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王陽明不被廣泛認可推薦?

伺服維修技術


王陽明是心學的締造人,他的學說之所以不被朝廷推崇,是因為他這一套理論不符合封建王朝的統治。

王陽明的學說是和朱熹朱老夫子的觀點完全相反的,朱熹講的是“存天理,滅人慾”。他的意思就是說,不讓人有亂七八糟的想法,比如說你也想通過鬧革命,弄個皇帝來噹噹,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滅人慾。

那麼存天理在朱老夫子看來是什麼意思呢?

存天理就是說,皇帝的人選,是有上天做主的。比如說現在的皇帝,之所以能當皇帝,那都是老天爺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沒事的吃瓜群眾就不要惦記皇帝的這個寶座了,因為這不是你該想的事情。


很顯然,朱老夫子的這一套理論是符合封建社會皇家來統治人民的,所以,朱老夫子的學說一經問世,就被統治者大大的推薦出去了。

再看王陽明的心學,他教人是要以人為核心,思考事情的時候,以人為本。尤其是攻心為上。

比如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總是玩心理戰術,不管你的隊伍是多麼強大,他都是先去弄一些亂七八糟,卻有章可循的東西,來擾亂你的軍心,然後趁你心神不寧的時候,再給你突然的一擊,把你殺在無形之中。

這種玩心理戰術的東西,是不能作為正統的學說,來加以推廣的。畢竟萬一每個人在內心,都想當皇帝,每天都為了想當皇帝搞事情,那統治者的頭,豈不是大了幾圈。


當然王陽明在心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

他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後來很多人的推崇,民國時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看到他這知行合一四個大字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的。

可見,王陽明的影響有多深遠。

王陽明心學,剛一提出來的時候,確實顛倒了當時很多人的三觀,但是,你又不能說他不對,冥冥之中,有很多地方,他確實是說到了人民的心中去了。

所以有很多有識之士開始當他的學生,聽他來授課。

朱熹朱老夫子也是人,難道他的學說就不能批判嗎?


就是因為王陽明的學說十分的亮眼,所以,在當時他講學的時候,聽他課的人是人山人海的,他的這些學生中,就有在朝中做高官的,甚至是一些品級比他還要高的官。

但是,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是不能為當時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他也就沒有推崇起來。

雖說我們國內沒有在王陽明的心學中發現什麼起死回生奧秘,但是這個學說傳到日本去,就被日本大大的利用了,在日本提到王陽明的大名,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以說日本今天的強大,王陽明的心學是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的。


史學達人


這個標題應該有問題,隨著領導人9次提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熱已經形成!應該不被認可,是之前的事情!

以前之所以不被認可,主要兩個原因:

1、人人皆可成為聖賢,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王陽明心學,是把讀書人從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解放出來,提出“人人皆可成為聖賢”的向內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這個聖人這個怪圈。而且王陽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學》這部經典,加上自己的解讀,是錯誤的,而帶來了很多問題。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對封建統治階級禁錮讀書人的行為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在一個聖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個“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下屬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獨立的思想,也不許有懷疑精神,他們只需簡單的服從。難怪,統治者們更喜歡朱熹。因為朱熹勸天下人認真讀書,多讀官方勘定的聖賢書,照著書上說的、聖旨寫的,做去就行。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為聖賢”,而不必以程朱理學之是非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以“覺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這是開啟民智,一定要加以禁止!

2、心學自身問題,要求致良知,可是沒有良知的標準

王陽明心學特別強調“致良知”,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什麼是良知,他說就像本性,由於良知標準,大家理解都不一樣,就像高考一樣,都是主觀題題目,沒有客觀題,全靠自己發揮了!所以傳習錄裡面很多地方,王陽明不厭其煩講解何為良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弟子因對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幾派,尤其是泰州門派,到何心隱為領導的時候,更是激進,直接對張居正新政進行評頭論足,被張居正直接滅了!值得諷刺的是張居正本身就是心學門徒(江右學派)!


敏學


怎樣才算是被廣泛認可推薦呢?上教科書課本?或者需要象對待孔子那樣才算?

