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漢字?

冷靜的帥鍋


自從商朝箕子入朝開始,朝鮮半島就一直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範圍看,朝鮮屬於最早接受中華文明的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使用漢字,日本人用的漢字都是朝鮮傳過去的,不僅僅是漢字,朝鮮的宮廷建築樣式、官制,甚至傳統節日都來自中國,朝鮮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接受中國的保護,屬於中國的朝貢體系。

當年不會說中國話,不會寫中國字根本不能在朝廷做官,達官貴人一直以說中國話為榮譽。長期以來,朝鮮也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漢字。到了14世紀,朝鮮的世宗大王,作為朝鮮的一代明君,為了普及文化,利用漢字的一些比劃和朝鮮的發音發明了諺文,朝鮮這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但諺文一直難登大雅之堂,諺文主要在民間流傳,而官方正規的文件,史書還是使用漢字。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人佔領了朝鮮,去中國化大力推廣日語,漢語肯定不能用了。二戰結束後,韓國人為了體現民族自豪感,在公文中、報刊上不容許使用漢字,而是使用諺文,學校裡也不能教漢語,使用現在大部分韓國人看不懂漢字,他們古代的文獻已經無法閱讀,但有個問題,諺文是表音文字,不同韓國人的名字讀音相同,但意思不一樣,使用諺文完全無法區分,會出現許多同名同姓的人,韓國政府只好用回漢字,這樣韓國身份證上同時標註了漢語名字。


浩蕩揚子江


因為韓國諺文就是個表音字,所以...就和拼音一樣

比如你叫陳偉的話身份證上寫著chenwei,鬼知道你叫陳尾還是陳萎

所以要表漢字來表意。

↓,嗯,當韓國人看著他們民族英雄李舜臣像下面的中文,然後一臉懵逼的問中國人這是啥意思的時候應該很好玩


瘋狗的輕武


韓文相當於中國某個地方方言用拼音來書寫。若中國實行拼音文字,保證也會如此!在“悟空問答”的“是否贊同拼音文字”的回答中,我闡述過這個問題。韓國一直就是中國的屬國,文化上,根本上就是中華文化,使用文字是漢字。後來發明的訓音,與中國的拼音一樣目的:只是為了認字方便!唯一不同的是,它的訓音是按他們的讀音來做的,而中國的拼音是按通行語來做的。再後來,為了“自尊”,完全拋棄漢字,直接提升了“訓音”地位,使其成為(地方)通用文字。

所以,這樣理解就可以明白其身份證為什麼會有漢字註明了——把韓國當作中國的一個以方言為官方語的地區,且用拼音替代了漢字!自然會形成以下結果:

1,同音字太多,卻無法區別!解決方法只好加修飾語(說明)。然而,這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而身份證空間那麼小,所以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迴歸本質——漢字!

2,偏離漢字的文字會越來越多。因為說的是方言,用的是拼音,這是理所當然的必然結果。所以,研究過的人說韓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來自中文。這句話是有問題的,準確的說是韓文有百分之三十偏離了中文。這百分之三十,就是沒漢字對應的方言。若中國實行拼音文字,照樣如此,特別是一級方言區(如吳語區、閩語區、粵語區等),可能會更多偏離!(此說有兩個前提:1,規定的通用語是“北京方言”——不很準確,姑且這樣說吧;2,用拼音替代。在這兩個前提下,會出現與通用語很大的偏離。同理,假如以粵語區等方言為通用語,那麼北京方言一樣偏離很大!這裡不是討論誰是“漢語(字)正宗”的問題,主要是說拼音文字導致與通用語的偏離。——從評論看有很多網友誤解了本人意思,特補充此說明!)

——藉此“悟空問答”再次回應下關於是否贊同使用拼音文字的問題。


普穡齋


韓國的文明離不開我國,在古代我國的文明深深的影響著韓國。即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許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詳細含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說。

韓國的文明離不開我國,在古代我國的文明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咱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許多人不知道,許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姓名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邊加個括號,然後裡邊用漢字寫自己的姓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色說起。

