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用户3302088553


大略翻了翻回答,大家都说了这首词的出处,我就不赘述了,不参考别人的经历和创作的背景,只简单说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粗浅理解。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我已走过半生,走过许多地方,结识过不少好友(也就是所谓的知交,彼此相知又有共同志趣,便成了知心交往的朋友——知交),而现在,年岁已大,岁月匆匆,我的朋友们都已经散落在天涯海角,或是已经不在了,半数零落,“零落”一词既贴切地表现了知己飘零,自己也飘零的凄凉,又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荒凉,天地之大,知己却所存不多。举目四望,一片萧索。

小女子粗鄙之见,见笑。

凑个图。



小雅诗词沙画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词。

李叔同大概不用过多的介绍,凡是对文化有点兴趣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出身富家,学问渊博,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是新文化的倡导和传播者,他是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37岁时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

《送别》一词,是李叔同送别好友时有感而作。这个好友是许幻园,当他面临破产,面临人生的大转斩。这首词从创作之日起,就在社会上被广泛传唱。它之所以能感动人,与他的创作背景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要知道这首诗是弘一法师写的。也不别知道他的起历是由于和许幻园的分别。而是因为分别本是人生的常态,谁也摆脱不掉。而分别是总难免有些伤感与惆怅吧?这首词写出了人们面对分别时的普遍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好的文章,总是能感动人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词名为《送别》,全词无送别二字,然而又字字句句尽道送别之事,送别之情。让人读后兴起无限感慨。这首词流传很广,现在唱它的时候却并不多。关键在于他所表达的是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情感。而我们唱歌大多数时候是为了高兴。

长亭外,就是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个字一出口,心中不免涌起李白的名句“平林漠漠烟如织”,不免就想起,“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道边,长亭送别之处,必在古道之边。而人生的离别,又非起自今日,自古而然。大概从有这长亭,有这古道之日起,这长亭的送别就开始了。“芳草碧连天”,随着这长亭古道的向前延伸,路边的荒草随着古道一起向前延伸,直到天的尽头。芳草连天的意境,又很容易把人引到范仲淹的名句中,“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在沿着连天的芳草,目光投向不可知的远方后,又迅速把回到眼前。“晚风拂柳笛声残”,晚风轻轻的吹来,柳丝在晚风里依依相留。折柳送别,是中国人千年的传统,柳者,留也。柳丝轻扬,便是依依惜别。周邦彦曾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笛声是清亮的,欢快的,愉悦的。而现在,这笛声也残了。杨柳依依笛声已残的意象一过,镱头又转向遥远的天边,“夕阳山外山。”欧阳修的句子又在耳边响起:“平芫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而这行人,不就是送别的对象吗?

李叔同的送别,是他自己在内心为朋友的送别,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送别。所以,他词中的意象既是近的,又是远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所以,他又极其简单的句子,就把古往今来送别的情绪一起调集过来。使它产生强烈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感动,不是因具体的事情而起,它表达的是人人都有体验的一种情怀。

上阙侧重写的写的是送别的情景,下阙侧重写别后之情。而最后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别后之情,又可理解为别时之景。这就是诗的妙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天涯海角,是用来形容极远之处的。这里的极远,是不可量化的。这个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分开之后,就是天涯海角了。知交半零落,这一句说明,此词虽因与许幻园的离别有感而作,但其中的“知交”并不是指他一人。而是曾经的朋友与相知,如今许多都是天隔一方,想要回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可能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曾经的朋友同学,在某一次的分手之后,可能一生再也不会相见。人生就处在永远的分别之中。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句的妙处在于,它没有主客的差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主人劝客。而李叔同的,一杯浊酒是谁喝的?主人吗?客人吗?都可以,对象是模糊的。正因为这种模糊,才使它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一杯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里的“寒”,不是寒冷之意,而是孤独之意。我们现在不还说“抱团取暖”吗?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是暖和的。朋友走了,离下的只是孤寒。连做梦的时候,都是孤独的。

李叔同大概从送别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既表达了送别的淡淡忧伤,又不过分。是送别词中的精品,可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色。


七月流火140400643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由来,它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后来成为了一首歌,一首唱起来让人泪流满面的歌。

《送别》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家在清朝的时候是天津巨富,年轻的时候也是风流才子,在维新变法中他是非常支持变法的,甚至刻了印章,自称康梁的徒弟,当然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后来他沉迷于各大风流场所,再到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回来后判若两人,开始潜心研究艺术,由于他经历了自己家的家庭变故和社会变故,故对以后的艺术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1914年,他的好友拜访他离开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诗!

