拘一格啊!”

40歲的時候,龔自珍無意之間買了一本習字帖,恰巧是他幼年曾經臨摹過這個帖子。當時他喝得酩酊大醉,看著熟悉的字體,不由寫道:“餘不好學書,不得志於今之宦海,蹉跎一生,回憶幼年晴窗弄墨一種光景,何不乞之塾師,早早學此?”想想自己的大半生,不禁悲從中來,號啕大哭。


後來實在想不通,就讓女兒、媳婦、妻妾都練習館閣體書法。一旦有人提起翰林的事情,龔自珍就振振有詞地說,現在的翰林何足道哉,會寫字就成,我家的婦人沒有一個不能當翰林的,因為她們的字都寫的好。

有一點阿Q精神的味道,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已。

當然,這個那個時代也不無關係。大夥說呢?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