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怕死怎麼辦?

繽匯


怕死的心理有很多種。安慰老人時,要首先知道他害怕的是哪種類型,有針對性地寬慰、化解。

常見的怕死心理:

1、害怕跟死有關的痛苦。比如死前的病痛、無助。對於這種情況,主要以安慰、陪伴為主。增強老人對現代醫療手段的信心,相信遵從醫囑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痛苦、改善病情。如果老人有持續的病痛,通過多陪伴、聊天、看電視等方法轉移老人對痛苦的關注,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痛。

2、害怕死後受苦。有宗教或迷信思想的老人可能害怕地獄、鬼怪之類的東西。人一輩子堅信的事情很難被說服或改變,所以重點不是如何破除老人的迷信,而是在老人的信念系統中看看有沒有應對化解的方法,如果不太背離實際條件的話,可以幫助老人實現。

3、擔心活著的人,比如老伴或兒孫。多聽老人聊聊Ta具體的擔心。別泛泛地安慰,比如“您別瞎操心啦,都挺好”之類的,這樣的話不能真正減少老人的擔心,而只是否認了老人的想法。可以耐心傾聽和了解,能處理的給予切實具體的回應。比如“您放心,爸要是願意的話肯定是跟我們一起過。他要是不願意,我們也儘量勸勸;如果他實在還是覺得自己過更自在,我們就隔兩三天過去看看”。

4、害怕死本身。害怕再也沒有感覺了、再也不能享受生活了。這種心理是很常見的,也是人對於生命的終極性恐懼,沒有什麼直接的辦法能簡單地消除這種擔憂。不過,很多間接的方式能逐漸緩解,並幫助老人最終接納死亡。比如,多和老人聊聊他的一輩子,聊他的家族、家庭歷史,談談他的幼年、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他人生的各個重要階段。這種傳記式的口述和回顧,能幫助老人重溫生命中值得珍視的輝煌時刻、美好體驗。雖然回憶可能包含喜悅也包含傷感或遺憾,但通過向晚輩講述的方式,可以讓老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沒有白過,自己的價值在延續和傳遞。這類方法總體被稱為“臨終關懷”。但臨終關懷也並不僅限於臨終前的一小段時間,對普通、健康的老人,我們也可以在平時就多做這種關懷和傾聽,幫助他們在晚年體驗到人生的完滿,從而減少對死亡的畏懼。


黃崢博士


今天,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他和死神搏鬥了五十年,積極生活,做出了斐然的成就。他可以說每一天,都在“向死而生”,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當然,最後,他安然而了無遺憾地被死神帶走了。死亡雖然帶走了他的軀殼,但並沒有帶走他的精神。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老年人的死亡恐懼,其實是很正常的,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也都有著死亡恐懼。

如何面對老人的死亡恐懼呢?

1、建議,先接納他的這種想法。同時,幫助他建立一定的信仰,比如佛學的信仰。

可以和老人一起閱讀佛經,瞭解佛陀的生平,同時,還可以和老人一起學習《西藏生死書》《陪伴生命》等,去進一步地瞭解死亡,接受死亡。接納生命的有限性,以及人類精神、思想的無限性。不要因為有限,而感到失落、抑鬱。

2、陪伴老人去寺廟修行,透過正念禪修,學習養生養心之道。進一步地直面死亡的實相,但又可以活在當下,放鬆身心,但又不過於地活在恐懼裡。

3、當老人透過科學的學習,佛學的學習,基本瞭解了死亡的過程,接納了死亡的存在,可以陪伴老人去回憶自己這一生的成就。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能夠對自己的過去所作所為有一個良性的把握,看到自己做到了什麼,沒做到什麼。能夠從正面的角度,看到自己所做出的貢獻,對自己產生一種圓滿而完善的感覺,升起智慧的心態。

4、要注意避免老人面對死亡的抑鬱心態。幫助老人策劃好退休生活,陪伴他去旅行,閱讀,學習,交友,參加社團活動等,昇華和滋養自己的生命。在朋友們的支持下,對自己的晚年生活產生樂觀積極的心態,每一天都比較充實,也都值得珍惜紀念。逐漸遺忘對於死亡的恐懼,降低晚年生活的抑鬱感覺。


