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爲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相聲,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北方,非常受歡迎。大家不僅能夠近距離的欣賞藝術,也能夠給大家帶來歡樂,雖說不是高臺教化但是能夠勸人向善。從90年初開始,相聲盛行在各大晚會,也就是所謂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藝術,主流相聲界都認為相聲一定要高雅,要從民間藝人轉變為藝術家,說的也都是太過官方的語言,這樣一來自然也就脫離民眾了,變成了施捨民眾的藝術。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娛樂節目也是精彩紛呈,從二十世紀晚期開始,像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相聲大師相繼隕落,相聲藝術就逐漸走向快餐文化的邊緣。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好在近幾年很多相聲劇團遍地開花,才重新進入百姓的生活,也用全新的方式融進人們的生活。而作為中國最大的最受歡迎的相聲團體,毫無疑問肯定是德雲社,一個非主流相聲的代表郭德綱,被打上了三俗的標籤,經常出現相聲界批判德雲社的局面。可是即便如此,現在的德雲社可謂在相聲界一家獨大,不誇張的說,說相聲的十個有九個都是德雲社的角兒或者都要跟德雲社沾點關係。而唯一能夠跟德雲社相互比較的,也只有青曲社了,實在找不出第二家了。可是青曲社的實力還是無法達到德雲社的高度和人氣,相差的也不是一點半點。為什麼德雲社能夠在全國獨樹一幟,那麼牛氣呢?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作為一門語言藝術,相聲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繁榮於當代。眾所周知,90年代小品幹掉了相聲在語言類舞臺上得寵,使相聲的發揮空間受限傳播空間受阻,很多相聲演員紛紛離開這個行當。而在90年代相聲處在低谷的時候,郭德綱一直在堅持說相聲,甚至還還受到同行的排擠和暗算,在如此舉步維艱的環境裡,郭德綱把德雲社帶到了04、05年。從那時開始,德雲社正式拉開了它在中國相聲舞臺的序幕,至今已走過了許多輝煌的時刻。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德雲社的兩位重量級人物郭德綱和于謙,尤其是老郭,德雲社的靈魂人物,領軍人物,說學逗唱無一不精,尤其柳活,現掛以及拯救整理的地方小調,曲藝可以說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倒了。人們都說老郭是八核的大腦,但他的學識,文化積累可以說是超級內存了,近五十年到未來五十年能再出這一個大師級別的估計不太可能。從傳承和發揚的角度來看,德雲社這多年一直努力在挖掘過去失傳和我們不曾瞭解的相聲關聯形式,讓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融入到相聲作品中去,讓大家近距離的享受相聲帶來的藝術魅力。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有這麼一句話:“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這裡就能夠看出德雲社的高明之處。從2005年郭德綱走紅開始,從那時開始郭德綱就不滿足於一個人的走紅,他想讓德雲社的所有人都走紅,也就是所謂的“造星”計劃。當時的郭德綱主要抓後臺演員的包袱,通過這樣的辦法也確實捧紅了一批人,成為了德雲社的中流砥柱。由於後來德雲社遭遇風波,何李、曹劉兩對搭檔的離開,差點讓郭德綱多年心血付諸流水。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好在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到彩虹,休整蓄力幾年,德雲社就推出了以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等新生力量,尤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小嶽嶽了,可以說他是相聲界最紅的年輕演員,而且開始走上了電影屏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熟悉他,他目前的成就遠遠的超過了之前的幾位師兄,更是給德雲社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但凡郭德綱參與的綜藝節目,他基本上都會打出德雲社的字號,提攜一些德雲社的年輕演員。小編認為,郭德綱不再是僅僅滿足自己出名,更是為了德雲社全體成員,願意給他們創造機會。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相聲也是需要發展的,要順應時代的變化,那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總會有幾個人脫穎而出。當郭德綱捧紅了這些徒弟後,我們就能看到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德雲社都是個個都能拿得出手,可謂人才濟濟,只要在關鍵的時候輕輕一推,就能瞬間火遍大江南北。通過他的努力,不僅挽救了眾多頻臨失傳的傳統相聲,同時也帶動了相聲迴歸小劇場的潮流,此後又在全球掀起相聲商演的潮流,創造了相聲界的一個又一個歷史。近兩年,郭德綱又順應娛樂圈的發展趨勢,推出了德雲社眾多風格迥異的新生代,比如顏值擔當張雲雷、孟鶴堂、郭麒麟;賤萌派岳雲鵬等等,極大的豐富了相聲的表演形式,這些對於相聲的發展都是歷史性的貢獻。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當然人紅了之後,名利就隨著而來。德雲社的演員相信大部分的工資水平不會低於北京白領的,除了在小劇場演出收入還有商演的收入,當然票賣的越好,演員的收益就越高。小劇場基本能夠維持普通的生活標準,而商演就是大部分演員都要努力追求的目標。像郭德綱于謙腕級演員,上演的報價至少是百萬起步,而像小嶽嶽孫悅也在七八十萬以上,其他的演員少說也在三四十萬左右,這些可是純利潤。除了德雲社扣除20%的提成外,剩下就全部分給演員了,這樣的工資標準在相聲行業裡,可以說前無古人甚至可能後無來者了。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當然,樹大招風,德雲社火了之後,就出現了主流和非主流一說。按理說,相聲就是相聲,也不用非得那麼另類,但是郭德綱的出現,就徹底擾亂了相聲界秩序。本來主流相聲界之前只需要一年上春晚說一次相聲,平時上個綜藝節目,當一當評委,做個廣告代個言等,輕輕鬆鬆,錢也不少賺!而然郭的出現,就徹底打破了這個局面,也就是動了人家的飯碗。郭德綱天天在在劇場說相聲,而且每場都要爆滿,一場掙得可能是一些主流相聲演員一輩子都不能掙得到,這讓大家情何以堪啊?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相聲說學逗唱,沒有郭德綱的出現,其實大家覺得都一樣,都是大同小異,半斤對八兩,誰都不用磕磣誰。反正參加晚會,不管說成啥樣,現場都有領掌聲的。唯獨不同之處也就是臉不同罷了,出場也能要個掌聲啥的。而郭德綱的出現,就襯托出主流相聲藝人基本功太差,郭德綱越火越紅,就越顯得主流相聲界藝人無能,所以主流相聲界的好日子就這麼到頭了,能不恨嗎?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當一個人紅的發紫的時候,總會遇到瓶頸,就需要換個角度重新進行打造,以便繼續維持提高自身的價值。而這一次德雲社就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來說相聲。不管外面的風言風語,德雲社一直默默的說著自己的相聲,唱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時刻跟觀眾講解相聲的各種文化歷史,更是把相聲專場搬到了國外,讓遠在他鄉的朋友也能夠聽到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德雲社為世界華人帶去相聲,讓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聽到相聲,開懷大笑。這樣的成就目前沒有哪個劇團能夠達到。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倘若沒有德雲社,也許相聲會像90年代那樣繼續萎靡不振或者瀕臨失傳,即使不會瀕臨失傳這麼嚴重,但必然不會像今天這樣,讓相聲重回劇場且毅然佇立在中國喜劇舞臺上,熠熠生輝。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還是毀滅,除了該藝術自身的價值之外還取決於該藝術在當下時代的存在的意義所在。小編覺得,郭老師值得稱讚之處在於自己火了之後不忘自己的出身,不忘自己的一切是相聲這門藝術帶給他的,不遺餘力的推廣相聲這門藝術,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讓年輕人傳承下去,這一點是非常值得稱讚的。

德雲社一己之力挽救相聲藝術,為何卻屢屢受到排擠?

你覺得如果沒有德雲社,相聲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