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肃州区一带,数百年来一直传承着这样一种社火:鼓子、拉花、棒槌、膏药匠、傻公子、丑婆子……人们扮演着各业形象,也把社会万象、世态炎凉融入了一个热热闹闹的仪式。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深受群众喜爱。它的服饰虽然粗简,但仍保存着古朴的地方特色。

它是一种传统社火,也是一种神秘的舞蹈;它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在消失数十年后,抢救回来的它又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酒泉地蹦子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在岁月更迭中,它从地摊到舞台,从民间流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地蹦子,已经成了每一年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其中尤以肃州区铧尖乡的地蹦子表演最为著名,他们将传统的社火表演推向一个高潮,也将这一民间舞蹈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人这样说:酒泉地蹦子是来自人民的艺术,是酒泉地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在汉代就位列河西四郡之一,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这里祁连山脉连绵,在夏季也有银装素裹的冰川雪景;这里连接浩瀚的大漠戈壁,拥有独特的戈壁海市蜃楼之奇景;又在此形成盆地,清泉碧波,沙中绿洲,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想想看,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诞生的社火,那必定是与众不同的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而社火,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远古时的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于生死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想通过祭祀神灵来保一方物阜民安。

当人们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所以,社火就诞生了。因社火的排练和演出时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称之为社火。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古时社火表演仪式十分隆重,有很多讲究。

据传,社火在每年春节前腊月间开始排练,在排练时先由一位老者用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焚香、化表、燃蜡,然后方可开始排练。

腊月二十三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妆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地段巡回演出,俗称“扫街”,完备之后所有人员均围火而转。

社火的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作场子三种,人们可在田间地头、乡村的主要街道,还会去老百姓的家中耍演一段,为的就是要演出的演员全部是普通老百姓,人们把春节当成是庆丰收、庆太平、迎幸福的日子,在春节前后舞社火可以使人们增加来往、沟通关系、相互协助、促进团结。如此一来,全村老少,好不热闹。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社火自古就在中国西北诞生、发展、鼎盛、流传。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之社火始终是民间的文化活动,保留下来的经典就少而又少,那么

这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酒泉甘地蹦子,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社火奇葩

在酒泉肃州地区每年的元宵社火汇演中,最抢眼的要数当地老百姓表演的民间舞蹈“地蹦子”了。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金刚、菩萨,这些艺术形象完全来自于佛教文化。大家都知道,丝路也是佛教文化东渐之路。河西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

也是佛教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地方,从地蹦子里对佛教文化的偏爱,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这里,它进一步完成了世俗化。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在地蹦子里,它的印记这样亲切动人: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酒泉这一带突发瘟疫,百姓民不聊生,上天便派了金刚、菩萨下界来到人间,送了天锣天鼓来帮助人们消除瘟疫,重建家园。其中这天锣天鼓便是天上的神物,只要人们拿着天锣天鼓在田间每天边走边敲击锣鼓,那么农田里就不会再有农害,庄稼就会蓬勃生长。渐渐地,这在田间地头敲击锣鼓来保佑庄稼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成了地蹦子最初的来源和跳地蹦子的基础舞步。

还有的说,很久以前,酒泉有个清官叫庄王,他察民情、知民俗,体民疾苦,解民所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可朝廷里出了一个奸臣诬陷庄王谋反,皇上降旨要将庄王家满门抄斩。老百姓得悉后,出谋划策营救庄王全家。此时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家就把庄王一家全部化装成社火角色。庄王化装成卖膏药的,男眷化装成鼓子,女眷化装成拉花,儿童化装成和尚娃(棒槌娃),其他杂役亲眷化装成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以及帮场人物等,混杂在百姓之中逃出城去,庄王得救了,从而也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闹元宵节的风俗。还有在辽时,关于皇帝出逃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故事归故事,不管怎样,人们现今依旧保留着地蹦子,就是在传承着这古老的习俗和美好的希冀。

独特的舞蹈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酒泉当地居民们喜欢跳地蹦子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活地脉

所谓活地脉,就是在土地上不停地舞蹈,达到翻土更新的作用,以此来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消灾免难的意思。它与其他社火最大的不同就是唱念舞蹈相结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铿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骠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的固定角色有领舞的老者(膏药匠)、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媒婆),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不同的角色在地蹦子里面作用、扮相、妆容也都不尽相同。在地蹦子里,角色的扮相和妆容是很讲究的,脸部的妆容被称为“五色脸”,分别为红、绿、白、黄和黑五种颜色绘制而成。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膏药匠角色中的扮相

膏药匠

头戴道冠或草帽圈,着八卦服或道袍,白髯,穿软底快靴,一手挚纸糊的膏药幌子,一手腕套笏铃(又叫串铃)不时摇动,起指挥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鼓子角色中的扮相

鼓 子

头戴牛角尖的白毡帽,帽周用黑色平绒镶上云转图案,毡帽左右及前额插黄色表褶或红花,有的用五色纸褶花,随着时代的推移,略有变化。身穿红色夹袄,下穿白色靠腿,云转双脸牛鼻鞋,一手提细鼓,一手挚鼓槌,随击乐的节奏敲击。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拉花角色中的妆扮

拉花

一般由年轻的女性来扮演,村姑打扮,梳长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袄,系褶花裙子,穿彩鞋,一手拿小铜锣,一手挚锣签,随击乐的节奏敲奏。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四个和尚娃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和尚娃角色中的妆扮

和尚娃

一般由少年儿童扮演,四大天王形貌,花脸。头戴僧帽再配以王方佛,身穿黄色夹夹,红色靠腿,云转单脸牛鼻鞋,双手挚棒槌,随击乐的节奏敲击。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傻公子角色中的妆扮

傻公子

戏剧小丑打扮,头戴相公帽,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拂尘)。配合击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丑婆子角色中的妆扮

丑婆子

妇女打扮,穿大红袄、大脚片,过去化妆的特别丑(酒泉向有丑社火之俗谚)大麻子、大红嘴、大肚子、两耳戴大红纸炮。提竹篮,手拿扇子,活动于场外,和傻公子起同样的作用。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中大头和尚戏柳翠角色中的妆扮

大头和尚戏柳翠

假面具,双双活动于场外忸怩嬉戏,滑稽逗笑。

地蹦子的独特之处在于有唱词、边舞边唱的形式。说唱形式及内容极其丰富,分为点唱、对唱、自说自唱、边舞边唱等,其内容,有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奉承、希望;还有对现实生活和美好前景的向往;有唱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的;有唱自然景色和吉利话的;也有唱古诗词的。大多是即景生情,即兴咏唱,根据环境、人物的不同现编即唱。

酒泉地蹦子:独特地域养育出的独特社火

地蹦子作为酒泉最古老的民俗文化,既在节日里衬托出了佳节的喜庆与热闹,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火热的地蹦子舞起来,浓浓的乡情涌出来,恰似老艺人的心,对地蹦子是那么的坚定而热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