心理諮詢師鄭莉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趙瑗:

人們都知道“死神” 是與年齡緊密相關的,年齡越高“死神”越逼近,因為這個自然現象,使得老年人心中逐漸焦慮起來,其實老年人自己也十分清楚這是自然規律,任何人包括“偉人們”也是“躲”不過去的,是要“走”的。那麼為什麼還是“怕”呢?怎麼能緩解這種焦慮呢?目前很多老年人想盡辦法遠離疾病和意外,避免死亡時的痛苦,其實這只是遠離"傷亡"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接納死亡來臨事實,下面這幾種分類對不同性格的老年人接納 “死亡”會有所幫助。

1、接納型老年人

這類老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就能按部就班的規律生活 ,從容地面對“死神”,爭取在臨終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家庭事務及後事;比如,認真地寫好遺囑,交待自己死後的財產分配、遺體的處理或器官(如角膜)等捐贈事宜。這類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較高,心理成熟程度也比較高,平時也能保持多看書,關心瞭解環境變化大事等的好習慣,做到死而無憾。

2、積極應對型老年人

這類老人因為患有病疾,需用頑強的意志與病魔作鬥爭,如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和診治帶來的痛苦,尋找各種治療方法戰勝病痛。這類老年人大多屬低齡老人,有強烈的生存意識,能意識到意志對死亡的作用,這類老年人應找到相似群體,因為同病相憐,大家會一起努力,相互心理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你不是孤軍作戰,而是同很多人一起抗爭,從而增強了你面對病魔挑戰的信心。

3、可憐型老年人

這類老人很是可憐,被家庭子女拋棄甚至虐待,這些老年人一般都是認命,後悔,但是失去活下去信心,認為活一天算一天。這類老人應該積極依靠法律和政府,爭取自己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的生存權利,萬萬不可忍氣吞聲,放縱凌辱,如果這樣死去是多麼的冤屈啊。到天國去,

是到另一個世界去,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親自過問後事準備,選擇墳地等,這也是接受性的特點,從而體會到更多的支持和親密感 ,讓老人在與家人的緊密關係中獲得存在的確認獲得證明自身存在價值中。這類老年人一般可以輕鬆對待每一天。

4、焦慮恐懼型老年人

這類老人總是擔心自己機體的功能萎縮太快,稍有不適就小病大治,去醫院一通的檢查,對滋補品、保健藥品十分投入和信奉,這類老年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無可非議,但是他們要想過得輕鬆愉快,生活充滿陽光,就要積極尋找鍛鍊方法,如旅遊、健身、游泳、散步等,在家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進行鍛鍊,這樣無形中延長了生命。同時想辦法驅走負面情緒,釋放壓力,儘量減少對保健品的依賴。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家人的陪伴。有句話說的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人老了,走到人生的邊緣,幾乎所有人都會對那個未知的世界充滿恐懼,如果在這人生的黃昏裡,有親人足夠的溫暖相伴,老人會得到很多的慰藉,心裡踏實,恐懼感會相對減少。陪伴除了時間的付出,要講究兩個字,一個是順,一個是樂。

  • 就是要順著老人的意願,他指向東,你就不要往西,儘量按照他的思路行事,只要沒有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要去較什麼真。比如,我八十三歲的老媽,看過的報紙、牛奶盒子甚至牙膏盒都不捨得扔,堆在陽臺上就等著送收購站,堵得陽臺無法下腳,和她理論了幾次,弄得母女間差點傷了和氣,可她 “積習難改”,沒幾天功夫,陽臺又變成了她的“百寶箱”!索性就不再去過問此事,她把陽臺搞成“花果山”也是她自己的安樂窩,作兒女的何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呢!於是,從此我們母女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 就是儘量讓老人家樂呵,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在老人有限的晚年階段,如果開心的時間多於孤獨寂寞、痛苦哀傷,他整天樂樂呵呵的,怎麼會去尋思那些個生生死死亡事呢。我老媽去年八十二歲生日時,我絞盡了腦汁也想不出合適的生日禮物,還是大姐聰明,摸準了老媽的脈:老媽雖然年過八旬,但絕對是個愛美的老太太,不如娘仨兒一起去拍一組寫真集吧。沒想到,老太太眼珠兒放光,屁顛屁顛地跟著我們姐倆去了影樓,任憑化妝師描眉畫眼地折騰了兩個多小時,又被攝影師各種走位指揮了一個多小時,老太太興高采烈,絲毫沒有半點倦怠,終於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華麗“寫真”。

