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副院长博士论文涉抄袭硕士生毕业论文,为何抄袭学生论文事件屡见不鲜?

余建陶


说得好听一点,是“抄袭”,说得难听一点,是“剽窃”,但绝不能说成是“借鉴”,因为世上没有这样的“借鉴”。

在搜索引擎输入“教授涉嫌抄袭”几个字,一串大学和教授名字跃然而出,其中有些还是知名大学,有些人还是知名学者教授。其实我挺“佩服”厦门大学医学院的这位副院长的,竟然剽窃自己学生的论文,这怎么下得了手?这得有多大胆?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位副院长的论文与两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内容大面积重合,甚至连致谢部分也一致。就算抄袭别人的论文,也要有点技术含量吧,要用点心吧,现在这是“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了。

再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信息时代。如果十几年前在网络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你抄袭别人的文章,可能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被发现,但终究会被发现。而现在,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任何一篇文章的关键字,所有抄袭剽窃之举皆无所遁形。莫伸手,伸手必备捉,这句话真的包含着很多人生哲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肩负的不仅仅是教书的责任,更肩负着社会行为道德典范的责任。教授,要有大家风范,何谓大家风范,就是要学识渊博,心襟坦荡,要有自己的观点成果,要静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搞学问。我们的大学有不少低调有实力,静心搞学问,备受敬重的大学教授学者,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向他们学习。

身不正,何以教育学生,何以引领学术风气。每出现一次大学教授剽窃论文,剽窃别人研究成果的事情,这所大学的名誉必然受损,而名誉,是大学的根基。所以大学不仅要管好大学生,还要管好大学教授。


途虫的百味人生


抄袭学生论文、学术造假、同行评论造假……近些年学术界不端事件不断爆出,有些规模很大,让人唏嘘。

厦大副院长博士论文抄袭已经不是首例这类案例。几年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商学院前院长孙选中,在2008年4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服务型政府及其行政机制研究》 总字数18万余,除去封皮、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等,正文约16万字,其中约6万字与他人此前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重合或高度相似。恰好那段时间我在协助女儿做一个课程大作业,作业布置上第一个要求就是原文引用别人文章观点的时候必须先得到作者的允许,还要清楚注明作者和来源,我告诉她孙选中的疑似“剽窃门”时,她十分不解地问,“美国小孩子都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中国的专家会去做,而且还会有很多专家去做?”

在中国抄袭、剽窃蔓延一直是被广泛诟病的恶习,尤其是在学术界。近些年来,不少类似孙选中这样的“泰斗级”人物被纷纷曝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把,这其中李连生事件给我的印象最深,不是因为这位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的造假严重程度,而是因为从2007年起西安交大有六位老教授连年对他进行举报居然都被校方阻止了,最后还是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后才开始处理,这让我忍不住去猜测学术造假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更可怕的是,这两年中国人抄袭剽窃等学术丑闻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了。这从英国一家学术性医学和科学文章出版社大批撤回中国涉假论文的数量便可见一斑。就说不久前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一次性撤下中国学者发表的107篇论文吧,不仅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而且卷入这次极不光彩事件中的不乏有来自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颇有名气的学者。如果说事件本身已足够丢人,更丢人的是中国科协会却出面指责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认为其“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导致有漏洞可钻,不禁让人无语,难道我们必须让别人像防贼一样随时严密布防才是?

而我自己的遭遇不用细说恐怕多数的读者都已经知道了。作为一名原创作者,这些年来我被剽窃抄袭的文章无计其数,私人侵权如今已经不算什么了,可怕的是不乏“国”字号的媒体。就说习大大访美时我曾写过的《揭秘习奥会上的美国特工(多图)》的文章吧,图片用的是一名记者好友的,结果发出来当天晚上就被环球网“国际新闻”栏目抹去作者后原文原图作为新闻发送,很多网友粉丝纷纷向我举报,经和对方律师交涉并在微博公开谴责之后,对方终于标上了“来自心路独舞的博客”字样,此时,很多媒体已经转发了“环球网的新闻”,形成了大面积的二次盗版。同样遭遇的还有《有图有数据:爆买全球的中国人其实还很贫穷》(盗版后更名为“全球买买买,中国人其实穷得瑟”)、《一组数字告诉你中国房价的世界排名》、《有图有数字:国内的养车用车费吓坏了美国人》等等,假如你把我博客文章的题目拿来搜一搜,肯定会发现大批的侵权网站,还不说那篇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那些到美国后彻底颠覆的概念》(又名《你了解的美国不是真美国》)。