首先,王陽明的學問思想是已經被廣泛地得到了認可與推廣的,就像知行合一這種理念,日常裡都在用,只是非學術探討不會說的這麼文縐縐。

另外一點也需要肯定,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其實很接地氣,但是王陽明本身在公眾的知名度好像不那麼高,即使主席公開場合提起王學那麼多次也沒形成大熱,八叔覺得這不是王學不夠好,只是一種認知習慣,原因:

一方面剛才說的,王學接地氣,知心合一,字面基本意思誰都懂,生活裡也誰都懂,畢竟普通非學術探討沒人會去深究其中的深入認知思維的變化。

另一方面,王學也叫心學,而咱們的教育體系裡對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比中,是抬唯物踩唯心的,而心學初看似乎非常典型的唯心主義嘛,其實從哲學的意義看,唯心唯物完全平等的兩種分析問題思維,絕對是沒有優劣好壞,只是現代教育純粹的科學教育,大多數人形成了所謂唯物主義的思維意識。因此看到心學這名字估計有一部分人就覺得是唯心主義而心存鄙視了。

再一方面,王學是在儒家裡發展出來的,儘管其實有很本質的思維方法不同,但是王學仍然還是被歸類在儒家思想的大體系內。那談儒家必然就是孔孟荀子,再晚的人也一定是程朱了,很難落到王身上。

最後一方面,八叔認為也是主要方面,王學的解讀空間太大,容易被解讀成個人主義,這是與儒家的禮教集體主義對抗的,這因此王學從誕生開始一直都被懟,可能違背到某些人的利益,當然就會被爭議,到清幾百年基本沒太多王學的事一樣了,要不是曾國藩出名了,王學就是儒家體系裡一個好像不那麼重要的部分存在而已。

王學心學,從普通人要用來實用的角度看,心學思想內容其實很簡單,良知,知行合一等,日常生活裡本來大家都懂,專門還要去教大家這些,怎麼去教呢?而如果深入去講解善惡心動意動良知之類的,也確實難理解,而且也容易被誤讀為個人主義。

總結:心學從實用角度內容接地氣很實際,事實上已經被廣泛在實用,屬於儒家思想體系裡,因此王陽明這個名字來說並不那麼需要被廣泛知道。


帥八叔


王陽明,名王守仁,陽明為其自號。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中國儒學四大家。精通儒、釋、道三學,是集心學之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我個人認為其主要思想集中於:1.主觀唯心論;2.知行互為表裡,知行合一;3.心理合一;4.強調“良知”與自身道德修養。其主要思想源自於儒學,但卻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重影響。相較孔孟之學,心學更偏重於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和引導;與程朱理學類似,更偏重儒學對人行為的指導。同時,其心學對孔孟之道做了重大的演進,其“良知”與“無善無惡”的觀點,是對孔孟學說的衝擊。

他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的地位應該是僅次於老子和孔孟的。在致用的角度上來講,稱其並世無雙也不為過。

那麼為什麼在當今社會,王陽明並未被廣泛接受呢?我以為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近代,國人對於國學思想的棄用。

2.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

3.心學的艱深以及對於道德的嚴格要求脫離了現實的社會環境。

4.現代人對於“術”的追求和把玩,已讓很多人放棄了對於自身的修煉。

從過往的哲人對於王陽明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二。

第一句是嚴復先生說的:讀陽明之學,簡徑學易,高明往往喜之。

第二句是章太炎先生說的: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個人淺見。


cubebj


作為一個曾長期翻閱過《傳習錄》《大學問》的哲學嗜好者,我試著來解答這個問題!

1.當下國人最關注的是物質生活、賺錢理財之道,即便是一再被“國產的”或“進口的”成功學、心靈雞湯文“忽悠”後,有了免疫力,有親近國學的意願,但每天為生計奔忙賺錢的逼迫,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真如鐵”!工作之餘就需要放鬆來點“實在有料”的,“口味”有點重也不妨。這就是當前“小丑傻逼”為什麼“走俏”受歡迎的原因了!他(她)們可以逗我開心拉昇我的“智商”,釋放自己的“優越感”,多爽啊!

而“古今完人”王陽明的心學,最初就是教人“如何成為聖人”的學問,是與“堯舜之道”、《大學》一脈相承的!相較急功近利的西學,這的確是現在最需要的“聖學”,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卻沒有幾個受眾,不能延伸紮根。它本來就是種士大夫治國理政的學問,與俗人凡人關係不大。

2.在教科書上,王陽明心學是被定性為“主觀唯心主義”者,雖然有學者從道德論、量子論角度為他“平反洗白”辯護,但過去教條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導致的思維“固化”、定勢、板結,即便一時的科學“再啟蒙”也難以挽回。用科學“認識論”詰難心學是有問題的,心學更偏重是“價值論”,以華夏易道文化為根基,這個理不清,心學就沒有土壤、立足之地。

