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唐宋八大家?

能量与引力


从这位朋友的提的问题可知,他还没有理解“唐宋八大家“这个群体出现的历史背景。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唐宋八大家包含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代两人,宋代六人,都是一顶一的文学大家。

这位朋友不明白的是,唐代文学群雄璀璨,比如有初唐四杰开头,李白杜甫殿后, 白居易和元稹接续,李商隐和杜牧最后的闪光。至少在诗歌领域,这些人都是轻易碾压柳宗元和韩愈啊,为啥这些人没进唐宋八大家,而韩愈和柳宗元却名列其中呢?

这是因为能够进入”唐宋八大家“名单的,

不是仅仅看他们的文学成就,而是看他们对古文运动做出了多大贡献。很多人听说过古文运动,但是并不了解其前因后果,我在新书《范仲淹的教育人生》中做了详细剖析,有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我这里只简单介绍下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古文运动发端于唐代,是初唐的陈子昂首倡的,中间经过萧颖士等人的继承发扬,但是没成气候,是韩愈和柳宗元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并成了鲜明的旗手。在此之前,六朝和唐代的文章以骈文为主,体例严谨,对仗工整,还多用典故,然而文体不自由,制约了思想的发挥,使得文章看起来花团锦簇,但是读起来空无一物,严重影响了文化的传播。韩愈等人非常痛恨这种无病呻吟的文体,就反击骈文,写了很多散文,比如《师说》《讳辩》《原道》等,而柳宗元的小品文更是一流,他的”永州八记“至今仍然是散文中的极品。

(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对仗工整的骈文)

韩愈和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到了唐末因为战乱就终止了。五代之后,北宋建国,古文运动继续开展,先后有柳开、高锡、梁周翰、范杲、王禹偁、穆修、苏舜钦等人做了开拓性工作,但是成效不大,那些无病呻吟的骈文体和北宋杨大年开创的西昆体依旧大行其道,左右了科举制度,带来了很大危害。后来欧阳修横空出世,担任主考官,废除了西昆体和骈文,这才获得了古文运动的胜利。随后三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继续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巩固成果,这才彻底扭转了六朝以来写文章的空洞无物和靡靡之风。

唐宋八大家对古文运动居功甚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理应值得后人铭记。至于唐代为何那么多文豪没上榜,那是因为他们没对古文运动做出贡献。


作家王麟


这个唐宋八大家,是他们流传的诗词歌赋,和最主要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对后代的教育问题,宋朝的上榜多是有这个原因的。

比如说读过三字经的人都晓得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苏老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是苏洵。说的是这个人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后来亲人就劝她多读书,后来等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27岁了,他就只有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并且学习的很快,写的文章也越来越有水平,据说后来到了京城他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等名士看都认可了他,高度评价了他的文章。

虽然后来他没有参加考试,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同时中了进士,轰动京城,后来皇帝特别恩准他做官,补文安县注薄。

这个人的故事就是教育后人读书不要说年纪大了就不学习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有意义。

那么我们来说说他的两个儿子是谁呢?

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他的这两个儿子也是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也流传千古,知道现在课本上还要学习。但是苏询的文章很多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三字经是国学金典,之所以讲他的故事就是想教育人们。

他们父子三人无论在文学,历史,故事方便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所以明初朱右,把他们三父子的散文都编写了进去,总共有八先生文集,都是民间流传的比较广有教育等意义的。王安石,欧阳修,也是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