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了解多少?

“魚菜共生”已經成為當今農業領域比較熟悉的詞彙,對於這種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魚菜雙收的模式,全國很多農場也在實施,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成都蒲伯伯家庭農場的“魚果共生系統”在所有大棚之間全部是1M深*1M寬,縱橫連貫的給排水溝渠,並放養生態魚;養魚的水循環噴灌大棚和長廊的蔬果,構成魚果共生循環系統。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再如,山西晉城的青色螳螂自然生態園,葉問莊主運用“魚菜共生”知識,在好多朋友的幫助下,照貓畫虎的做了一個“魚菜共生”棚子,解決了北方冬季沒有綠色景觀的問題,並且做了改進,將不同魚分開養殖,對不同蔬菜的營養針對性的補充的同時,也避免了生病傳染的問題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看了以上兩個案列,很多莊主會問“魚菜共生”有什麼標準的模式和分類嗎?

我們都知道魚菜共生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係,是未來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更是有效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最有效方法。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耕作體系模式有以下兩種

1、閉鎖循環模式: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後,以循環的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後,又把處理後的廢水返回至養殖池,水在養殖池、濾液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循環。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2、開環模式:養殖池與種植槽(或床)之間不形成閉路循環,由養殖池排放的廢水作為一次性灌溉用水直接供應蔬菜種植系統而不形成返還回流,每次只對養殖池補充新水。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採用該模式。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共生方式分為4類

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為防止雜食性魚吃食根系問題,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方式簡單,利用率不高,可栽培的面積小,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後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可用於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3、養殖水體直接與基質培的灌溉系統連接,養殖區排放的廢液直接以滴灌的方式循環至基質槽或者栽培容器,經由栽培基質過濾後,又把廢水收集返回養殖水體,這種模式設計更為簡單,用灌溉管直接連接種植槽或容器形成循環即可。大多用於瓜果等較為高大植物的基質栽培,需注意的地方是,栽培基質必須選擇豌豆大小的石礫或者陶粒,這些基質濾化效果好,不會出現過濾超載而影響水循環,不宜用普通無土栽培的珍珠岩、蛭石或廢菌糠基質,這些基質因排水不好而容易導致系統的生態平衡破壞。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4、水生蔬菜系統,類似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於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回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溼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規模可大可小,產值翻倍的“魚菜共生系統”你瞭解多少?

總結: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

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

它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