到1918年,他就看破红尘,出家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当年的维新派人员死的死,逃的逃,这种打击下,他是清楚的,从此天涯海角,再也无法相见。到1914年他的好友离开,他是异常伤感,写下这首名诗,配上了旋律,就成了经久不衰的歌曲!

说到这里又得提一个人物,那就是席振铎,是席慕蓉的父亲,席慕蓉大家应该都熟悉,著名的散文小说家,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燕子》,杨角风读书的时候是考过阅读理解的:

“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

席慕蓉一家其实最早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她的叔父是坚定的抗日力量,后来被日本鬼子给暗杀了。她的父亲后来去了重庆,再后来去了香港,再后来是台湾省和德国……

所以,我认为这首歌更多的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已经不是纯粹的送别之情了……

席慕蓉曾经说过,她的父亲思乡之情从来没有变淡过,反而越来越浓烈,甚至有次遇到了刚割开的草,他就蹲下闻一闻,并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这首诗是不能拆开一句一句的读的,这样你也读不出感觉,必须配上音乐,边听边思考,这就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说实话,身在异乡的杨角风,听这首歌,眼睛也会湿润,不是因为没有知己,而是这旋律就会让你哭,让你想到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那些永远回不了家的人……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被人广为传唱,曲调哀婉悠扬的《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所做。

李叔同出生于津门故里,盐商之后,父亲官至吏部主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他的前半生,满腹才华,无论在音乐、戏剧、书法、绘画、金石、诗词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扮演的“玛格丽特”,披着迷人的波浪长发,粉红色洋装,腰身紧束,开启了中国人表演话剧的历史先河……,他是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被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可是,在39岁那年,却突然遁入空门,弘法四方,度人度己,成为名扬四海的法道高僧—-弘一法师。

1911年,李叔同结束了6年的日本留学生涯回到祖国,此时,国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局动荡,改朝换代,乱世纷争,辛亥革命、宋教仁被杀、二次革命……各省军阀纷纷独立,又取消独立,怎一个“乱”字了得。他出国前曾经的公子哥生活,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遥想当年,二十岁的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上海许家的“城南草堂”,是他们的大观园。李叔同与许幻园虽为富家子弟,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们宣扬民权,提倡移风易俗,男女婚姻自主。在这里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逍遥自在。

然而,生逢乱世,层出不穷的社会变革,不仅让李家家业凋零,也导致许幻园家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他自己以教书谋生。

这天,草堂主人许幻园突然来到他公寓的门口,告诉他自己破产了,他们曾经的乐园大观园要拿去抵债。然后,转身离去,他要进京向袁世凯讨说法了……许幻园走得很快,不忍扭头。

李叔同望着老友的背影,内心百感交集,站立沉默许久。

在钢琴前坐下,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无限的伤感在心头萦绕。

时局动荡,大观园已不复存在,“天涯五友”,各自飘零,昔日的挚友都各自去了哪里,问君此去几时还,无人能答。这世间,终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生?

生逢乱世,谁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命运。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送别,送别过去,送别昨天,送别亲人,送别朋友……

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阅尽繁华终归空, 无非梦幻与泡影!