这类事件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惩罚手段无力。以美国为例,抄袭、剽窃和学术造假轻则会被警告、降级、撤职和解约,重则会进监狱,譬如:美国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Eric Poehlman),2006年申请NIH基金时使用了虚假数据,被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还有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Dong-Pyou Han)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获取政府资助等触犯了联邦项重罪,最终获刑57月并罚款720万美元等。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抄袭、剽窃的社会反对力度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对现状的改变充满希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靠抄袭、剽窃、作假牟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心路独舞


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已经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痼疾,目前还没有根治的药方。

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李连生曾经造假被披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肖传国用会议摘要冒充论文;东北财经大学袁新抄袭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曾康宁的硕士学位论文……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在诸多学术抄袭或者学术造假被披露出来后,那些想抄袭、爱造假的人,受到一定的抑制。但要知道,国内的学者江湖地位,不但是靠论文来评定,还包括领导的认可,然后才能有各种职称提升、享受的各种待遇进步等。而不少伪学术人士,忙于社交,乐于巴结,勤于跑部,哪有精力、精神、精气去搞学术研究?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想增加自己的学术成就,只能依靠各种姿势的抄袭、造假。而抄袭名人名家的作品,容易受到人们的识别,那么抄袭学生论文,就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新途径。

因为学生在专业上处于学习状态;在社会知名度上,声名不显;在论文被引用上,数量稀少;在社会关系上,比较薄弱。这样抄袭学生论文,就不容易被发现,即使学生知道了,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同事知道了,大家混一个圈子的,怎么好意思曝光?所以抄袭学生论文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新路径。

要想根治学术造假、根治论文抄袭,就要“重症用重药”,所谓的乱世重典就是这么个意思。比如发现学术造假,不但要给予取消各种待遇,还要加强媒体曝光,给予重金处罚,甚至最好能够引入刑法范畴,给予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予以沉重打击。

学术造假带来严重后果,给沉迷于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带来巨大伤害,他们阻碍了国家发展,阻挡了社会进步,阻拦了科学突破,应该给予强烈的处罚。

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不外乎为了更高的知名度、更好的职业平台、更多的经济收入、更显赫的社会地位等,当处罚的力度,超过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收益,对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就有很强的威慑力。估计没几个玩学术的人,愿意面对海量的媒体曝光、沉重的经济处罚、严肃的刑法追究。


波士财经


论文抄袭肆无忌惮,学术尊严荡然无存。

导师抄袭学生的论文,师弟抄袭师兄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抄袭事件,近年来不断上演。众所周知,抄袭是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熟人间抄袭,意味着抄袭者并不担心被熟人发现抄袭,或许在抄袭者看来,只要被抄袭者不举报,此事就不会暴露。这说明,这些学者没有基本的学术规则意识。

学术是社会公器,而不是私人物品,简单来说,学术论文抄袭不只是抄袭者和被抄袭者之间的事(只要被抄袭者不追究责任,抄袭者就没有责任),更是学术界的公共事件,即便被抄袭者没有提出举报,要求追究抄袭者的责任,学术界也必须调查抄袭事实,根据抄袭事实追究抄袭者的责任。


从近年来曝光的同门师兄弟抄袭事件和导师抄袭学生论文事件看,都存在一个现象是,不是被抄袭者举报,而是其他人举报,还有被抄袭者“原谅”抄袭者。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学术研究利益化,涉事各方都没有学术尊严的意识,只是考虑怎样各取所需得到该得的学术利益,诸如成功获得学位。只有从利益角度才能解释为何同门师弟抄袭师兄的论文,导师会“没有发现”,以及导师抄袭弟子的论文,弟子也“一点不知道”。

要维护学术尊严,就必须从社会公器角度,严厉治理当前的学术利益共同体现象。尤其是对学术不端,必须按照学术规则,由独立的学术机构,启动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熊丙奇看教育


蔡建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现任院长,通过论文剽窃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目前继续担任:1、厦门大学教授2、厦门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3、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4、厦门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蔡建春通过直接将别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拿来作自已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非医学)。新丝语认为:厦门大学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学术不端的规定(40号令)严肃处理,取消博士学位,仍然让其担任厦门大学医学方面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院副院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参加厦门大学医学博士点新一轮申报,必将进一步影响厦门大学的声誉。

