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蹦子:獨特地域養育出的獨特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肅州區一帶,數百年來一直傳承著這樣一種社火:鼓子、拉花、棒槌、膏藥匠、傻公子、醜婆子……人們扮演著各業形象,也把社會萬象、世態炎涼融入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儀式。它有說有唱,載歌載舞,深受群眾喜愛。它的服飾雖然粗簡,但仍保存著古樸的地方特色。

它是一種傳統社火,也是一種神秘的舞蹈;它是一種古老的說唱,在消失數十年後,搶救回來的它又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就是酒泉地蹦子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在歲月更迭中,它從地攤到舞臺,從民間流傳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酒泉地蹦子,已經成了每一年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節目。其中尤以肅州區鏵尖鄉的地蹦子表演最為著名,他們將傳統的社火表演推向一個高潮,也將這一民間舞蹈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人這樣說:酒泉地蹦子是來自人民的藝術,是酒泉地域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在漢代就位列河西四郡之一,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這裡祁連山脈連綿,在夏季也有銀裝素裹的冰川雪景;這裡連接浩瀚的大漠戈壁,擁有獨特的戈壁海市蜃樓之奇景;又在此形成盆地,清泉碧波,沙中綠洲,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想想看,在這樣一片土地上誕生的社火,那必定是與眾不同的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而社火,起源於中國上古祭祀活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遠古時的人類,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對於生死和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想通過祭祀神靈來保一方物阜民安。

當人們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禮記·祭法》中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所以,社火就誕生了。因社火的排練和演出時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稱之為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古時社火表演儀式十分隆重,有很多講究。

據傳,社火在每年春節前臘月間開始排練,在排練時先由一位老者用麥草在排練場地中央放火,焚香、化表、燃蠟,然後方可開始排練。

臘月二十三社火隊伍全部穿戴化妝進行彩排,在村莊主要地段巡迴演出,俗稱“掃街”,完備之後所有人員均圍火而轉。

社火的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作場子三種,人們可在田間地頭、鄉村的主要街道,還會去老百姓的家中耍演一段,為的就是要演出的演員全部是普通老百姓,人們把春節當成是慶豐收、慶太平、迎幸福的日子,在春節前後舞社火可以使人們增加來往、溝通關係、相互協助、促進團結。如此一來,全村老少,好不熱鬧。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社火自古就在中國西北誕生、發展、鼎盛、流傳。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之社火始終是民間的文化活動,保留下來的經典就少而又少,那麼

這歷經百年傳承下來的酒泉甘地蹦子,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

社火奇葩

在酒泉肅州地區每年的元宵社火匯演中,最搶眼的要數當地老百姓表演的民間舞蹈“地蹦子”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金剛、菩薩,這些藝術形象完全來自於佛教文化。大家都知道,絲路也是佛教文化東漸之路。河西是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

也是佛教完成中國本土化的地方,從地蹦子裡對佛教文化的偏愛,我們似乎可以說,在這裡,它進一步完成了世俗化。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在地蹦子裡,它的印記這樣親切動人:

相傳在明朝的時候,酒泉這一帶突發瘟疫,百姓民不聊生,上天便派了金剛、菩薩下界來到人間,送了天鑼天鼓來幫助人們消除瘟疫,重建家園。其中這天鑼天鼓便是天上的神物,只要人們拿著天鑼天鼓在田間每天邊走邊敲擊鑼鼓,那麼農田裡就不會再有農害,莊稼就會蓬勃生長。漸漸地,這在田間地頭敲擊鑼鼓來保佑莊稼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成了地蹦子最初的來源和跳地蹦子的基礎舞步。

還有的說,很久以前,酒泉有個清官叫莊王,他察民情、知民俗,體民疾苦,解民所難,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可朝廷裡出了一個奸臣誣陷莊王謀反,皇上降旨要將莊王家滿門抄斬。老百姓得悉後,出謀劃策營救莊王全家。此時正值正月十五鬧元宵,大家就把莊王一家全部化裝成社火角色。莊王化裝成賣膏藥的,男眷化裝成鼓子,女眷化裝成拉花,兒童化裝成和尚娃(棒槌娃),其他雜役親眷化裝成傻公子、醜婆子、大頭和尚以及幫場人物等,混雜在百姓之中逃出城去,莊王得救了,從而也留下了每年春節辦社火、鬧元宵節的風俗。還有在遼時,關於皇帝出逃的傳說。

