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書法家真的只寫魏碑體,不寫行書和草書嗎?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xx”的問題。

因為連基礎常識都沒有。

首先,說一句順口溜“魏晉南北朝”

因為這個時期的歷史政權交替太過頻繁,所以朝代名字很多。

但是總體來說,魏晉之後才是南北朝。

魏碑魏碑,俗稱“北碑”,以北魏最盛。

北魏是晉後,南北朝第一個朝代。

這個時期出現了楷書,就是“楷祖”鍾繇,魏名臣。

張芝,是最早的“草聖”,化章草為大草的開端,是漢朝人,比鍾繇還要早幾十年。

之後才是王羲之繼承鍾繇張芝改良楷書和行草書,此時是“晉”

王羲之是晉朝人

話題到此結束了。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這裡邊能解決問題的兩個基本知識點。

第一,魏晉南北朝,這個順序,忘記合適會背的了,大概小學之前就會了。

第二,王羲之,書聖,善行草書,是中小學一篇《蘭亭序》的內容。

所以這個問題,實在有點“xx”

南北朝在王羲之之後,怎麼可能只寫魏碑呢?

淳化閣帖魏晉名臣記載了很多當時的行草碑刻,反而是寫魏碑的人很少。

南北朝乃至初唐,是有魏碑但是非常少的時間段,主要是因為地域與政權的關係。

不是哪裡都用魏碑

即使是漢後魏國,在北魏之前,也有章草,大草,楷書,行隸等等字體,怎麼可能只寫魏碑呢?

不過是當時上石刻碑的字體以魏碑為主體罷了。

這個算不得什麼問題,中小學生都應該知道,至於書體演變順序,我記得是高中課本里有。

最後說一句,提問題,得有個求知的底線,不能什麼問題都提。

用中小學常識都能解決的問題,甚至年齡大一些的大齡兒童即使不上學都知道王羲之是書聖,精通楷行草,也能通過常識解決這個問題。


梁宇航


題目中的說法明顯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南北朝時期,魏碑體僅侷限於北方,在南方行草書承續“二王”體勢,大方異彩。


1、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梁武帝書法)


2、魏碑體主要在北方,當時南朝禁碑,而北方仍然沿襲漢魏刻石立碑之風,真書碑刻大量出現,這些字結構活潑,點畫勁健,氣勢開張,被稱為“魏碑”體或“北魏”體。


3、在南朝,由於禁碑,而行草書得到了較大發展,承續了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風。南朝宋齊之間,王獻之的行草書得到極力推崇,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中說:“比世皆尚子敬書”,子敬就是王獻之。

4、南朝的梁武帝本身也是書法大家,行草書成就非常之高,他《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說:“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在蕭衍推崇下南朝梁掀起了學王羲之書法的高潮。


結論:

從整個南北朝來說,魏碑僅僅侷限於北方的碑刻中應用,而在南方的廣闊天地裡,以“二王”為代表行草書得到極力的推崇。因此,題目中的說法明顯是與史實不符的。


(魏碑拓片)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的刻石文字。注意,這是刻石文字。


南北朝,是東晉滅亡以後,南北分裂。北朝,由鮮卑族拓跋硅建立。國號大魏。通常稱為北魏。佔據北方為政。這個北魏與三國時期的曹魏沒有絲毫瓜葛。

南朝,則為宋、齊、梁、陳,分別統治。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一個時期。戰亂頻繁。北方,是遊牧民族控制的政權。南方,則為漢人控制。

魏碑,實際上主要指的是北魏的碑刻。中國書法分為碑版書和翰牘書。碑版書用於碑版銘石,它的應用範圍小。翰牘書,是日常書寫字體,應用範圍廣泛。不要說魏碑,即使是書法史中鼎盛的唐碑,都不是古代人日常的書寫字體。



翰牘書,使用的是筆墨紙硯為工具,好比生活中的家常菜。碑版書的用途,是樹碑立傳,銘石記功。就好比鮑魚龍蝦。南北朝時期的人,他們不寫魏碑。他們寫的字,也是以行書、草書和手寫體的楷書 。