不敢說我媽就不懼怕死亡,但有我們兒女的陪伴,至少她心不空也不慌。

其次,如果你家的老人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錯,爭取讓他(她)培養一種可以寄情的興趣愛好,哪怕是玩玩鳥、養養花,讓他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一個有趣的事情上,哪裡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胡思亂想。我有一位92歲的忘年交老朋友,在花甲之年,開始學習書法和中國畫,先後四次參加了大連市書法大賽,每次都能拿個鼓勵獎,老人每天在他的斗室中揣摩歷朝歷代的書畫名作,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他的精神世界單純又充實,直到今天,對死亡的恐懼也排不上他的日程當中。

人生苦短,其實死亡是另一種開始,為人一世也只是輪迴的一個小小的瞬間,常給老人講講這樣一個道理,更有助於幫助他們看淡生死。

花匠:遲萍(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王興國營養師特訓班四期班學員 營養科普原創作者 營養問題家常說)


營養海賊團


當然了,人越老越怕死。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平時大家一定總會聽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嘴裡總叨咕:活這麼大歲數有啥用,死了好,一了百了。

其實,剖開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他們是比年輕人更怕死的。年輕人歲數小,經歷的也少,而且潛意識裡感覺死亡離他們還很遙遠;而老人不同,回首這一生,嚐盡酸甜苦辣,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捨,孩子,家庭,朋友。。。。。。人一老,容易孤獨,就很容易瞎想。況且他們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活一天就是賺一天,所以說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比常人更大是很對的。

既然老人們總有這種想法,做兒女的我們為了盡一片孝心,就要付諸實際行動。

(1)最重要的就是陪陪老人

在我小的時候,我家的鄰居家裡就有一個老人,由於自己的老伴不幸纏上惡疾去世了,孩子們上班忙,只扔下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在家。我是在農村生活,家家都有院子的。我有時就看見老人望著種的植物發呆,平時聽聽收音機就是他平生最大的愛好了。有時我有空就問老人:怎麼您總是愁眉苦臉的呢?老人長嘆一聲:孩子,你還小,等你到了這個年紀,遇到這種環境,想想以前的自己,再想想未來某一天自己。。。沒人陪伴,我的心彷彿死了一樣,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活著和死了區別不大。

可憐的老人,現在早已杳無音信,也不知他是否健在。有時候想想老人的話,其實真的很對,有人可能喜歡獨處,卻沒人會願意孤獨。人老了,朋友親戚很難相見,如果自己的兒女再拋棄老人那還讓老人怎麼活啊!但是現實中很多兒女並不懂這麼多!


(2)和老人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開導老人)

死亡並不可怕,關鍵有的人就怕,人活著卻彷彿死了,整天渾渾噩噩的,沒有一絲生機。人活著要快樂,生命短暫,為什麼不讓自己開開心心的活著呢,放眼周圍很多人得了抑鬱症就是自己和家人沒有重視導致的。我是個有信仰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但是從我信教人的眼中簡單了很多:人死後其實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可以認為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死去,人死後靈魂離開軀殼進入新世界,通過六道輪迴轉世投胎。(這裡提一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轉世就是證明你前世所做所行的衡量標準。)如果你這麼說的話,老人聽了是不是心裡會溫暖很多,想必就不會害怕死亡,而是自己打心裡認可了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搗鬼。


老實說,咱們每個人有機會做一次人應該感到幸運,人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擁有快樂,好心情,死亡必定離我們越走越遠。


