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湯的「前身」

俗話說:“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京是不用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炎熱的夏日,大街小巷缺少什麼,一定不會缺少“冰鎮酸梅湯”,烈日當空,來杯冰涼的酸梅湯,伴著酸甜的滋味,生津止渴,渾身舒坦,這個feel倍兒爽!

酸梅湯的“前身”

夏日能喝到這不可多得的保健聖品,還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

酸梅湯已經有千年厚重的歷史沉澱,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飲料之一,它比西歐傳入我國的汽水要早150年。

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為飲料。我們喝的酸梅湯配方源於清宮御茶坊。清朝時,酸梅湯風行於宮闈,其中特別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

滿洲人好漁獵,喜吃肉食,進而發明了酸湯子這種滿族食品。酸湯子是用玉米麵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吃完了高熱油膩的肉類,再喝點酸湯子,還真對味。

酸梅湯的“前身”

玉米麵發酵而成的酸湯子

後來,酸湯子被帶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常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在身體、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酸湯子是由玉米麵發酵而成,其糖分高,過剩的糖在沒有被取用的情況下就會轉化成脂肪,存於體內,造成體重增加。常食含熱量較高的鹿肉、熊掌之後再喝玉米麵做的酸湯子,容易使體內外的溼熱相搏,增肥長胖。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

御茶坊絞盡腦汁,終於調製出了能替代酸湯子的飲品--酸梅湯,其配方為:去油解膩的烏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熱解毒、滋養肌膚的甘草,降脂降壓的山楂,益氣潤肺的冰糖一併熬製。酸梅湯不但去油解膩,還富含有機酸、枸櫞酸、維生素B2和粗纖維等營養元素。酸梅湯一問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據說乾隆皇帝茶前飯後都喝酸梅湯。

酸梅湯的“前身”

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宮廷畫家的影像記錄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並沒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這就與酸梅湯有關。

後來,清宮都興喝酸梅湯。再後來,流傳到民間。以前在哈德門外有老人,常常手拿冰盞(兩個小銅碗)弄出聲響吸引人們注意,邊走邊賣。

於是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那時的酸梅湯經營者不光沿街叫賣和擺攤出售,以酸梅湯為主的店鋪也不少。如天橋“邱家”,西單牌樓“路遇齋”,東安門丁街“遇緣齋”,前門外“九龍齋”,都大有名聲,尚存的只有當時琉璃廠路南“信遠齋”。

酸梅湯的“前身”

北京製作酸梅湯,當以琉璃廠的信遠齋為最有名。信遠齋的酸梅湯是在半夜裡熬得後,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裡,鎮在老式綠漆的大冰桶裡,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時,酸梅湯就冰涼振齒了。這裡的酸梅湯每年自端午節起到中元節止,只賣70天,每天只賣兩缸,賣完為止。

然而現在,很多人抱怨說,一樣的夏日,一樣的衚衕口兒,一樣賣著冰鎮酸梅湯的小攤,卻不再是原來的味道了。其實,一碗好喝的酸梅湯簡單而純粹,或許如今缺少的,是那顆肯耐心等待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