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出現唐宋八大家?

能量與引力


從這位朋友的提的問題可知,他還沒有理解“唐宋八大家“這個群體出現的歷史背景。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唐宋八大家包含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唐代兩人,宋代六人,都是一頂一的文學大家。

這位朋友不明白的是,唐代文學群雄璀璨,比如有初唐四傑開頭,李白杜甫殿後, 白居易和元稹接續,李商隱和杜牧最後的閃光。至少在詩歌領域,這些人都是輕易碾壓柳宗元和韓愈啊,為啥這些人沒進唐宋八大家,而韓愈和柳宗元卻名列其中呢?

這是因為能夠進入”唐宋八大家“名單的,

不是僅僅看他們的文學成就,而是看他們對古文運動做出了多大貢獻。很多人聽說過古文運動,但是並不瞭解其前因後果,我在新書《范仲淹的教育人生》中做了詳細剖析,有興趣的可以買來看看。我這裡只簡單介紹下唐宋古文運動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

古文運動發端於唐代,是初唐的陳子昂首倡的,中間經過蕭穎士等人的繼承發揚,但是沒成氣候,是韓愈和柳宗元將古文運動發揚光大,併成了鮮明的旗手。在此之前,六朝和唐代的文章以駢文為主,體例嚴謹,對仗工整,還多用典故,然而文體不自由,制約了思想的發揮,使得文章看起來花團錦簇,但是讀起來空無一物,嚴重影響了文化的傳播。韓愈等人非常痛恨這種無病呻吟的文體,就反擊駢文,寫了很多散文,比如《師說》《諱辯》《原道》等,而柳宗元的小品文更是一流,他的”永州八記“至今仍然是散文中的極品。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對仗工整的駢文)

韓愈和柳宗元領導的古文運動,到了唐末因為戰亂就終止了。五代之後,北宋建國,古文運動繼續開展,先後有柳開、高錫、梁周翰、範杲、王禹偁、穆修、蘇舜欽等人做了開拓性工作,但是成效不大,那些無病呻吟的駢文體和北宋楊大年開創的西昆體依舊大行其道,左右了科舉制度,帶來了很大危害。後來歐陽修橫空出世,擔任主考官,廢除了西昆體和駢文,這才獲得了古文運動的勝利。隨後三蘇父子、王安石和曾鞏繼續將古文運動發揚光大,鞏固成果,這才徹底扭轉了六朝以來寫文章的空洞無物和靡靡之風。

唐宋八大家對古文運動居功甚偉,推動了文學的發展,理應值得後人銘記。至於唐代為何那麼多文豪沒上榜,那是因為他們沒對古文運動做出貢獻。


作家王麟


這個唐宋八大家,是他們流傳的詩詞歌賦,和最主要的散文,對後世的影響,對後代的教育問題,宋朝的上榜多是有這個原因的。

比如說讀過三字經的人都曉得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蘇老泉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就是蘇洵。說的是這個人年少的時候不喜歡讀書,後來親人就勸她多讀書,後來等他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27歲了,他就只有和他的兩個兒子一起學習,並且學習的很快,寫的文章也越來越有水平,據說後來到了京城他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等名士看都認可了他,高度評價了他的文章。

雖然後來他沒有參加考試,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同時中了進士,轟動京城,後來皇帝特別恩准他做官,補文安縣注薄。

這個人的故事就是教育後人讀書不要說年紀大了就不學習了,人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有意義。

那麼我們來說說他的兩個兒子是誰呢?

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他的這兩個兒子也是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也流傳千古,知道現在課本上還要學習。但是蘇詢的文章很多都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三字經是國學金典,之所以講他的故事就是想教育人們。

他們父子三人無論在文學,歷史,故事方便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所以明初朱右,把他們三父子的散文都編寫了進去,總共有八先生文集,都是民間流傳的比較廣有教育等意義的。王安石,歐陽修,也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