往事記憶135221192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樹


人,很少有不怕死的。

那為什麼年輕人不會總為死亡而擔心呢?因為年輕人有太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掙錢,工作,戀愛,結婚,交際......當一個人忙碌起來的時候,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需要的時候,是很少會去想一些比較虛幻的東西的。所以老年人怕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空虛,而是無意義,一個人如果總覺得活著無意義,活著不被人需要,肯定總會想到死。所以家人如果想緩解老人的死亡焦慮,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陪伴。沒有什麼比陪伴更能緩解老人的各種負面情緒,陪伴不是陪你坐著陪你待著,如果你坐在老人身邊玩手機,老人只會更覺得自己多餘。真正的陪伴是交流,是聆聽,是理解,是接納,甚至是擁抱。要讓老人感覺到,你陪他,是因為需要他,是因為喜歡她,而是因為要完成任務。

2.幫助老人制定切實可行的晚年計劃。可以是上個老年大學,可以是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是寫本回憶錄,哪怕是去哪個廣場和哪些人跳廣場舞,這些都可以。指導原則就是在充分尊重老人意願的基礎上讓老人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老人感覺到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是很有意思的,圍繞在老人心裡的死亡陰霾自然就會漸漸消散。


3.重視老人的情感生活。這裡的情感生活主要指的就是愛情,不要以為人老了就沒有愛情了,人越老越需要被愛也需要去愛,只有愛才能證明一個人正在鮮活的活著。兩個彼此恩愛的老人是很少會被死亡嚇住的,他們只會覺得那只是個終將來臨的節日而已。一般來講,兒女們的陪伴都不如愛人的陪伴更具有持久的力量,所以,如果你真的為你的父母著想,要麼就幫助緩和父母間的關係,要麼幫助父母再找一份溫馨的愛情吧。


最後我想說,題主能有這份心,願意幫助減輕父母心中的死亡恐懼,已經是很難得了,快樂五十大學祝福所有的老人,都能有一份不留遺憾的晚年生活,也希望所有兒女們,都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歡迎關注快樂五十大學,加入兩萬人的學習社區,獲取最貼心的養老知識服務!】


快樂五十大學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且伴隨一生的最根源的情緒。人活著的一切所為,都是為了讓自己有限的一生能夠有所成就,能為後世留下些什麼。

人在青年時期,存在主義的恐懼還很遙遠,這時候人們縱情享樂,浪費時間,感覺死亡距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人到中年,走進生命的中點,死亡開始逐漸靠近,人就會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會開始清算,自己這一輩子到底做了些什麼。很多人在中年感到侷促不安,覺得人生被浪費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

回到問題本身,老人怕死,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怕死,只是年輕人不像老人那樣,如此確切地感受到身體機能的衰退。伴隨身體衰老的,還有內心的無力感,對家庭和社會的疏離感,覺得自己沒有用了,跟不上時代了,會給家裡人添麻煩等等。所有老年人在受疾病困擾的同時,都會受到這類負面情緒的困擾,這時候,家人無私的陪伴和關愛,頻繁的溝通和照顧,是非常有效改善老年人心理狀態的一個方式。

我的一個朋友的母親,老了以後覺得自己沒用了,很是沮喪。我這朋友是個聰明人,想了一個妙招。他說媽媽啊,我每天都要睡懶覺,手機設了鬧鐘也起不來,你不是醒得早嗎,不如你每天早上七點喊我起來,好嗎?你比鬧鐘更有效。

他媽媽便每天早上都過來,輕輕地叫醒他。每次被叫醒,他都特別誇張地看看鐘,再轉身誇他媽媽,媽,你叫得真準時呀!一開始我很納悶,我那朋友是自由職業者,根本不需要早起,可他笑了,告訴我,他就是給他媽媽找個活幹,讓媽媽覺得她依然對他很有幫助。媽媽也需要存在感,也需要給自己的生活找到一點意義!做兒子做到這個份上,做母親的,還會覺得孤單嗎。


陳諾


家家都有個老人,七八十歲的老人,怎麼還能聽得進去你講的那些大道理呢?所以說不是老人怕死,是老人待在家裡無所事事,閒出來的毛病。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兒全被小輩包攬了,難道不是天天就剩下“死”這個事兒了嗎?

