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貴州安順的屯堡人有「大明遺風」?

高小叨叨叨


“屯堡人”:一群活在明朝的人

“屯堡人”指的是居住在貴州安順地區仍然採用明朝風俗習慣生活的漢族人。眾所周知,貴州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聚集區。那麼,問題就來了,第一,為什麼會有一群漢族人?第二,歷經數個世紀,為什麼他們還能留存著明朝的風俗習慣?

圖一穿明朝服飾的屯堡人

首先,我們將要解答第一個問題,解開屯堡人的前世今生。屯堡人沿用明朝的風俗習慣,他們肯定形成於明朝。那麼,他們形成於明朝哪個皇帝在位之時呢?學界普遍認為,最早的屯堡人出現在洪武時期。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進軍圍剿元朝雲南守將把匝剌瓦爾密。這一段歷史,《明實錄》有明確的記載:“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大軍由辰、沅趨貴州, 進攻普定,克之。羅鬼、苗蠻、仡佬聞風而降。至普安, 復攻下之。乃留兵戍守,進兵曲靖。”學者吳斌將這條路線概括為從銅仁、鎮遠始,經貴陽、安順、興義到雲南曲靖。這裡的銅仁、鎮遠等城市是新中國採用的城市名稱。洪武十五年,貴州都指揮使司設立。圍剿勝利以後,介於貴州山區地形地勢複雜,有著滋生或藏匿叛亂分子理想地理環境。而且,貴州雲南地區有土有民,成員構成異常複雜,所以,朱元璋下令,除了遣送極少部分傷殘人士回鄉,剩下的將士戍守貴州。根據吳斌的研究,貴州都指揮使司掌管十七個衛所,幾乎全部分佈在貴州進入雲南的通道上。吳斌還提到在十七個衛所之中,普定府(也就是現今的安順)設有三個衛所:普定、安莊、平壩。可見安順地區的重要性。安順成為了戍守將士密集居住的地區,留下來戍守的士兵也成為了最早的“屯堡人”。

圖二屯堡古鎮

“屯堡人”之所以能夠維持住明朝的風俗生活習慣,有著眾多的原因。首先,上文已經談到的多山地貌為封閉的生活提供的地理環境基礎。第二,漢族人居住於眾多少數民族之中,保護漢族文化的種族意識異常強烈。第三,從大的背景來看,明朝實行調北征南等措施使得軍事重鎮普定府比其他地方兵源更為充足。第四,朱元璋設想以軍養軍,不取百姓分毫。所以,明朝將士居住地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屯”即是衛所屯田後的基本單位。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往往能在新的地方紮下根來。這幾點原因,使得屯堡人的移風易俗變得格外的困難。

圖三屯堡面具節宣傳圖

參考文獻:

[1]顧誠.南明史 [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講義[M],中華書局,2009年.

[3]吳斌.試析明代貴州軍屯及屯堡人的形成[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129-132.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章亞軍


季我努學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三十萬大軍進軍西南,掃除了元朝殘餘勢力。之後,又一道詔書把把這些軍隊留在雲貴高否。為解決供給,軍隊實行屯田。軍人的家人隨軍。江蘇安徽一些工匠,商賈也遷徒至屯田地從事生產和商業活動。軍隊駐防地為屯,家屬,移民定居地稱堡。其後裔便是屯堡人。

屯堡人的服飾從明朝至今沒有多大改變。長衣大袖上繡花邊,扎腰帶。腳穿尖頭繡花鞋。屯堡人多愛表演和觀看地戲。地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表演者都戴看極具藝術價值的地戲臉譜。表演內容以戰爭為主,如《三國演義》,《楊家將》等。屯堡村寨過去有很多碉樓,石頭房子。可見其戰爭的遺蹟。我所在的長順縣,在靠近安順的兩個鄉,也有屯堡村寨。比如青山堡,燕旗堡,董家堡,花紅堡,安樂堡等。

《屯堡風雲》:曾經的金戈鐵馬/曾經的刀光劍影/曾經的男耕女織/曾經的歌舞昇平/雖然是飽經滄桑/雖然是代代風雲/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這歷史遺痕/六百年不變地戲/六百年不變碉屯/六百年不變服飾/六百年不變語音/雖然是飽經滄桑/雖然是代代風雲/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這歷史遺痕!




直心1


屯堡人又稱為大腳妹,不裹腳,女的下田幹活,男的在家帶小孩,女的特別能唱山歌。

在傅友德將軍帶領的調北征南大軍中,有一部份是大腳馬皇后的族人,應是皇親國戚吧。入黔之前,他們曾在南京城居住,故其族譜上大都有此記載,祖籍江南應天府(今南京市)石輝巷高坎子。前幾年,曾有大腳妹組團前往南京石輝巷尋親認祖。在安順稱為難聽懂的么鋪話,二鋪話,居然在石輝巷老人一聽就明白。

南京石輝巷的歷史內涵,真有點與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相似。


湘江居士zcI


屯堡人其實就是明朝時期移民貴州的漢族。由於貴州以前交通封閉,他們在貴州生活了六百多年,還保留了很多的明朝時期的文化習俗。尤其是服裝還是六百年前的江浙一帶漢族人的服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