傳說歸傳說,故事歸故事,不管怎樣,人們現今依舊保留著地蹦子,就是在傳承著這古老的習俗和美好的希冀。

獨特的舞蹈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稱之為酒泉舞,酒泉當地居民們喜歡跳地蹦子的最根本原因是為了活地脈

所謂活地脈,就是在土地上不停地舞蹈,達到翻土更新的作用,以此來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消災免難的意思。它與其他社火最大的不同就是唱唸舞蹈相結合,它有說有唱,載歌載舞,頗受群眾喜愛。那種樸實矯健的舞姿、鏗鏘激越的配樂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更加顯示了河西人民淳樸敦厚、豪狂驃悍的性格。而且這種舞蹈還極具神秘色彩,這種神秘感主要來自於它的跳法。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的固定角色有領舞的老者(膏藥匠)、四個鼓子、四個拉花、四個和尚娃、一個傻公子、一個醜婆子(媒婆),一個大頭和尚、一個柳翠等角色。不同的角色在地蹦子裡面作用、扮相、妝容也都不盡相同。在地蹦子裡,角色的扮相和妝容是很講究的,臉部的妝容被稱為“五色臉”,分別為紅、綠、白、黃和黑五種顏色繪製而成。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膏藥匠角色中的扮相

膏藥匠

頭戴道冠或草帽圈,著八卦服或道袍,白髯,穿軟底快靴,一手摯紙糊的膏藥幌子,一手腕套笏鈴(又叫串鈴)不時搖動,起指揮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鼓子角色中的扮相

鼓 子

頭戴牛角尖的白氈帽,帽周用黑色平絨鑲上雲轉圖案,氈帽左右及前額插黃色表褶或紅花,有的用五色紙褶花,隨著時代的推移,略有變化。身穿紅色夾襖,下穿白色靠腿,雲轉雙臉牛鼻鞋,一手提細鼓,一手摯鼓槌,隨擊樂的節奏敲擊。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拉花角色中的妝扮

拉花

一般由年輕的女性來扮演,村姑打扮,梳長辮、戴紅花著紅綠衲襖,系褶花裙子,穿彩鞋,一手拿小銅鑼,一手摯鑼籤,隨擊樂的節奏敲奏。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四個和尚娃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和尚娃角色中的妝扮

和尚娃

一般由少年兒童扮演,四大天王形貌,花臉。頭戴僧帽再配以王方佛,身穿黃色夾夾,紅色靠腿,雲轉單臉牛鼻鞋,雙手摯棒槌,隨擊樂的節奏敲擊。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傻公子角色中的妝扮

傻公子

戲劇小丑打扮,頭戴相公帽,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拂塵)。配合擊樂活動於場外,起維持秩序的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醜婆子角色中的妝扮

醜婆子

婦女打扮,穿大紅襖、大腳片,過去化妝的特別醜(酒泉向有醜社火之俗諺)大麻子、大紅嘴、大肚子、兩耳戴大紅紙炮。提竹籃,手拿扇子,活動於場外,和傻公子起同樣的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大頭和尚戲柳翠角色中的妝扮

大頭和尚戲柳翠

假面具,雙雙活動於場外忸怩嬉戲,滑稽逗笑。

地蹦子的獨特之處在於有唱詞、邊舞邊唱的形式。說唱形式及內容極其豐富,分為點唱、對唱、自說自唱、邊舞邊唱等,其內容,有對神靈的祈求;對官府的奉承、希望;還有對現實生活和美好前景的嚮往;有唱豐收後的喜悅心情的;有唱自然景色和吉利話的;也有唱古詩詞的。大多是即景生情,即興詠唱,根據環境、人物的不同現編即唱。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作為酒泉最古老的民俗文化,既在節日裡襯托出了佳節的喜慶與熱鬧,也傳承著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火熱的地蹦子舞起來,濃濃的鄉情湧出來,恰似老藝人的心,對地蹦子是那麼的堅定而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