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伺服维修技术


王阳明是心学的缔造人,他的学说之所以不被朝廷推崇,是因为他这一套理论不符合封建王朝的统治。

王阳明的学说是和朱熹朱老夫子的观点完全相反的,朱熹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他的意思就是说,不让人有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说你也想通过闹革命,弄个皇帝来当当,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灭人欲。

那么存天理在朱老夫子看来是什么意思呢?

存天理就是说,皇帝的人选,是有上天做主的。比如说现在的皇帝,之所以能当皇帝,那都是老天爷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没事的吃瓜群众就不要惦记皇帝的这个宝座了,因为这不是你该想的事情。


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这一套理论是符合封建社会皇家来统治人民的,所以,朱老夫子的学说一经问世,就被统治者大大的推荐出去了。

再看王阳明的心学,他教人是要以人为核心,思考事情的时候,以人为本。尤其是攻心为上。

比如说,他在打仗的时候,总是玩心理战术,不管你的队伍是多么强大,他都是先去弄一些乱七八糟,却有章可循的东西,来扰乱你的军心,然后趁你心神不宁的时候,再给你突然的一击,把你杀在无形之中。

这种玩心理战术的东西,是不能作为正统的学说,来加以推广的。毕竟万一每个人在内心,都想当皇帝,每天都为了想当皇帝搞事情,那统治者的头,岂不是大了几圈。


当然王阳明在心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后来很多人的推崇,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看到他这知行合一四个大字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的。

可见,王阳明的影响有多深远。

王阳明心学,刚一提出来的时候,确实颠倒了当时很多人的三观,但是,你又不能说他不对,冥冥之中,有很多地方,他确实是说到了人民的心中去了。

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当他的学生,听他来授课。

朱熹朱老夫子也是人,难道他的学说就不能批判吗?


就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十分的亮眼,所以,在当时他讲学的时候,听他课的人是人山人海的,他的这些学生中,就有在朝中做高官的,甚至是一些品级比他还要高的官。

但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不能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他也就没有推崇起来。

虽说我们国内没有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发现什么起死回生奥秘,但是这个学说传到日本去,就被日本大大的利用了,在日本提到王阳明的大名,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以说日本今天的强大,王阳明的心学是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的。


史学达人


这个标题应该有问题,随着领导人9次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热已经形成!应该不被认可,是之前的事情!

以前之所以不被认可,主要两个原因:

1、人人皆可成为圣贤,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王阳明心学,是把读书人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解放出来,提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的向内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这个圣人这个怪圈。而且王阳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学》这部经典,加上自己的解读,是错误的,而带来了很多问题。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对封建统治阶级禁锢读书人的行为是背道而驰,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在一个圣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下属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也不许有怀疑精神,他们只需简单的服从。难怪,统治者们更喜欢朱熹。因为朱熹劝天下人认真读书,多读官方勘定的圣贤书,照着书上说的、圣旨写的,做去就行。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而不必以程朱理学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以“觉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这是开启民智,一定要加以禁止!

2、心学自身问题,要求致良知,可是没有良知的标准

王阳明心学特别强调“致良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什么是良知,他说就像本性,由于良知标准,大家理解都不一样,就像高考一样,都是主观题题目,没有客观题,全靠自己发挥了!所以传习录里面很多地方,王阳明不厌其烦讲解何为良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王阳明去世后,心学弟子因对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几派,尤其是泰州门派,到何心隐为领导的时候,更是激进,直接对张居正新政进行评头论足,被张居正直接灭了!值得讽刺的是张居正本身就是心学门徒(江右学派)!


敏学


怎样才算是被广泛认可推荐呢?上教科书课本?或者需要象对待孔子那样才算?

