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仲爲何剛班師就急著出征,原因很無奈——《封神演義》解讀12

聞仲為何剛班師就急著出征,原因很無奈——《封神演義》解讀12

聞仲

聞仲《封神演義》大商朝的臺柱,有著諸葛亮一樣才幹、忠心和遭遇,按照劇情劃分,姜子牙是正面人物,站在姜子牙對立面的聞仲就是反面人物。但是我們讀書的時候很難感覺到聞仲是個大反派,對聞仲這個人物還是充滿敬意的。

聞仲在正式出場之前,周身籠罩著各種迷霧,顯得神龍見首不見尾。想當初帝乙在位的時候,無疑最信任的人是聞仲。別管黃飛虎多麼的聲威顯赫,也不用管商容多麼的海內歸心,更別提善於治國的比干,至於梅伯、趙啟必須靠後站,帝乙只選擇了聞仲一個人當託孤大臣。帝乙給的信號很明顯,他要讓聞仲全權處理國政。為什麼呢?因為聞仲本事大,野心小,忠心足,他掌權有利於紂王一步步把權力收回皇家,架空商容、梅伯、趙啟鐵三角。聞仲怎麼說也是修仙的人,這麼大歲數了,早晚要去修煉的。至於後來妲己進宮後,紂王自己就能收攬權力,是帝乙沒想到的。

紂王剛即位,朝廷上文有聞仲,武有黃飛虎,壓根沒首相商容什麼事。這種情況像極了《三國演義》中孫策臨終對孫權說的話一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紂王當時就可以內事不決問聞仲,外事不決問黃飛虎。

但是,我們看到的情況是紂王繼位後,內事有商容,外事有聞仲。比如袁福通造反,理論上應該是袁福通的頂頭上司崇侯虎去鎮壓。當然了,崇侯虎本事不行,那也該級黃飛虎去鎮壓,結果去鎮壓的卻是應該處理內政的聞仲。後來東海平靈王造反,按說當時聞仲剛回朝,商容、比干、梅伯、趙啟 都死了,該聞仲處理內政了吧。平靈王又不是袁福通,勢力不大,黃飛虎去鎮壓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聞仲愣是放著百廢待興的朝政不管,再一次走馬出征,把朝中大事交給業餘人士黃飛虎。再後來西周造反,朝中連黃飛虎都沒有了,聞仲居然把朝政交給費仲、尤渾,也得掛帥出征,這都是為什麼?難道說聞仲打仗有癮麼?要探究這個問題,還得從這次聞仲打完袁福通回朝說起。

要說這北海袁福通,著實是個狠角色。這哥們帶著七十二路諸侯造反,居然讓聞太師打了十五年的仗。聞仲那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和凡人打仗基本上就是開掛狀態。因為他天賦異稟,有三隻眼,最上面那個還是個天眼,能辨忠奸。也就是說別管是黃蓋還是闞澤,在聞仲面前使用詐降計是沒有用的。這都是其次,聞仲出身也好,他是碧遊宮通天教主四大入室弟子之一金靈聖母的弟子。作為碧遊宮的三代弟子,聞仲修行了五十年就下山輔佐帝乙,後來紂王繼位,聞仲又跟袁福通打了十五年的仗。這十五年間,不斷有消息傳到前線,說紂王怎麼怎麼著了,聞仲打著仗呢,無瑕分身。但是話說回來了,就算聞仲不打仗,這能阻止紂王逆天嗎?

聞仲悄無聲息的回到了朝歌,正好趕上比干出殯。聞仲驚呆了,趕緊問問怎麼回事吧。在看這群大臣,一個個都跟見到救星一樣,爭先恐後的告狀。很明顯,他們企圖把聞仲架上去,讓他出頭對抗紂王。凡事不出頭的人,就希望有人出頭來替自己伸張正義。這大概是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

為什麼會這樣呢?根由就在於中國人集體主義觀念很差,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個人利益,哪怕這個個人利益極其不明朗。

為啥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觀差呢?從根上講,中國人不信任中國人。為啥呢?中國自古以來,政府要坑老百姓,一般不親自動手。商鞅這個被貼上改革家標籤的正面人物,教給統治者如何發動群眾鬥群眾。尤其是中國有了連坐法、保甲法之後,防火防盜防鄰居,到官府告密的多數是鄰居。比如說朝廷加稅了,保長得嚴密監視群眾的反應,誰敢鬧意見,抓住一個,五家連坐。這多可怕,本來是喜迎稅率上漲,結果鄰居吐槽,得和他一起受罰。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不管鄰居有沒有吐槽,老子先去告他,最起碼我安全了。後世王朝也有打著文明旗號的,搞連坐不合適,就開始搞揭發有獎,小腳偵緝隊的效率不比錦衣衛差。

所以中國人的不團結,那是有基因傳承的,最起碼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傳了下來。除了互相不信任之外,中國古代還有門學問,在春秋戰國時期興起,被稱為縱橫術。縱橫術有合縱和連橫兩種思路,合縱指的是弱者團結起來,連橫是指弱者要依附於強者欺負更弱的。所以你想吧,當年的東方六國多糾結,是合縱呢?還是連橫呢?

