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閻連科中山開講「我的退稿史」,給年輕一代鼓勵

写作|阎连科中山开讲“我的退稿史”,给年轻一代鼓励

被退過稿的作者,大都知道滋味不好受。

昨日下午,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閻連科在中山書展開講“我的退稿史”,詳細講述其艱辛樂趣夾雜的寫作生涯和退稿經歷,讓一眾中山讀者感悟文學的魅力和意義。

多年間頻頻遭遇退稿曲折

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的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河南洛陽,是國內一位爭議較多的作家。說話略帶家鄉口音的閻連科昨日坦陳,他是一個性格很倔的老頭。

年少時,閻連科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張抗抗的小說《分界線》,得知她因為寫了這本小說從鄉下農村調到了省城工作,意識到寫東西是可以改變命運,“得到啟發,我走上了文學道路。”他說。

入伍後,部隊見閻連科寫過東西,便讓他當了連隊的文書。部隊重視新聞,閻連科寫得很賣力。閻連科回憶說:

“第一年,我才20歲,在《戰鬥報》上發了一整版的《天麻的故事》,寫的是主人公為入黨送禮給輔導員被退回警示的故事,還得到了8塊錢稿費。”

在寫了七八篇短篇小說後,1985年閻連科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小村小河》,後在《崑崙》雜誌發表,一時引發轟動。

此後,他陸續創作了《為人民服務》《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等作品。期間,他一直遭遇著退稿的困境與出版的曲折。

以《風雅頌》為例,這篇小說講述了大學教授楊科在家庭、愛情、事業諸方面悲情而又荒誕的遭遇,不料引來“肆意妖魔化高校知識分子”的質疑,前前後後改了五六稿,換了七八家出版社。

“退稿,一直陪伴著我的文學生涯。我是中國當代作家當中退稿最多的作家,這不是一件羞恥的事,當年的列夫托爾斯泰也有這等遭遇。”閻連科說。

中國文學“走出去”尚需努力

閻連科的倔強,為他帶來了退稿的困擾,也成就了其兩次獲得魯迅文學獎、一次獲得老舍文學獎的榮譽。

2014年10月,閻連科在捷克被授予卡夫卡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作家;

2015年3月,閻連科憑代表作《受活》獲得由日本讀者評選的Twitter文學獎,這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有學者認為,莫言、餘華、閻連科的文學作品近年來相繼在國際上獲獎,反映了國際文學界對漢語寫作和中國作家的重視,有利於中國文學在世界領域的傳播。

對此,閻連科認為,並不是一兩個作家在國際上獲獎,中國文學就真正“走出去”了。

現階段,除了古典文學及傳統的詩詞歌賦,其他方面的影響力幾乎微不足道。“能不能真正‘走出去’,要看這些作品能不能影響到國外的讀者、能不能影響到不同語種人們的寫作。

歸根到底,擴大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影響力,還需要國內的作家低下頭認真寫好自己的作品。”

圖文源自中山網

瘋狂小說寫作平臺正在升級,寫作網站、App、小程序,本月將會和大家見面 | 有興趣參加練筆的文友,請加微信 cmyyzs (備註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