首先,王阳明的学问思想是已经被广泛地得到了认可与推广的,就像知行合一这种理念,日常里都在用,只是非学术探讨不会说的这么文绉绉。

另外一点也需要肯定,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其实很接地气,但是王阳明本身在公众的知名度好像不那么高,即使主席公开场合提起王学那么多次也没形成大热,八叔觉得这不是王学不够好,只是一种认知习惯,原因:

一方面刚才说的,王学接地气,知心合一,字面基本意思谁都懂,生活里也谁都懂,毕竟普通非学术探讨没人会去深究其中的深入认知思维的变化。

另一方面,王学也叫心学,而咱们的教育体系里对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比中,是抬唯物踩唯心的,而心学初看似乎非常典型的唯心主义嘛,其实从哲学的意义看,唯心唯物完全平等的两种分析问题思维,绝对是没有优劣好坏,只是现代教育纯粹的科学教育,大多数人形成了所谓唯物主义的思维意识。因此看到心学这名字估计有一部分人就觉得是唯心主义而心存鄙视了。

再一方面,王学是在儒家里发展出来的,尽管其实有很本质的思维方法不同,但是王学仍然还是被归类在儒家思想的大体系内。那谈儒家必然就是孔孟荀子,再晚的人也一定是程朱了,很难落到王身上。

最后一方面,八叔认为也是主要方面,王学的解读空间太大,容易被解读成个人主义,这是与儒家的礼教集体主义对抗的,这因此王学从诞生开始一直都被怼,可能违背到某些人的利益,当然就会被争议,到清几百年基本没太多王学的事一样了,要不是曾国藩出名了,王学就是儒家体系里一个好像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存在而已。

王学心学,从普通人要用来实用的角度看,心学思想内容其实很简单,良知,知行合一等,日常生活里本来大家都懂,专门还要去教大家这些,怎么去教呢?而如果深入去讲解善恶心动意动良知之类的,也确实难理解,而且也容易被误读为个人主义。

总结:心学从实用角度内容接地气很实际,事实上已经被广泛在实用,属于儒家思想体系里,因此王阳明这个名字来说并不那么需要被广泛知道。


帅八叔


王阳明,名王守仁,阳明为其自号。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中国儒学四大家。精通儒、释、道三学,是集心学之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我个人认为其主要思想集中于:1.主观唯心论;2.知行互为表里,知行合一;3.心理合一;4.强调“良知”与自身道德修养。其主要思想源自于儒学,但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重影响。相较孔孟之学,心学更偏重于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与程朱理学类似,更偏重儒学对人行为的指导。同时,其心学对孔孟之道做了重大的演进,其“良知”与“无善无恶”的观点,是对孔孟学说的冲击。

他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老子和孔孟的。在致用的角度上来讲,称其并世无双也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社会,王阳明并未被广泛接受呢?我以为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近代,国人对于国学思想的弃用。

2.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

3.心学的艰深以及对于道德的严格要求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环境。

4.现代人对于“术”的追求和把玩,已让很多人放弃了对于自身的修炼。

从过往的哲人对于王阳明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二。

第一句是严复先生说的:读阳明之学,简径学易,高明往往喜之。

第二句是章太炎先生说的: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个人浅见。


cubebj


作为一个曾长期翻阅过《传习录》《大学问》的哲学嗜好者,我试着来解答这个问题!

1.当下国人最关注的是物质生活、赚钱理财之道,即便是一再被“国产的”或“进口的”成功学、心灵鸡汤文“忽悠”后,有了免疫力,有亲近国学的意愿,但每天为生计奔忙赚钱的逼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真如铁”!工作之余就需要放松来点“实在有料”的,“口味”有点重也不妨。这就是当前“小丑傻逼”为什么“走俏”受欢迎的原因了!他(她)们可以逗我开心拉升我的“智商”,释放自己的“优越感”,多爽啊!

而“古今完人”王阳明的心学,最初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的学问,是与“尧舜之道”、《大学》一脉相承的!相较急功近利的西学,这的确是现在最需要的“圣学”,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却没有几个受众,不能延伸扎根。它本来就是种士大夫治国理政的学问,与俗人凡人关系不大。

2.在教科书上,王阳明心学是被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有学者从道德论、量子论角度为他“平反洗白”辩护,但过去教条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导致的思维“固化”、定势、板结,即便一时的科学“再启蒙”也难以挽回。用科学“认识论”诘难心学是有问题的,心学更偏重是“价值论”,以华夏易道文化为根基,这个理不清,心学就没有土壤、立足之地。