現實中也一樣,朝廷要拆遷了,賠償極其不合理。別誤會,我說的是宋朝運送花石綱時的拆遷。按說這個村能夠聯合起來抵抗拆遷,朝廷總不能屠村吧。但是這裡面就有想著連橫的,我先跟朝廷合作,是不是能多分點補償款?或者說我不先投降,讓鄰居搶了先,還有我啥事?所以抵抗拆遷的,永遠都是最後一個個體,從來都沒有過群體。釘子戶不稀罕,有誰聽過釘板戶?在中國不可能啊。凡是釘子戶,都是一個人在戰鬥。

你看紂王這幫大臣,站一塊嚷嚷都能耐著呢,真論到事上,要麼集體失聲,要麼集體痛哭。真有一兩個猛的,如梅伯、趙啟、楊任、夏招,都慘遭極刑。假如他們聯合行動呢?結果最壞也就是被殺唄,非得退無可退了再上,被紂王一個一個的弄死,都消停了吧。

太師歸來,讓朝臣們看到了希望,或者說讓朝臣們看到了槍。聞仲當為國家想,你不上崗誰上崗?聞仲一看這個形勢,很明顯是內閣鬧的。倆丞相沒有一個敢開府的,那不就等著死麼。聞仲歸來之後,為了對抗內閣,決定以太師的名義,行使丞相的權力,開府治事。所以凱旋後的聞仲沒有急著跟紂王掰扯,而是忙著開府。朝廷的政治中心,讓聞仲一回來就生生的拉到了太師府的銀安殿,朝臣們終於有個辦公的根據地了。銀安殿上,各大臣慷慨激昂催人尿下,說紂王怎麼殺杜太師、炮烙梅伯、殺妻誅子、造蠆盆屠殺宮女、挖比干的心等等。聞太師聽完,讓大家先回去,三天後一起上朝,聞太師要帶著先王御賜的打王金鞭,面諫紂王。

三天之後,聞太師帶著朝臣們上朝,一來就上奏章,要求紂王准許他制定的十條建議。這十條是啥呢?分別是:拆鹿臺、廢炮烙、廢酒池肉林、貶妲己、填蠆盆、斬費仲尤渾、開倉放糧、招安東南、山野間求賢、大開言路。

紂王看了這十條建議,多大點事啊,聞仲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不過作為天子,多少得劃個價。不是十條建議嗎?準其中七條,拆鹿臺、斬費尤、貶妲己就算了吧。為了鹿臺,紂王逼走了姜子牙,還捱了楊任一頓罵。紂王一意孤行力排眾議挖了楊任的雙眼才建設好了鹿臺,作為一個君主,面子是很重要的,即便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要一路錯下去,要不是不是還得給姜子牙、楊任平反?費仲、尤渾那是自己人,斬了他倆,內閣就完了,內閣要是完了,紂王就沒得玩了,所以費尤不能斬。妲己那是紂王心愛的女人,為了她,紂王殺妻誅子,處死杜元銑、梅伯、姜桓楚、鄂崇禹、趙啟,間接搞死商容、楊妃,這成本太高了,絕對不能費。

聞仲不幹啊,十條建議裡邊就這三條值錢,其餘的都是湊數的。聞仲都恨不得還價讓紂王只准這三條,那七條待定。這樣意見不統一,君臣沒談攏,那就爭論了起來。費仲和尤渾先後站出來替紂王說話,當面指責聞仲。這時候,大快人心的一幕出現了。聞仲兩拳就把倆奸臣打出大殿,然後打呼衛兵把這倆人推出去斬了。紂王趕緊過來解圍,說殺人是不對的,一定要按照司法程序辦理,然後紂王下令把費仲、尤渾交給紀委審查。

聞太師十大政策還沒跟紂王談完,黃飛虎得到線報,東海平靈王造反,軍情緊急。老黃就去找聞太師商量,誰去前線呢?聞仲放下十大政策,聲稱要去前線,然後把朝政交給了黃飛虎。聞仲臨走的時候,告誡黃飛虎,朝政交給你,你可得負責人,該說的說,該勸的勸,在旁邊悶聲不說話,不是個忠臣的榜樣。

那麼說聞太師為啥放下還沒處理完的國政,匆忙又上前線呢?讓我們再回到朝堂上,聞太師跟紂王爭論三大政策的時候,其實就是相府跟內閣之間的決戰。在這場決戰中,費仲、尤渾就算是捱打,也要替紂王說話。反觀以黃飛虎為首的朝臣,一個個眼睜睜看著聞太師孤軍奮戰,沒有一人出來替聞太師說句話。當初在銀安殿,一個個不都挺能說的嗎?關鍵時刻都集體失聲了?費仲剛出來跟聞仲叨叨的時候,聞太師還心平氣和問:“先生就是費仲?先生上殿有什麼話講?(原文)”但是聞太師發現紂王的隊友一個個很給力,自己的隊友又成了觀眾,這才怒從心頭起,揮拳當殿毆打費仲、尤渾。之後就是聞太師悲涼的心境,他明白了杜元銑為什麼會死,明白了姜後為什麼會死,明白了太子爺為什麼會失蹤,明白了商容為社麼會死。看這意思,聞仲如果沒有打王金鞭和一身法力,是不是也得推出去炮烙?

聞仲失望至極,尤其是對黃飛虎,聞仲太失望了。堂堂的武成王,居然也是不帶嘴巴上朝。聞仲跟紂王、內閣大臣都能玩得起,唯獨對朝臣實在是玩不起了。所以聞仲自告奮勇領兵出征,把朝政交給黃飛虎,並囑咐他一定要當個敢說話的官。就遮掩,心有不甘的聞太師再度揮淚東征,那麼黃飛虎朝政主持的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