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若统一天下,五子良将都要死,文臣更不能留,唯独许褚可活

毫无疑问,曹操自从在土匪之乡山东剿灭黄巾军,得到百万青州兵和家眷之后,人生开挂一般,迅速取得了对天下英雄的绝对优势,对南同时对抗吴蜀两国,对北力拒匈奴鲜卑,向西收复西凉,算是历史上难得的帝王。

如果说在济北大败黄巾军,是上天赐给曹氏的第一桶金的话,那么此后曹操能够灭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人,靠的则只有两句话“文臣如雨,猛将如云”。

曹操得到了一大批能人的帮助,手下人才如同群星璀璨,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才能通常也伴随着危机和不确定,如果曹操一统天下,依据曹公性格,不杀功臣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其中主要原因有三点

曹操若统一天下,五子良将都要死,文臣更不能留,唯独许褚可活

一、手下经常抗命,曹操忍受已久

很多人认为曹操很大度,手下犯了顶撞自己的罪责毫不在意,这种例子也很多。曹操大本营的兖州将军徐翕、毛晖叛变,兵败后投靠曹操手下大将藏霸,当时正好刘备跟着曹操干,曹操让刘备去告诉藏霸,把二人首级送来,臧八对曹操说:

霸所以能自立这,以不为此也。(《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公然抗命!而且理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虚名,积累虚名的目的是什么,令人怀疑。

曹操回应:这真是古代君子做的事情啊!

至于《三国志xx》中曹操引以为傲的青州兵,更是屡次背叛他。宛城遇到张绣偷袭,手下黄巾军看到城中起火就开始四散,并且分成小团伙抢劫,导致曹操手下典韦和长子曹昂战死,曹操本人险些丧命;曹操刚死,青州兵就开始哗变(出自《魏略》,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也提到了)。

而正是因为曹操“大度”,所以黄巾军才勉强效命,正史中显示,这支军队战斗力实际一般。这种军队,如果不是暂时有用,自己都能给他们活埋了。

曹操一些手下也经常不尊重自己,还有一些手下的出身甚至比自己还高。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靠之初屡次出言轻视,相信与曹营氛围不无关系,否则岂能越来越放肆。比如谋臣刘晔,是实实在在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靠谱的多。

此时的曹操,就如同400年前的刘邦一样,手下大将就算把脏手摸了自己老婆,也要忍一忍。当韩信趁火打劫,想要讨个假王当当的时候,刘邦却只能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

曹操若统一天下,五子良将都要死,文臣更不能留,唯独许褚可活

二、与旧汉士族矛盾不可调和

首先曹操时期几乎废除了孝廉制度,任人唯才。为了获取财富供给军队,把整个汉代因为“孝廉”而埋入地下的财富翻了个底朝天,无疑这些坟墓大部分都是士族阶层祖先的。旧的士族阶层受到严重打击,这也让很多名士心向旧汉。比如孔融、荀彧这些人,曹操还没一统就忍不了了,如果实现统一,相信这些谋臣们个个都是抄家。就算是那些心向自己的士族,最后能混个萧何那样的下场锒铛入狱,也算是善终了。

三、手握重兵,后人难以挟制

曹操手下独当一面的武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颌等五子良将各个手握重兵,然而曹仁、曹洪、夏侯惇等曹操家族大将更是拥有调集大军团作战的权力和能力。如果说张辽是上将,曹仁就是元帅。曹操活着的时候可以对他们牵制,曹操死后曹丕果然一个个铲除,连亲兄弟曹彰也不放过。

综合考虑曹操所处的环境和手下的特点,如果一旦魏国在他手上就实现统一,那相信他的作风绝对不会落后于刘邦或者朱元璋,知名的武将几乎一个都不能留。不过这里面却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许褚。

曹操若统一天下,五子良将都要死,文臣更不能留,唯独许褚可活

许褚在典韦死后成为曹操的保镖,对曹操非常中心,曹操死后一度哭泣吐血。能够活命首先是因为忠诚,其次是因为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虽然地位很高,却不过是个打手。

类似的比如刘备手下赵云,统领刘备中军,专职保护,虽然职位不高战功很少,地位却与关张类似。

不过典韦有个缺点,说明这人确实一根筋,那就是经常上战场厮杀,忘记了保护自己的主公,让曹操多次陷入险境。比如典韦赤膊战马超,曹操最后割须弃袍,差点被生擒;曹操之所以哭泣典韦,不是没有原因。许褚死后,谥号是“壮候”,“武而不遂谓之壮”,可见大家对许褚的保镖工作认可度并不很高,然而却依然被如此器重,可见他绝对是曹操能信得过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