3.这几代人明显有个文化“断档期”,即便有人不知“王阳明是谁”,也很正常。中华文化千年寒,文脉断层已百年!王学即便在海外影响很大,国人的接受“前认知”欠缺,是理解不了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的!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可能题主并没有听过这句话:“王学遍天下”。

实际上阳明的心学在其本人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收到广泛关注,待其去世后,阳明的弟子更是散布各地,广泛传播阳明的学问。

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其理论就受到很多人的信服,因为他的理论既能适应社会主流思想要求的道德修养要求,又能为那些主流思想反对者们所用。另一方面,阳明后来平复了赣南农民叛乱和宁王之乱之后,名声大噪,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学之人络绎不绝,此时的阳明心学已然成了一番气候。

等到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传播阳明之学。其大弟子钱德洪,在野三十年中,几乎每日讲学,另一弟子王畿,在全国各地讲学亦有四十余年。泰州学派开创者的王艮,早在阳明在世的时候,就带着两名仆人,乘坐一辆模仿孔子周游列国时样子的小车,一路宣讲阳明之学,听众常常有很多贩夫走卒之徒,他一路讲学到北京,引起轰动,围观听讲之人摩肩接踵。而在阳明去世之后,王艮又周游四方,到处讲学,招收门徒,后来形成了泰州学派,其成员包含佣工、樵夫、陶匠、田夫、商人,三教九流都有。

阳明之学后来因广泛传播,形成很多学术团体,按地域分为七大派:姚江、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从北到南,王门之学遍及天下。其盛大气象,可见一斑。

而从时间维度看,阳明之学对后世很多学派和事件亦有深刻影响,明末刘宗周的蕺山学派由王学演变而来,黄宗羲的思想也深受王学影响,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曾用阳明之学维护变法,明末清初,王学传入日本,形成“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也起到过推动作用。


东方国学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讲求知行合一,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他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对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作用不是很大,再一个就是儒家学术前有孔、孟等圣人被大众所认可膜拜,到了王阳明这里自然就不好推祟下去了。还有同时期的程朱礼教正在极力推广盛行,给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带来了极大阻力。加上当今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完全掩盖了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所以不被广泛认可也很正常。


楚阳天下1


王阳明不被认可推荐是非常片面的认识,真正懂得人把他当圣人膜拜可好。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认识,真正听说王阳明是在前两年,听一位全真龙门派的一位修行者介绍的。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悟道》是修行者的推崇的书籍。



节选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同样,《传习录》……对我们大有裨益。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觉得这四个字是王阳明给后人最大的启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 方才知得真。”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王阳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倍受推崇。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多多去读读王阳明的书籍,绝对有收获。


朝花夕拾忆童年


阳明心学最早是在《回明》看到其人,引发好奇,三戒的《一品》对其有所闸述和研究,深以为然。在日本,稻盛和夫用其思想,创造了三家世界500强。他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并发展推衍,追本溯源,而现代科量子理论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他的阐释。未来如果没有外星人进攻地球,地球将属于王阳明!

知行合一,恰解释了薛定鄂的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科学发展到最后,也将解决哲学的问题。佛主说,大道三千,殊途而同归;老子说,万物同归而异源;孔子说,吾之道一以贯之。

阳明说,知行合一。


常想一二30069939


王阳明可以尊为圣人,难到还不是认可?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以易道为源,道家法自然,主张无为;法家则主张去私而立公,以耕战为本而治国;夫子集各家之长,取道曰中庸。法家以秦亡而不存焉,天下归于一统。

于是,道家与儒家,以天之大者,或取天道自然、人道无为,或取君权神授、受命于天,人分九等各归其位。

晋失其德,天下大乱,礼乐崩坏方有其实。恰逢释家芥子须弥天外有天之说,于是东晋、北魏、隋唐,一切众生皆为有情,仁者藏天地于心,可以直指人心谓之悟,以仁心而别有天地谓之佛。

有宋以来,周敦颐、王阳明集儒释道之大成,以心即是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心学之门。宋亡而理学不存,然者儒释道因心学之盛而合为一体,中华文明三大基石已密不可分。

王船山批判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实则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直至到达哲学层面。近代以来,湖湘学派人才倍出,开中华近代化、现代化之端。

古之圣人,曰孔子,曰王阳明,再无出其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