3.這幾代人明顯有個文化“斷檔期”,即便有人不知“王陽明是誰”,也很正常。中華文化千年寒,文脈斷層已百年!王學即便在海外影響很大,國人的接受“前認知”欠缺,是理解不了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的!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可能題主並沒有聽過這句話:“王學遍天下”。

實際上陽明的心學在其本人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收到廣泛關注,待其去世後,陽明的弟子更是散佈各地,廣泛傳播陽明的學問。

在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其理論就受到很多人的信服,因為他的理論既能適應社會主流思想要求的道德修養要求,又能為那些主流思想反對者們所用。另一方面,陽明後來平復了贛南農民叛亂和寧王之亂之後,名聲大噪,各地慕名而來的求學之人絡繹不絕,此時的陽明心學已然成了一番氣候。

等到陽明去世之後,他的弟子們更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傳播陽明之學。其大弟子錢德洪,在野三十年中,幾乎每日講學,另一弟子王畿,在全國各地講學亦有四十餘年。泰州學派開創者的王艮,早在陽明在世的時候,就帶著兩名僕人,乘坐一輛模仿孔子周遊列國時樣子的小車,一路宣講陽明之學,聽眾常常有很多販夫走卒之徒,他一路講學到北京,引起轟動,圍觀聽講之人摩肩接踵。而在陽明去世之後,王艮又周遊四方,到處講學,招收門徒,後來形成了泰州學派,其成員包含傭工、樵夫、陶匠、田夫、商人,三教九流都有。

陽明之學後來因廣泛傳播,形成很多學術團體,按地域分為七大派: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從北到南,王門之學遍及天下。其盛大氣象,可見一斑。

而從時間維度看,陽明之學對後世很多學派和事件亦有深刻影響,明末劉宗周的蕺山學派由王學演變而來,黃宗羲的思想也深受王學影響,近代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也曾用陽明之學維護變法,明末清初,王學傳入日本,形成“陽明學”,對日本明治維新也起到過推動作用。


東方國學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儒家思想的學術流派。講求知行合一,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他沒有被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對統治階級鞏固政權的作用不是很大,再一個就是儒家學術前有孔、孟等聖人被大眾所認可膜拜,到了王陽明這裡自然就不好推祟下去了。還有同時期的程朱禮教正在極力推廣盛行,給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帶來了極大阻力。加上當今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完全掩蓋了王陽明的唯心主義,所以不被廣泛認可也很正常。


楚陽天下1


王陽明不被認可推薦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真正懂得人把他當聖人膜拜可好。


下面我談一下我的認識,真正聽說王陽明是在前兩年,聽一位全真龍門派的一位修行者介紹的。他的《教條示龍場諸生》《龍場悟道》是修行者的推崇的書籍。



節選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同樣,《傳習錄》……對我們大有裨益。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覺得這四個字是王陽明給後人最大的啟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 方才知得真。”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王陽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倍受推崇。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多去讀讀王陽明的書籍,絕對有收穫。


朝花夕拾憶童年


陽明心學最早是在《回明》看到其人,引發好奇,三戒的《一品》對其有所閘述和研究,深以為然。在日本,稻盛和夫用其思想,創造了三家世界500強。他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並發展推衍,追本溯源,而現代科量子理論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對他的闡釋。未來如果沒有外星人進攻地球,地球將屬於王陽明!

知行合一,恰解釋了薛定鄂的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科學發展到最後,也將解決哲學的問題。佛主說,大道三千,殊途而同歸;老子說,萬物同歸而異源;孔子說,吾之道一以貫之。

陽明說,知行合一。


常想一二30069939


王陽明可以尊為聖人,難到還不是認可?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以易道為源,道家法自然,主張無為;法家則主張去私而立公,以耕戰為本而治國;夫子集各家之長,取道曰中庸。法家以秦亡而不存焉,天下歸於一統。

於是,道家與儒家,以天之大者,或取天道自然、人道無為,或取君權神授、受命於天,人分九等各歸其位。

晉失其德,天下大亂,禮樂崩壞方有其實。恰逢釋家芥子須彌天外有天之說,於是東晉、北魏、隋唐,一切眾生皆為有情,仁者藏天地於心,可以直指人心謂之悟,以仁心而別有天地謂之佛。

有宋以來,周敦頤、王陽明集儒釋道之大成,以心即是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開心學之門。宋亡而理學不存,然者儒釋道因心學之盛而合為一體,中華文明三大基石已密不可分。

王船山批判格物致知的唯心主義,實則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直至到達哲學層面。近代以來,湖湘學派人才倍出,開中華近代化、現代化之端。

古之聖人,曰孔子,曰王陽明,再無出其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