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移民加拿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就似我曾经说的,出国之前最大的动力便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给她更清新纯净的生活环境,为了给她更加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为了给她的未来更多自由的选择。而来到了加拿大,发现这里无论是社会还是人文环境,无处不体现出这句“一切为了孩子”!

当初租住的房子出门步行大300米处,华人比例大概有50%左右,学校旁边就是Langstaff社区中心和一个小型的Playground。

所谓Playground就是在一片小花园里提供给人们休息的长椅和散步的小路,提供给孩子们沙坑和一些基础的游乐设施:包括有可以攀爬的一组滑梯、分年龄和体重限制的秋千,还有一种既可以拉着绳子爬上爬下又可以转来转去的旋转铁架(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我们租住的两个月里,我女儿每天晚上都会在这个Playground和同样住在附近的许多放暑假的孩子们玩上2个小时。而如果向Bayview街方向走的话,还有一片更大的公园,同样设有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设施,有安静的小路可以漫步其中,另外还有几块网球场场地,可以随时租用!

移民加拿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盛夏的季节里,Playground还会有喷水设备开启,随时戏水降温,感受清凉!冰激凌车也会每天固定时段的往返于几个孩子比较多的Playground,最便宜的是2块加币的甜筒,生意看起来不错!

在适合户外活动的夏季里,尤其是长达2个半月的暑期,Wonderland是最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地方,同时拥有水世界可以“清凉一夏”和各项户外大型游乐设施体验刺激,类似于国内的欢乐谷之类。而由于加拿大的气候决定其寒冷的季节相对比较长,为了丰富孩子们在冬季的活动,有很多寓教于乐的室内场所,络绎不绝!

尽管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在我女儿最初入学的那两个月里,我每天都在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她的状态,因为对于完全没有英文基础和听说环境的小朋友来讲,每天都会经历许多“听不懂”、“道不明”的时刻,我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会怎么对她,她又会有怎样的体会。

虽说在我女儿的班上大部分都是华人孩子,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加拿大本地出生的CBC,从Daycare(托儿所)开始已经接触了很多的英语,听说都不成问题,甚至孩子们在一起交流时,他们会更偏向于说英文,而中文慢慢成为了一种强制性“家庭用语”。

入学第一天,看着女儿背着书包缓缓走向教室的背影,我的眉头心头都不曾放松,直到她班上另一个同学的妈妈热情的跟我说,如果需要的话,她女儿可以帮我女儿翻译老师讲的内容。

每天放学,我都默默的观察着她的情绪,旁敲侧击的询问她一天学习的情况。我女儿比较好强,她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这促使她非常积极的去参与同学们的活动,观察别的同学的举动来响应老师的指令,从一开始茫然无措,到后来的游刃有余!

入学2个多月后,老师会安排一次和家长学生1:2的面谈。我说了对我女儿英文基础的顾虑和担忧,而班主任立刻给我拿来了我女儿上课的类似学习笔记,有一些简单的英文字母描红和单词拼写,还有各种形状、位置英文名称的讲解,说她虽然上的是JK班(Junior Kindergarden,小班),但是根据她自己的理解学习能力,教授给她的都已经是SK班(Sinior Kindergarden,大班)的知识,而且她接受起来也都没有问题,说她很有潜力,在家里要坚持每天的英文阅读!

2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来讲,语言适应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了。虽然还不能说很长的英文句子,但是简单的授课和会话完全不成问题,发音是很纯正的北美腔!

后来接送的时候,偶尔再碰到班主任,问及女儿的情况,不是great就是wonderful,原来这里的style就是这样,永远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鼓励,而孩子的进步和她体现出对这边学校的喜爱,跟在国内上学时的状态,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移民加拿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身边的外国朋友似乎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特别好奇,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是不是怀了二胎就必须不被允许”,“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之类的,我总要解释一下现在中国的二胎政策基本上全面放开了。

所以,在国外来讲,普通家庭养2、3个孩子,是非常平均的水平。由于健康医疗都归政府买单,因此即使没有工作,无论是生育还是看病,也都是免费的。

而额外的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直到6岁,每个月最多可以领到将近600加币的补贴(俗称“牛奶金”,2016年新改革政策后可能会略有变化),6岁之后到18岁,每个月补贴比之前减少100加币。这是安大略省的标准,每个省会略有不同,据说魁北克省就会补贴得更高!

而随着你工作收入的不断提高,补贴会渐渐越来越少,所以这跟每年的报税金额都息息相关!

加拿大无时无处不在体现着这个国家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关注,从政府到学校,从大众群体到整个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