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小编每次去临山脚下,都会闻到刺鼻的臭豆腐,看着年轻的孩儿们喜笑颜开的在吃,特别是一个女孩从地上捡起不小心落地的臭豆腐,吹吹又把它放到嘴里,我被姑娘的这一举动所打动,随便买了一块进行品尝:果真像食过的多数人所说,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感觉。其实臭豆腐是中国汉族特色小吃之一,流传于中华,遍及世界各地的豆腐发酵制品。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因臭豆腐引发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臭豆腐的故事吧!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在清朝中前期康熙八年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考生王致和金榜无名,只好闲居在会馆里,等待返归故里,在交通不便,盘缠皆无,只好在京攻读,准备再次进行应试考取,但又距下科考期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显得自己无奈,只能在京城暂时谋求生存之道。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那时,王致和家庭生活并不富有,其家父在家乡开设一个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时期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一处住房,购置了一些临时使用简单用具,每天用石磨磨上几升黄豆,加工做成豆腐,就开始沿街一年四季的叫卖不停。就在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就会有味发霉,当时,在无法辩识的情况下是不可食用的,但又不甘心地将它扔掉和废弃。这时,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发霉的大块豆腐,切成大小不均的见方小块,进行稍加晾晒,就找用一口闲着的小缸,用盐水腌了起来,打那以后,借着伏天停业歇息,就又开始了一心攻读和迎考,此时,就把豆腐发霉一事慢慢地“搁置”了。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这年秋天刚过,气温渐渐地凉了下来,王致和看天气已经不再热了,又重新拾起老本行的旧业,再做豆腐来经营。在精心熬制豆腐的过程中,王致和心想,每块豆腐经过加工,都来之不易。这时,灵机一动,就又想起那缸腌制的发霉豆腐,就在这时。他赶忙打开缸盖,一股异味、臭气扑鼻而来,就赶忙拿出一看,豆腐已呈灰黄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还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嫩嫩的味道。吃起来香气四溢。这“豆腐”虽非美味佳肴,但却也耐人寻味,于是就送给街坊邻里,进行品尝,通过试尝以后,大家都认为这豆腐是王致和“精心熬制”的,就竖起指头称赞叫好,连连夸奖。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打那以后,王致和再次入考,都屡试不中,最后只能弃学经营豆腐本行,按照过去自然发酵成霉的豆腐加快臭豆腐加工经营。并按照低廉的价格,薄利多销,有意辅助那些收入较低的劳动人民共享食用,所以王致和的生意逐渐打开销路,由于生意做得机动灵活,才使得红火兴隆。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筹措,最后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把臭豆腐自产自销,多方经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记载,时为康熙时期第十七个年头的冬天。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除了以上这个传说以外,臭豆腐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传说。第一种说法,都要追溯到历史久远的明朝时期,那时,太祖朱元璋在没有成为皇帝前,曾经当过和尚和乞丐,朱元璋在那段日子里,有一次因饥饿过度而不得不捡起被别人扔掉过期的豆腐,拾到家中用油煎过后便入口下肚似的地吃掉了。可能是因为太多的饥饿,豆腐的味道让朱元璋觉得十分的鲜美,后来,他当了军事首领统帅,军队一路取胜于安徽境内,在高兴之余,他突然想起了曾经捡到加工过期的豆腐,便命令手下按照曾经的做法,制作出了很多臭豆腐,分给下属共同享用,用来庆祝一路的胜利。从那以后,臭豆腐的美名便开始流传民间各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有关臭豆腐来历在说法上是,出自明代学者何日华的著作一书,书中记载,安徽黟县人喜欢在夏天秋天用盐使豆腐变色长毛,清洗干净用锅放入食用油煎炸,就有大海中的鳄鱼味道,这是传说中最初期的臭豆腐。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后面的两个传说解释了臭豆腐的来历,同时也诠释了名人与臭豆腐的渊源,更现实的是,现在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的“炸臭豆腐”的门市都有臭豆腐的来历招牌。不管这几种传说的真假,臭豆腐的悠久历史都是有理有据、功不可没的。先人赞誉云:"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臭豆腐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各种维生素的含量在食品里是数一数二的,对防止老年痴呆症有辅助的治疗效果。

历史传说—王致和与臭豆腐

好啦,亲爱的网友!关于臭豆腐的历史传说就到这里,你感到好吗?以上就是小编学习历史的一点叙述,给网友的分享,感谢网友们的点赞、关注和收藏哦!对于传说中的历史您给我传说点好吗,记得留言,我将向您们认真地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