韓文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什麼是表音文字,簡略的能夠理解為咱們的拼音就是表音文字,看到它就能夠讀,不管有沒讀過書的人,只需學會每個拼音的發音,看到都會拼。而漢字是表意,每個字都有它的意思,反過來有時分知道它的意思,但可能會忘記怎樣讀。所以韓國人識字率十分的高,但這也帶來一個壞處,舉個例子,給出一個拼音:zhang,咱們對應的漢字有許多,能夠是:張、章、丈等等。韓文也相同,有許多同音異意的字,比方我來造幾個姓名,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李椙琥、李腸湖,寫成韓語都是一模相同的。所以單用韓文看韓國人的姓名,底子看不出姓名的含義,所以許多韓國人改姓名的時分,先要從漢字裡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有漢字的原因了,而許多韓國人的姓名是爸爸媽媽改的,所以真實的含義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說外國人了,所以咱們看韓劇的時分,常常會看到同一個不同姓名的翻譯,這也怪不得翻譯組了。

韓國身份證最上面那五個大字的對應漢字是:居民登登錄,第二行有三個韓文,那是此人的韓文姓名,右邊加個括號,那是依據憲法的規則,1945年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後,開端逐漸排擠漢字(因日本用漢字,加上南韓後來跟我國大陸共產陣營堅持等因素),1948年經過《韓文專用法》,規則政府公文書一概運用韓文書寫,但,有必要時能夠加上括弧標示漢字,由於廢棄漢字會造成韓文同音字的語義不清,後來的《總統令》屢次補充能夠加括弧以區別含義,並答應大企業的內部文件和民營報紙運用漢字(漢韓並用)。

由於韓文專用方針的實施,導致了簡直一代人不明白漢字(能認兩三百個漢字,如六合日月王土鉅細等簡略的),直到1997年金大中總統上臺,才得到了緩和和細微糾正,並逐漸康復在初中和小學的漢字教育,2005年韓國政府宣告在所有公事文件和交通標誌等範疇,可運用現已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符號。


天下史觀


可能都有這個發現:韓國人的身份證有漢字!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韓國人的身份證為啥有漢字?難道是為了故意討好我們中國?其實不然,韓國對於我們中國的文化是既排斥又侵略的,從申遺的端午,拔河,泡菜等一系列的人類非物質文化中可以看出,這些明明是我們中國發明的,卻還是被韓國人給搶先申遺!
那話說回來,既然不是討好我們中國,那為什麼在身份證上還有漢字的出現呢?
其實這還得從韓國的歷史說起,因為在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也就是高麗)和日本一樣,都是使用的漢字,但是從1945年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後,韓國就開始逐步排斥漢字了,更是實行韓文專用政策,但是在廢除漢字後,往往會造成韓文同音字的語義不清這種情況的發生,後來就決定在有必要時可以加上括弧標註漢字。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文是表音文字(類似於我們的拼音),而我們漢字是表意文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拼音li,對應的漢字就有很多:李,裡,禮,理....但這些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只用拼音的話,那麼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字,很容易造成麻煩!所以就用漢字來表示其意!
p
推薦
李元馥的《漫話韓國》,對了解韓國文化很有幫助,儘管不足夠嚴謹,但深入淺出,聊勝於無。

麗的影視


韓國人身份證上為什麼有漢字?說來話長。大韓民族很早以前就有著與漢語不一樣的語言,但是他們沒有固有的文字。因此,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得不借用中國的文字漢字表達和記錄。這也是很多韓國出土的古書籍,都是由漢字抄寫的原因。




一直以來韓國人都用漢字。到了16世紀才創造出韓國自己的文字韓國語。1443年,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李祹(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韓國文字韓國語。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韓國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元音,19個輔音。因為是拼音字,所以在表達名字時,重複的就很多。如果韓國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那就要造成重名太多,分不清你我 。不像漢一樣,例如名字叫王軍,漢字可以寫成王軍,王俊,王君等等。所以為了便於區別他們就在名字了加入了漢字,因為漢字也曾經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之一。他們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雖然這幾年韓國一直在推進去漢字化,但是他們國的語言表達確實太有限,所以好多地方和日本一樣,還保留著漢字,這也是我們在韓國旅遊時見到漢字也就見怪不怪了。


鴻鵠150467264


最重要的原因是韓國現在用的文字,即所謂的“訓民正音”,很落後,只能表音,用來表達不同意思的時候,一個音就不夠了,但它一個音之對應一個字,造成的結果就是韓國人的名字若用韓語來寫,重名率特別高,在韓國幾乎找不到沒有重名的人。所以韓國人為了區分,只好用漢字再備註一下。