这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似乎有着某种暗示。

所以,后来有人说,这首《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名义,传达出看破红尘的内心觉悟,是他告别尘世、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这一年,李叔同,36岁,已是阅尽人间繁华与别离,经历乱世,家庭的变故,朋友的离去,深感人生的无常。

就在李叔同写下《送别》后的第三年,1918年,他抛下了结发妻子俞氏、儿子和日本妻子雪儿,遁入空门。从此与佛堂相伴,一灯,一粥,每日诵经、打坐,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研究律学。

半世繁华半世空,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有了高僧弘一法师。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讲经足迹踏遍闽南,战争使得闽南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他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那舒缓的语调,抚慰了无数绝望之人的灵魂。

去年,朴树在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时,深情投入,现场突然失控大哭。

后来他回应媒体,说当时是因为太激动,情绪和情感都达到了一个饱满的状态,而且因为人到中年以后,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人生的复杂。

朴树甚至说过,“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

张爱玲也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此刻,《送别》的歌声在耳边回荡,哀婉而悠远,用心感受一代宗师的灵魂所在,悲欣交集。

高僧大德,佛法无边。人生永远没有圆满的一天,不圆满,修行就不能终止。

弘一法师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

行文至此,已是泪水涟涟,愿你我的灵魂能与大师相遇,接受洗礼,将心中的感动化作一股力量,那就是爱、慈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此句出自弘一大师出家前(俗名李叔同)所做的《送别》一诗。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此句字面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我和我的那些知己好友们,一个(些)在天涯,一个(些)在地角(海角?),星散零落于世间各处,很难再相见了,倍感孤独与苍凉,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天下送别诗多矣,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这些千古名作相比,《送别》一诗在艺术性和传播度上,毫不逊色。

这首小诗多用短句,朗朗上口,而且还被谱成歌曲,也是旋律简单优美,易于背诵。顺便安利电影《城南旧事》,很好看。

此诗引人入胜,引发共鸣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境。古人做赠别诗,多是豪迈,自信,勉励,乃至悲壮,颓废。此诗读来,却是平和,冲淡,平淡而隽永,以及一丝丝的无可奈何。本来分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知交好友恨不得天天见面才好,总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命运与造化又是如此弄人,此一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再见,偏偏又无力抗争,只能喝下这杯苦涩的酒,就此作别。既不必慷慨激昂,故作豪迈,也无需怨天尤人,惹人发笑,更不能颓废放浪,一蹶不振。送你一首诗,给你慰藉,虽然天各一方,仍有知己挂念着你。虽然也是顺从于命运,又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看破红尘,顺应天命的态度。

这种淡泊,隽永,对命运的感慨,与中国文人的传统一脉相承。诗经说“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王羲之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晏殊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柳永低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无奈。

顺便说下此诗的背景,有助于理解。此诗名既为送别,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于友人分别时所做。李叔同自是书香门第,又天纵奇才,可谓饱读诗书,天之骄子。年轻时初到上海,李叔同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许幻园,许幻园是沪上诗文界的领袖人物,家境丰厚有钱,又大方,帮了李叔同很多、很多,又让他加入了自己的城南文社,邀请他住进自己家的城南草堂,二人唱和往来,一时传作文坛佳话,没想到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叫出李叔同,对他说: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家门都没有进。李叔同看着恩兄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屋里,他含泪写下了后世流传很广的《送别》一诗。

长途车上手机打字,累死了,有些地方说的不通透,见谅。


从小爱睡觉


第一次听到这句诗,我还是上小学。那会儿流行电视台点歌,有钱人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就会去电视台点歌,为朋友贺喜,为亲人送别。

《送别》这首歌在彼时特别受捧,几乎成了白事必点。于是乎,每当我打开电视,碰倒电视里播放这首歌时,都会想着谁家又有人去世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以至于到大学快毕业了,我还是惯性的把这首歌当做丧葬歌曲。

大四下半年,室友已经是各自忙碌了。若不是毕业答辩,想必也没机会把人都聚起来。那天晚上,我们宿舍人一起去唱歌,路上碰到一群女生,也是我们班的,于是就一起去了。

那天晚上本就喝了许多酒,脑子懵懵的。脑子一热,就点了一首《送别》,本想祭奠我们消失的大学生活。可我还没拿起话筒,就有个女生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好多人都哭了。