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身體器官逐漸衰竭,首先牙齒該掉的也掉了,該松的也鬆了,吃飯只能吃軟的;睡眠質量也一天不如一天。像這樣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就這麼靜靜的在等死。所以作為子女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找事兒”。把老年人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讓他們閒不下來,自然也就不會胡亂瞎想了。比如說:

1、老年大學。活到老學到老,這個不是為了讓老人真的去學到點什麼,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老年大學裡有歌唱團、有書法會、還有太極拳等等這些活動,不僅消遣了他們的時間,而且可以讓他們“心有所屬”。

2、子女給老人佈置任務。家裡買幾盆花,買一隻鳥,告訴老人說:把養花喂鳥這項艱鉅的任務可是交給您了,一定要好好養。這樣老人會覺得在這個家裡,自己還是有價值的,還是可以為家裡做貢獻的,那他們也一定會認真照顧花鳥,整天還樂呵呵的,也有個操心的事兒了。

3、遛彎兒、廣場舞。每天早晨或者晚上,提醒父母或者陪同他們出去遛彎兒,或者跳跳廣場舞,讓他們釋放一下自己的身心。俗話說隔代親,老人可以對著小孫子扮鬼臉,和小朋友哈哈大笑,他沒法對著已經中年的子女扮鬼臉,所以老年人的情緒在遛彎兒和廣場舞中釋放出來,也不會天天想著“死”了。

如果你喜歡我,歡迎關注我,隨時跟蹤我的動態。

另外,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感情方面的困惑,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公眾號:於際敬工作室(yjj-110),豐富的原創文章和福利送給你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人不怕死的,雖然年輕人對死感到還很遙遠,感到無關緊要外,老年人可是要談死色變的。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個七十多的老爺爺,經常領我們這些學生幹活,在經常的接觸中,我們知道他對死可是怕的要命,我們如果喊他老頭兒,他一準會對你急:什麼老頭子,你們能不老嗎!如果喊他年輕人,他會以為是誇他,幹活時會對你特殊照顧呢。

還有一個老太太,雖然已經九十多了,但是還想再活幾年。每次爬樓梯時,非常吃力,只得邊爬梯子邊說:老了,再活一百年算了。老了,再活一百年算了。這雖然是老人的一句痴語,但卻反映了她怕死的念頭。

對於老人怕死怎麼辦呢?我認為:

第一要讓他們多出去走走,接觸大自然。一是消耗他胡思亂想的時間,二是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三是通過遊覽大自然,提高情操,開闊胸懷和視野。以此來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第二是讓他多與老年人接觸,互相支持,互相交流,讓時間在歡樂中悄悄逝去,以減少他們胡思亂想的時間。

第三是多與父母接觸,一是說些開心話,二是進行心理疏導,讓他遠離恐懼,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態。

人老了,孩子們就應該象大人照看小孩一樣耐心細緻、無微不至,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作為一名醫生,曾看到過很多老人在面對死亡時產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有的是病痛的折磨帶來的,有的是伴隨晚年的孤獨感而來的,有的是對想做的事力不從心的遺憾帶來的,為此,我給作為晚輩的我們提供幾條能幫助老人客服這種恐懼感的建議:

一、悉心照料,減輕病痛。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病痛的折磨,這是老人恐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家人,我們應盡力配合醫生的治療,悉心照料,減輕他們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的長度。

二、陪伴。老人最易產生的思緒是孤獨。對於他們來說,最需要的不是金錢、美食,而是我們的陪伴,這才是真正的孝順,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們吃飯,聊天,鍛鍊,旅遊……讓他們感覺到家人的溫暖。

三、完成老人的心願。人老了,行動不便,許多想做的事情變得力不從心,但那一定是他們心裡放心不下的,可能是年輕時留下的遺憾,可能是當下想要見的人,想要做的事,我們在有所瞭解以後,要盡力幫他們完成心中的夙願,這樣,在死亡面前,他們便可以安心,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您的家裡恰好有這樣的老人,不妨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