空空觉得当下的论文抄袭现象十分严重,空空想就此简单跟大家聊聊。

一个博士生,辛苦这么多年,为什么在最后时刻出现这种岔子,是真的能力不够吗?当然不可能。那为什么还要抄袭论文呢?深思,恐怕一切源于人固有的惰性和侥幸心理。因为懒于去思考,懒于去原创,所以选择抄袭,并且心存着不被发现的侥幸。可是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苦读多年怎么还无法克服这所谓的惰性和侥幸心呢?这恐怕要问一问中国的教育制度了。
这些年,教授,学生论文抄袭的事件屡见不鲜,问题在哪里?空空觉得是中国的教育太功利化。前几天辩队讨论辩题,当中提到一个话题,关于创新,关于实践。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我们是否有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的必要,是探究而不是验证?我们自主创新出来的东西,在申请专利时发现已经被别人注册,那我们是否算成功?空空发现辩队的大多数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中国教育成功的体现是什么,是你已经创造出来的外在价值,包括金钱,名声等,而不是无形的自我价值。这迫使大多数人渴望成功,从而无法静心,从而会选择一些不好的方式去获取成功,有些人未被发现,他们暗自窃喜,有些人被发现,名利全无。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人——钱钟书。形容钱钟书有一个很恰当的词“寂静”。寂静钱钟书,寂于名利,静于心境。或许他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我们国家教育者的学习榜样。

聊文玩,找空空,关注南红讲堂头条号,学习文玩知识!


南红讲堂


  最近厦门大学一位副院长的博士论文被扒出,涉嫌抄袭学生论文,“连致谢也抄”,让看客们大跌眼镜。

  

  仔细一看,这类事情被爆出的还不少呢,“连致谢都一样”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知网上可以看到,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4届硕士毕业生王清春的《二月河及其帝王历史小说》(以下简称“王清春论文”)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李宏的《二月河及其帝王历史小说》(以下简称“李宏论文”),两篇论文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参考文献均近乎完全一致,英文摘要中的一处拼写错误也相同。在论述文章主旨的中文摘要部分,两篇论文的文字内容同样雷同,均分为五段,概括全文内容,从二月河创作背景分析起,点出其作品特点,指出其大众化、平民化的特色导致作品的优势和不足。两篇论文的最大区别只在于后记部分。

  

  实际上,你只要手抖翻一翻,这种双胞胎似的论文,还真是比比皆是呢。

  

  

  

  

  

  

  这时又有群众来爆料啦!

  

  原来学术圈,真的是个圈啊……

  写论文这事儿上,直接从知网抄的,都是没钱的

  论文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特别是硕博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这是个人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论文也就成了考核一个人能否顺利毕业、保研、拿奖学金的重要标准。

  所以,据学生们反映,其实直接抄别人论文的还只是属于比较初级的“混毕业”心态。想要拿到论文,又不能不想自己写的话,还可以启动“论文经济”。

  

  

  从某宝到度娘,只要输入论文发表,就没有你想不到的服务:有的包发、有的包写包发包翻译,就看你愿出多少钱了。

  “包发500块一面,包写包发请命题,一般1000元左右。”在旺旺聊天中,论文卖房大方谈着价。

  芹芹是武汉某高校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告诉破土,为了保研,她已经找代发公司发了2篇文章,花了1300多元钱了。

  “我不想这样发文章的,其实自己都还不会写论文,论文里有一大部分都是东抄西抄的。但是现在保研评分里,论文发表占了很重要一部分,我成绩不差,可很多同学都发了论文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发论文。我发的都是最便宜的,普通期刊的,如果想进SSCI,还要再加钱,当然,加分比例也不一样。”芹芹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她说,她发的论文已经不算多了,她的同学,发5篇10篇的都有。“都是本科生,拿来这么高的水平呀,好多都是很水的找代发的,有的其实都不是自己写的。”芹芹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访者曾做过代发代写论文代理,问及她怎么能写出这么多论文,她表示:“哪有这么多可以写的,基本上就是国内国外论文一大抄。抄国内的比较容易被发现,我们就经常去抄点国外的。”“我们的工资都是按提成,一般一个月下来,5000-10000的收入基本上是可以的。”她说。

  其实最后,知网上千千万万的文章,不过就是几个模板不断的排列组合……

  不得不读的研:没灵感的论文只能抄

  本科生抄论文是为了保研,硕士生抄论文是为了毕业,在职研究生抄论文是为了拿证……原来都是为了个文凭。

  文凭到底有多重要?