当时我是想嘲笑他们来着,一首丧葬歌曲,犯得着这么卖力吗?可仔细想想,或许真的是这首歌有什么魔力吧。便收了心,把这首歌记在心里。


唱完歌回去的时候,月色高明,酒也几分醒。大家在路上也都说着客套话,以后怎样云云,气氛有些哀伤。我默默的打开手机,查了一下这首歌。知道了李叔同,知道了弘一法师,也终于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哭。

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收拾东西走了。临别跟我们一人来了个拥抱,我笑着对他说,干嘛这么郑重其事呢。他笑笑不说话,轻轻的关上宿舍门,走了,也不让我们去送他。

宿舍一共六个人,我是第四个走的。我也跟他们来了个拥抱,却没人笑着对我说,干嘛这么郑重其事呢,只是都目送我离去。我也轻轻关上门,关上门的那一刹,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了。

空荡荡的楼道里,就我一个人。我拖着行李,一直走到楼道口,眼泪也跟到楼道口,我擦干眼泪,就下楼走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一别,已经五年了。除了偶尔路过他们所在的城市,从未聚齐过。宿舍里有人结婚了,也都是红包至、人未到


山鬼祗树


读起这句话,耳边便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你或许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或许记不全歌词,但只要旋律响起,你就会不自觉地哼起,传唱了百年,依旧怦然心动,这便是这首词的魅力。

出自近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一句什么意思呢?

同是知己好友,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四处流落,漂零伴一生。

李叔同是个传奇,前半生才情横溢,后半生佛学高僧。在凡尘世俗,文学,绘画,音乐,书法,教育,甚至戏剧,无一不精,遁入空门,毅然放弃所有,潜心修佛。一念既起,万般从容,做到极致,放得彻底,像谜一样,被人称道。

这首词创作于1914年,一同参加革命活动的好友许幻园因社会动乱,面临破产,离开上海之际,前来告别,李叔同还未来得及说道别的话,好友已经走远,李叔同感慨万千,含泪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通俗易懂,清新淡雅,婉转凄美。

采用诗经重章叠句写法,化用古典诗词,意境古朴典雅,音乐美感十足。

1 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气氛,无一不是离愁别绪,黯然神伤。


化用了许多诗句,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白居易《草》“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夕阳无限,多美的傍晚景致,可离别在即,哪有心情赏景,送别一杯浊酒,笑谈别后重逢,从今后,夜晚清冷梦常伴,人生离别是常态。将离别置于幽静优美环境中,以景衬情,更加伤感。

2 抒情,“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道尽人世沧桑,半生流离,无奈而悲怆,只有看透生离死别,才能从容放下一切。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离”,是人生常态,有离才有聚,然而对李叔同来说,含义却不一样,

社会动乱,性命难保,送别朋友,再见是何年,何况别后世事难料,沧桑变化,恐一别成永别,怎能不伤感!

对佛学的兴趣与研究,让李叔同越来越看透人生,有所顿悟,有了遁入空门,远离世俗的念头,真的放弃所有,告别朋友,告别妻儿,不可能没有牵挂与忧虑。“惟有别离多”,既是无奈的叹息,又是离别的告慰,人生本如此,又何必牵挂与留恋!

李叔同的顿悟才成就了弘一大师的传奇,世间少了一位多情郎,佛家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了却世间的小爱,方能成就慈悲于世的大爱。


一绿浮芳


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你的知己都和你一样在漂泊,有难同当,表现了送别朋友真切的友谊。

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离别》。

有人说,离别时留下的眼泪是真的,第二天醒来想逃的心情也是真的,集体之于我们,就是这样。

如若,一段故事,最终的结局是离别,那么,我愿意收起所有的牵念,将它尘封在心里;如若,一段路程,要用距离来衡量,那么,我用手中的笔墨,写满感动的书签,在流年的扉页上,印满浓浓情意……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看到这句话,想到自己的同学情,眼泪就不自觉的留了出来……

大四时,在一个深冬的晚上,寝室4个人出去吃火锅,喝了点酒。吃完回到寝室后,老三说(寝室4个人,我排行老四)肚子有点疼,我们想着,是不是吃多了?没有太在意。

大概凌晨2点,我被老三的呻吟声扰醒了(我睡觉特别轻,一点动静就能醒),当时还以为他在那个啥。可是,仔细一听,好像是特别痛苦的那种。

我就问了一句:“老三你怎么了?”