鮑魚龍蝦,吃久了便會生厭。家常小菜,一輩子都吃不厭。


子衿tjk


這個問題要答清楚,裡面涉及到的更多的是歷史知識。先搞清楚南北朝的概念。西晉於公元316年滅亡以後,中原地區的漢族士族地主紛紛逃往江南,建立了東晉,與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劃江而治,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朝經歷了東晉和宋齊梁陳五朝,北方則統稱為五胡十六國。南方社會安寧,經濟發達,文化傳承發展較好。出現了二王張芝等大書法家。北方由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主要少數民族當政,政權更迭較快,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漢族之前創造的輝煌的歷史文化受到空前的摧殘。三國時鐘繇所創立的楷書,在這一時期,在南朝和北朝都有所發展。南朝有二王等楷書,也有張芝王羲之的草書,婉約,雅緻,清麗。北方則以後來出土的張猛龍,張黒女墓誌為代表的楷書,後世人稱之為魏碑體,或魏體。風格粗獷,剛勁有力。但是總體上成就不如南朝書法。至於題主所問,南北朝時人們是不是隻寫魏碑,顯然不是,南朝人則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明顯與北朝不是一個風格。南朝還有以張芝王羲之為代表的草書,也是別開生面。至於北朝當時有沒有行草書,我的判斷是肯定有。因為行草書常用於民間交往,因其快捷方便,在哪個時代都是缺少不了。只是沒有碑刻出土,後來人沒有拿到實證罷了。再就是魏碑的魏,指的是五胡十六國後期的東魏和北魏,與三國時的曹魏不是一回事,必須區分開來。曹魏是東漢末年。北魏則是南北朝時期的末尾,大一統的隋朝馬上就要出現了。時間上大概相隔二三百年。莫將此魏當彼魏。


東望長安1


如果你能天天供給他們宣紙和墨的話,完全可以寫行楷。東漢後期,雖然己經發明瞭紙張,但仍非民間可常用,若非重大事件(比如祭祀節日封典試考),真的只能用石板沙盤泥胎練字,因石不潤墨,字形稜角分明,造成如今看到的魏碑體,真要寫在宣紙或絹帛上,墨潤其中,字形溫潤剔透,就變成行楷草隸了,所以在紙張尚未普及之前,只能寫在石碑木板竹簡上了,當然還有筆墨工具的演化,也是重要因素。用筆和用墨也是字體變化的根本原因。硬筆硬板,硬筆軟板,軟筆硬板,軟筆軟板四種書寫方式,決定了行楷隸篆碑草的不同風格。至於南北朝的書法流傳問題,我不是專家,但物以稀為貴,相信會有一些書家遺作流傳下來,從蘭亭序的水平看,絕非偶然存在,其字體之成熟,結構之完整,筆劃之精道,佈局之合理,豈是一人之天功?實乃群力也。


豐豐224616993


在南北朝有很多書法家,南方以張芝、二王等文人士族,北方以少數民族中善於書寫的人,整體而言北方少數民族善書者的書法理念沒有南朝更具溫雅,而現在俗稱的魏碑字體,很少有墨跡,都是碑刻,趨於野逸。



尚藝海派


翻開書法歷史,草書是從漢初形成起,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由章草發展為今草;行書由楷書快寫演變過來;魏晉南北朝行書盛行,代表人物先有鍾繇,後有“二王”父子;楷書在南北朝時期風格不同,基本上是二王書寫風格的延伸,代表作有真書千字文和瘞鶴銘等。從上不難看出草書行書的斷代比較明析。謝邀答,供參考。


任延梅1


妄斷一下。肯定不是這樣的,應當是隸書、行草書、魏碑並行吧!也許魏碑只是當時官方的一種通用書體,只在重要場合應用的重要書體。實際上,那個時期的行草書已經很發達了,隸書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方面鄙人研習的不多、瞭解的不夠,難免不周,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