  按理来说,研究生提高的是学术研究水平,但实际上用工要求似乎不仅仅如此……

  

  

  

  

  如今,在一年又一年的“最难毕业季”中,面对大批大批的找工青年,各个工作单位提出越来越苛刻、严格,甚至无厘头与工作无关的要求来进行筛人。“硕士学历以上”莫名入选,读个研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同时,近几年来,各高校逐渐提高了招收保送生的比例,使得考研承受更大压力。

  

  

  

  

  

  这样的压力之下,没钱出国读研,又能支撑一部分资金的中产家庭孩子,就会想着怎么以报送的方式进入高校读研,“论文经济”随之出现也不意外。

  进入高校时抄着抄着走进,出来的时候抄着抄着毕业,一切都这么自然。

  可以抄着过的论文,一般都鸡肋

  奇怪的是,最近爆出的几起论文抄袭事件,都好几年前的论文,又被网友从知乎中扒出。观众忍不住要问:当年怎么就没发现?是有多糊弄。

  因此,有人提出,每个学校的研究生论文都要进行严格查重。

  然而……这种过于强硬的手段也引起了不同意见。

  

  查重且不熟在技术上还要再进一步细化,而其本身也是个被动手段——每位学生毕业都会有无数的“抄写技巧”初心,让你抄了都不留下痕迹。

  不过,反过来说,论文虽然重要,但也不是评判一个人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准。那么多篇抄着就能通过的论文,明显地不符合个人喜好的研究,是怎么通过的呢?抄着都能过,是不是在学生的心里,这个事儿一点都不重要呢?

  在询问的过程中,问及研究生如何看待毕业论文,很多人的反应是:当然要写,因为写了才能毕业,毕业才能拿到证。论文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或者是拿到文凭找到好工作的踏脚石,又怎么会得到重视呢?

  如今,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多,找工作绝不仅仅是科研水平的要求,但对研究生的考核,却仅仅是学术能力,这使得想要去参加工作而不是继续科研的研究生们觉得:这个论文真鸡肋。那么为什么还值得我花精力好好写呢?

  当文凭与找工作关联,论文与文凭关联,论文就自然变得不重要的,甚至工具化。

  这些年来,知识分子本身树立起一个高贵典雅的形象,学历高成为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一个增加工资和就业机会的事情,市场的运作使得论文变成了鸡肋,那么是不是,连这种单纯高学历的追求都是个鸡肋呢?

  如果不只重视学历,而重视学生全方位的多元教育呢?是不是一纸论文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真正对此感兴趣的人才会用心雕琢,不至于使其成为鸡肋?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培养方式?

  

  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进入清华大学。学农学工掀起热潮,大家重视的不仅仅是科研水平,或者一纸论文,而是综合劳动能力。

 


土逗公社


“老师抄学生论文”,连底裤都不要了。

“老师抄学生论文,连致谢也抄”的奇葩新闻,看来是要“反转”了。

日前,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的蔡建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被“抄袭”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眼下,厦大学风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蔡建春“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只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是说,蔡院长没有“剽窃”,只是“不规范”而已。

厦大认为蔡建春不构成剽窃的理由是:“蔡建春及其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上述两个项目,拥有这两个项目研究成果的所有权”。也就是说,该科研项目是师生合作的团队成果,学生可以用,导师也可以用,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有没有这种可能?有。只要能证明蔡建春是相关项目的主持人或合作者,那么,蔡建春就没有剽窃。但如果蔡建春仅仅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那么,就是剽窃。

蔡建春的论文内容与他两个学生的论文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要检验雷同部分是否属于抄袭,方法也简单:如果都是来自之前他们合作的科研项目,就可以理解为“巧合”;如果蔡建春把原来科研项目没有、学生论文才有的原创内容也复制,那么,这部分就是抄袭。

且不论蔡建春是否剽窃,他在论文写作和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显得特别“诡异”。除了大段文字的完全相同,蔡文对段落中的词语也进行过同义替换,比如将“没有那么乐观”改为“没有那么简单”,将“不能”改为“无法”,将“至今为止”改为“迄今”。更隐蔽的修改方式为增加或删除不影响句意的短语、更改语序和概括语意。这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的“作贼心虚”。如果这部分内容真是来自之前师生合作的项目,何不照搬原来科研成果的表述,何必去复制学生的,而且还是鬼鬼祟祟、改头换面地复制?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蔡老师连学生的致谢部分都要抄,把学生的“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变成了自己的“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此看来,在“论文写作和引用”这件事情上,蔡老师岂止是“严重不规范”而已,简直连底裤都不要了!