隐隐约约的听到老三哼了一声:“疼”。

我感觉到不对劲,马上坐起身,跳下床打开寝室的灯,跑到老三的床前,发现老三满头大汗,手还捂着肚子。

我立刻叫醒了寝室的另外二人。

我们看老三的手捂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了阑尾炎。

由于学校在郊区,东北的大冬天,深更半夜的,车都叫不到,这可把我们急坏了。看着老三的痛苦的样子,我闪过一个念头,不行就轮流背着去吧。

最近的一个医院离我们学校只有5公里的路程,3个人轮流背的话也还行,说着我们就出发了。

到了寝室楼下,特码的下雪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让老大回寝室给带了几件衣服,自己背着老三就跑了,老二在后面用手拖着点。(老三属于那种瘦骨嶙峋的人,幸好不是太重。而我就有点肉,背着不算费力)。

5分钟不到,老大就拿着衣服追上我们了(1.85的个头,腿长就是不一样),我们三个步履阑珊,但是一刻都不敢停下,背着老三一个劲的往医院跑。

到了医院就快3点了,路上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把老三送到急诊,我们三顿时就瘫了,是的,是真的累瘫了。

值班的小护士,看到我们身上的雪,就知道我们是背着病人来的,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热水。说了一句:“你们4个感情真好。”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眼里闪过一丝泪花。

老三做完手术,我们陪着在医院呆了一夜。实在是又累又困,趴着睡着了。

第二天,老三就一个劲的哭。

你能想象,一个大老爷们,哭的和一个小娘们一样的样子吗?

过了一会,老三说了一句:“哥几个,我记住了。”

刚才他哭我们还笑他,可是现在,我们三个的眼泪却不争气的挤了出来。

或许,男生之间的感情,不用太多言语就能心知肚明吧。

老三好了没多久,我们就实习了,各奔东西。

离校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四个人,买了好多啤酒,真的是好多,几个人,相顾无言,喝着酒,红着眼。

半晌,老二唱出了这句话: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那天晚上,我们也许大概是喝了一夜。

等我醒来,寝室已经没人了,手机上全是他们发的信息。

或许,谁都不愿意看到离别吧,那种痛苦,真的是,触之心痛。

可是,寝室最后一个走的人,还有一种感受,就是生活了将近4年的地方,突然想到要永远离开这,真的是感觉被抛弃了一样。

……

小栗 文,以上为我的真实事迹,转载请署名出处。


我是小栗,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关注。


小栗丶


这句话出自弘一法师的《送别》

意思是“我的知音好友大多离我而去,各自零散在天涯海角,无形的思念……天各一方,离愁别绪尽在文字表达中。

知交,是彼此恩德相结,彼此感情所致而交往密切者。他们常以交“事”为主,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携,最后道达到深厚友谊。

我个人的观点呢,简单说就是交心交底。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第一次听时,很感触,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凄美的词曲。再长大点才知道是弘一法师的大作。

离情别绪,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

但愿人生无离别,但愿人生简单些🙏


清心一栈


天之厓,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出自李叔同的《送别》。全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的意思是:作者的知己朋友,为了各自的生活和前程,都各自漂泊,不能常常相聚,把酒言欢。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为文人墨客,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三朋四友,要么把酒要么品茶,共同推敲各自的作品,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心灵的寄托!

从全词可以看出,李叔同对朋友的情感之深厚,无处不体现出一种悲,凉,孤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一种依依不舍之情,一种望眼欲穿之意!人生难得是欢聚,为什么离别的日子总比相聚的日子多?一壶浊酒饮尽余欢,朋友分离的夜晚,我只有怀着一种淒凉狐独走入梦乡!

这都是文人的心态!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我是堪与,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