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5月22日,武漢市江漢路一家隸屬於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鮑師傅”被媒體曝光。這家剛開業不到一週的糕點店,為了營造虛假的火爆場面,僱傭“託”來排隊,造成人多的假象,來誤導消費者購買。

事情暴露之後,涉事公司馬上通過官方微博“鮑師傅總部”發佈道歉聲明,表示鮑師傅江漢路授權店開業初期為了店面宣傳僱人排隊一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表示:“只是這一家店的行為,不代表其他店。”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在同一天,隸屬於“北京鮑才勝餐飲管理公司”的鮑師傅在微博上聲稱,公司擁有“鮑師傅”商標,商標為“鮑師傅”三個漢字,不加任何頭像或其他內容,在武漢只有兩家直營店,與江漢路地鐵站D出口掛“鮑師傅”招牌糕點店沒有任何關係。

不管鮑師傅品牌的真假,在很早的時候,貼吧及論壇裡就出現了對喜茶、鮑師傅等網紅店僱人排隊的質疑聲音。但是很多消費者在好奇心和發朋友圈的動力驅使下,已經不去考慮此事,對這樣一種營銷手段處於半默認狀態。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其實這種“營銷第一”的商業思維也是在市場競爭中逐漸演變進化而來的。最早市場經濟是在1992年建立起來的,1993年糧票取消後,人們積攢的消費慾望得到宣洩,餐飲的品類在不斷增長。

南北菜系開始互通,想在東北做火鍋生意,只要引進北京涮羊肉、四川火鍋、雲南火鍋就可以避免正面競爭。那時候做餐飲,只需要不斷細分同一領域引入新品類就可以。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到了21世紀初,“接待就是生產力”的思想,讓公款吃喝成為了餐飲的主力軍,豪華酒樓也在10年間快速複製。到了2012年,兩會把“公款吃喝已達3000億”的事擺出來的時候,餐飲市場開始轉型,向平民百姓靠攏。

經過幾年有序的市場競爭,餐飲行業已經進入一個同質化的階段,很多商家不僅要在產品和服務上不斷的優化,也將“從用戶角度思考”作為全服務行業的口號,還有就是像鮑師傅等通過研究用戶的消費心理,進行營銷。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僱人排隊就是飢餓營銷,通過調節買賣雙方的量來影響售價,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從而能保證高客單價,賺取更高的利潤。但“飢餓營銷”的終極作用並不是調節價格,而是為了對品牌產生高額的附加價值,從而為品牌樹立起高價值的形象。

另一方面,飢餓營銷是利用了人性,依靠“貪婪、色慾、虛榮、窺探、懶惰”等人性來驅使,而不是靠教育市場來完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如果蛋糕品牌在宣傳自己的麵包是添加營養微量元素的,這就是在教育市場,你告訴消費者買麵包不僅要充飢,還要有營養。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但是,如果其他同類品牌的麵包搞促銷打折活動,消費者就跑去買其他品牌的麵包,因為打折滿足的是人們的貪婪,貪婪不需要被教育。

而鮑師傅的飢餓營銷之所以有消費者買單,是因為它切中了消費者的幾個心理。一個屬於窺探的好奇心,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有一個很大的癖好就是好奇心,人們在購物時,會注重商品的新奇和與眾不同。

鮑師傅就包裝成為深耕糕點30年,是你沒有發現的好味道蛋糕店,排隊搶購的現象又給它增加了神秘感,從而激發了消費者的好奇心。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另一個切中的是消費者的“求同”心理,在2008-2010年,中國消費者突然興起“汽車購買熱”。據有關資料總結,2009年前3個季度,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961.27萬輛和966.27萬輛,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在這3年間,大家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汽車都跟風看車、購車,中國消費者處於購車狂熱狀態。購車的原因也都是“周圍的人都有汽車了,再騎自行車好像太丟人了”。這種“求同”心理也讓那些網紅店有機可趁。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面對商家打出的惡意營銷,消費者要怎麼做呢?從市場關係裡來看,商家取悅消費者,讓消費者掏錢付費購買自家產品,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商家在經濟活動中卻處於主動的位置,可以通過研究消費者的行為來提供更好的服務,也可以通過研究人性,劍走偏鋒的做出一些違背貿易原則的營銷方式。

鮑師傅僱人排隊曝光!但該反思的卻是連真假品牌吃不出來的消費者

像2017年9月份時,肯德基通過漏洞營銷,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理,讓自己app迅速進入app排行前50名。

消費者除了在受騙中見多識廣外,更多的是要在發現品牌明顯不按套路出牌,自己被情緒牽著走的時候,多從其他渠道瞭解一下產品,並提出質疑。

試想,如果我們連鮑師傅的真假都吃不出來,那它的味道真的好吃到值得我們去排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