蔡建春到底有没有抄袭学生论文,关键是要用事实说话。面对舆论质疑,涉事高校“学风委员会”不能只是抛出结论,而要亮出证据,否则,这样的“学风”也有“严重不规范”的嫌疑。(文/李蓬国)


李蓬国一针见血评论


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便硕士或者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般也是无人关注的,很多论文是躺在数据库里睡大觉,基本没人会看到。学术界中爆出来的论文抄袭事件多半是因为利益攸关所致。对于一些学者或官员人,当有一定名气,才会报出论文抄袭事件。其实为杜绝抄袭,论文答辩前会有进行查重,但机器的查重毕竟还是太机械化。当前,很多高校的硕士或博士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某些权势者,读书期间课都不会去上,论文更是导师安排有人代笔,导师自然也是以项目、人脉等利益为驱使。推测该次事件肯定是导师与学生因某些事件不和,学生举报所致。但话又说过来了,读书期间学生的成果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导师指导的结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来说,即便是制度的管制与完善也难以根本杜绝论文抄袭等学术精神的沦丧,窃以为,高校应少些政治管制,多些学术精神,由此方可真正实现教育与学术的魅力之所在,也能从根本杜绝各类学术造假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石155997399


首先,厦大副院长自身道德和诚信的缺失固然是造成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他涉嫌抄袭的论文中,我们也是能看到作者本人签字的类似于原创声明的保证书。只是现在看起来,真的有些自欺欺人了。

二是时下一些高校学风不严己呈现严峻形势。大家只是上网看看那些涉嫌抄袭的论文,真是花样百出:有的结构类似,有的立意相同,有的除了致谢外,其他部分几乎全部照搬,有的则明目张胆,后记也一并抄去,唯一的区别就是最后感谢的导师名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曝光的论文“抄袭痕迹”都非常明显,而那些相对隐蔽的抄袭论文还乖乖躺在高校的档案馆里,无人问津。厦大这些被偶然发现的抄袭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三是有查重机制,但是查重工作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出现论文抄袭,高校也祭出杀手锏,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在你参与答辩前,把你的论文与网上公开的其他学术作品进行比对,如果重合率超过一定比例,则论文被打回修改。一般来说,重合率在60%以上的论文会被毙掉,30%—60%的需要学校进一步检查,低于30%方可过关,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低于10%。原本有如此严苛的“查重”机器,竟然还会出现大面积的抄袭现象,只能证明查重工作人员实在是“心不在马”了。

四是众多论文抄袭案,事发后处置从严从快,但是在预防抄袭等基础工作上却是基础不牢。不少高校遇到类似事件,高校机构快速的反应和果断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组织调查,确定事实后,对涉事人员的学位予以撤销,并提出进一步措施。但是对学位论文进行最后的检查和筛选本来就是高校应负的责任,不在事前做好防范工作,“擦屁股”的姿势再好看也无济于事。

所以还是要正视上面四个成因,从源头上想办法,出对策,才能有效防患类似事件的发生。


岭南观察


这个事情不太说得清楚,每个个案的实际情况可能都非常复杂。但从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的角度看,论文抄袭已成为学术界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对论文抄袭存在着不能容忍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发面,论文抄袭、论文买卖则是比较泛滥的存在。这就是当下的一个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科研评价、学位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主观上,抄袭者肯定存在偷懒、投机、自私的心理,都想不劳而获、“走捷径”。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论文写作和署名问题也比较复杂。导师指导硕士生撰写论文,导师投入很多心力。从选题到框架,从内容到形式,有些硕士论文导师的功劳很大。有些硕士论文本身就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一些模糊。当然,这些都不能作为“抄袭”的借口。

博士论文的原创要求很高,有些高校博士论文要查重,连引用自己发表的论文都有限制。如果未加说明就大篇幅使用学生论文肯定是不妥的。

论文抄袭问题严重,从根子上说,还是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每个人都需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这种意识是要从娃娃抓起的。到了大学,从平时的作业、到考试作品、到学年学位论文,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很多是从网上下载的,毕业论文的不当引用也非常多。所有这些都可能会为后面的学术不规范埋下种子。

当然,如何让“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转变为“不想抄、不愿抄、不敢抄”,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