韓國人使用我們的漢字其實已經快兩千年了,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直接就成為當地國家的官方文字,被稱為“吏讀文”,意思是上層貴族和官吏才能用的文字,而底層百姓,不用讀書寫字,用的還是自己的方言。

漢字在韓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一點不比中國人差,而且他們還以中國四書五經為內容,舉辦科舉考試。

朝鮮國王為了更好的統治下層百姓,以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1446年,世宗李祹公佈新創制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諺”,即“諺語”之諺,民間的意思。

諺文施行後,遭到朝鮮官員學子們的強烈反對,後來還是漢字和諺文並用,並以漢字為主。到了近代,韓國開始大力的去漢字化,1970年,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從此漢字幾乎從韓國消失了。

但韓國人卻也發現,生活中沒有漢字太不方便了,身份證上的名字就是之一。除此之外,韓國去除漢字還造成了很多不好的結果,比如他們古代寫的史書、小說等,都是用的漢字, 現在韓國人學歷史只能學被翻譯成韓文的歷史書籍,而要想成為歷史專家,就只能再學習漢語,通讀原著才行。

所以現在,韓國國內又出現了恢復使用漢字的呼聲,不過以韓國人的那點自尊心來看,恢復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恢復了,我們還害怕它會拿著去申遺呢。


漁樵侃史


如果沒有漢字,他們連誰是誰都分不清楚。

胡哥在拍攝《嘿老外》期間面試過不下200名老外,在聽韓國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最有意思。

韓國人在說名字的時候해(海)和혜(慧)經常會分不清。所以他們說名字的時候會說바다 해,相當於漢語的“大海的海”。另外有的時候他們也會說,“OO할 때 그 OO”,就是漢語的“說OO時候那個OO”。

這叫一個亂啊!還是讓他們說漢語比較清楚。

漢字的每一個字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韓國的諺文是拼音文字,所以在寫同音字的時候很容易搞混淆。

胡哥的一個同學是學韓語的,他經常跟胡哥吐槽韓語裡面的一些奇葩詞。比如,放火和防火兩個詞,意思完全相反,但是韓語發音是一樣的;類似的案例還有聖人성인和成人성인,富者부자和父子부자,病병和瓶병。

在廢除漢字以後韓國人都懵圈了,自己的古書都看不懂了(古書用漢字寫的),所以在一些場合會出現諺文和漢字一起使用的情況。不這樣做不行啊,要不然大傢伙連政府公文都看不懂……

現在他們又想恢復漢字了……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眾所周知,韓國和朝鮮在古代的時候一直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更是在明清時期作為中國藩屬國。

而朝鮮在古代的時候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自己的文字,於是便使用漢字來記錄他們的語言。



但是漢字在朝鮮是讀書人和一些有身份的人才能讀懂的文字。為了降低對文字讀寫的困難,朝鮮的世宗大王在公元1443年創立了一套表音文字,就是現如今的韓文。



可笑的是,當時的朝鮮文人和貴族對此十分抵抗,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脫離中華文化,成為蠻夷之人,所以韓文在朝鮮一直沒有普及。

直至20世紀中葉,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朝鮮半島開始廢除漢字,改用韓文。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朝鮮半島歷史上一直使用的是漢字,現行的表音文字無法滿足韓國人的需求。尤其在名字上,經常出現一音多字的情況,而韓文無法區分這種區別,所以韓國的證件上都有漢字標註。



歷史上的韓國和朝鮮一直夾在大國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而在上世紀後半期,韓國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和民眾都需要民族自信。

按理說,民族自信基源於文化,可是韓國以前沒有自己的文化,更別談文化自信了。



可是政府需要的是民族榮譽感,擺脫中華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十分必要,而去漢字化是其中的一步,而身份證上的漢字以後多半也會消除。

隨後再貼出一張據說是韓國曆史書上的地圖,供各位讀者自己判斷。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的話,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啦!


林杭之


日本韓國越南一直都用中文,後來日本把漢子分解,簡化形成日文,但是還是有一半中文,韓國在二戰後徹底棄用漢子,造成了歷史文獻都不能閱讀,年輕人對韓國曆史幾乎不清楚,也就成了我們說的韓國棒子!越南是法國殖民時間大量的去漢字!再過一百年亞洲大多數國家還是要使用漢子!沒有辦法5000年中國文字不只是文字!漢子是亞洲歷史文化的傳承影響的不只是中國,很多的亞洲國家慢慢會明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