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沸腾

文 |曾于里

《我不是药神》提档一天,今日全国公映。电影依旧保持着点映时的超高口碑,目前豆瓣评分9.0分,这是15年来第一部在豆瓣上评分达到9分的国产电影。

甚至有网友直言:我们终于拍出了韩国、印度才能拍出的电影了,我们终于拍出了属于我们的自己的《辩护人》《摔跤吧!爸爸》了。对这部电影的赞赏可见一斑。

国家电影局近日发布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为320.31亿元,同比增长17.82%;总人次为9.01亿,同比增长15.34%。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虽然我们的电影票房数据屡创新高,但总体而言,国产电影“大而不强”。

《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沸腾

▲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我们可以拍好弘扬国威的超级类型片,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我们的喜剧类型片非常成熟,从冯小刚到开心麻花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也敢于针对历史发言了,比如《芳华》……但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却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稀缺类型和薄弱环节,我们的电影人仿佛失去了反思当下、针对现实发言的能力。

但现实主义的传统在电影史上并不罕见。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创作手法,简单地说,批判现实主义就是观照现实、针砭现实、反思现实。我们的社会存在哪些痼疾?什么是困扰我们的难点和痛点?怎么才能抵达一个更为自由平等的社会?——这些议题始终是批判现实主义所关心的。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批判”心怀偏见,一听到批判就忙不迭为批判者扣上“别有用心”“夸大负面”等帽子。实际上,无论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还是思维方式,批判精神都是必须的。可囿于很多现实因素,许多创作者索性放弃了批判性思维,主动回避许多现实问题,选择走上一条更容易却也更粗浅的路。

《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沸腾

▲电影《我不是药神》截图

《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它直面的是许多中国老百姓心中深深的“怕”——疾病,尤其是疾病来临时,没钱买药、没钱治病的困境。通过徐峥饰演的程勇售卖“假药”面临的情法理冲突,电影抛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在生命权和法律之间,该如何抉择?当个体陷入法律和伦理的困境时,我们的社会和制度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为什么风险降临到个体身上时,我们的保障和救济如此有限?

批判从来就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终点,反思和建设才是。诚如《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推动了印度男女平等的进程,《熔炉》促进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的通过……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本身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也触发了诸多观众对于我国医药审批、药物谈判、仿制药制作、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讨论,这无疑将裨益于问题的进一步改善。

此外,《我不是药神》本身也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它在商业上的完成度并不逊色于韩国、印度同类型的电影,并且做到了商业和艺术有效融合。

比如徐峥饰演的程勇,与故事原型陆勇有很大变化,在故事前半段,程勇是一个自私懦弱的小市民,但故事后半程他开始了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之旅,他成了善良慈悲的“药神”。这种小人物的成长史,是韩国同类型电影的惯用套路,从程勇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宋康昊大叔饰演的许多小人物的影子。

《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沸腾

▲电影《我不是药神》截图

而平凡如你我,谁不是小人物呢?现实并不完美,可如果我们愿意对他人的困境秉持多一些同理、善意和慈悲,那么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一切也有理由越来越好。

《我不是药神》撕开了一道裂缝,从中我们窥见了国产现实主义崛起的锋芒,也希望国内更多的现实主义力作能够散发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