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书法家真的只写魏碑体,不写行书和草书吗?

千千千里马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xx”的问题。

因为连基础常识都没有。

首先,说一句顺口溜“魏晋南北朝”

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政权交替太过频繁,所以朝代名字很多。

但是总体来说,魏晋之后才是南北朝。

魏碑魏碑,俗称“北碑”,以北魏最盛。

北魏是晋后,南北朝第一个朝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楷书,就是“楷祖”钟繇,魏名臣。

张芝,是最早的“草圣”,化章草为大草的开端,是汉朝人,比钟繇还要早几十年。

之后才是王羲之继承钟繇张芝改良楷书和行草书,此时是“晋”

王羲之是晋朝人

话题到此结束了。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里边能解决问题的两个基本知识点。

第一,魏晋南北朝,这个顺序,忘记合适会背的了,大概小学之前就会了。

第二,王羲之,书圣,善行草书,是中小学一篇《兰亭序》的内容。

所以这个问题,实在有点“xx”

南北朝在王羲之之后,怎么可能只写魏碑呢?

淳化阁帖魏晋名臣记载了很多当时的行草碑刻,反而是写魏碑的人很少。

南北朝乃至初唐,是有魏碑但是非常少的时间段,主要是因為地域与政權的關係。

不是哪裡都用魏碑

即使是漢后魏国,在北魏之前,也有章草,大草,楷书,行隶等等字体,怎么可能只写魏碑呢?

不过是当时上石刻碑的字体以魏碑为主体罢了。

这个算不得什么问题,中小学生都应该知道,至于书体演变顺序,我记得是高中课本里有。

最后说一句,提问题,得有个求知的底线,不能什么问题都提。

用中小学常识都能解决的问题,甚至年龄大一些的大龄儿童即使不上学都知道王羲之是书圣,精通楷行草,也能通过常识解决这个问题。


梁宇航


题目中的说法明显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南北朝时期,魏碑体仅局限于北方,在南方行草书承续“二王”体势,大方异彩。


1、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梁武帝书法)


2、魏碑体主要在北方,当时南朝禁碑,而北方仍然沿袭汉魏刻石立碑之风,真书碑刻大量出现,这些字结构活泼,点画劲健,气势开张,被称为“魏碑”体或“北魏”体。


3、在南朝,由于禁碑,而行草书得到了较大发展,承续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风。南朝宋齐之间,王献之的行草书得到极力推崇,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子敬就是王献之。

4、南朝的梁武帝本身也是书法大家,行草书成就非常之高,他《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在萧衍推崇下南朝梁掀起了学王羲之书法的高潮。


结论:

从整个南北朝来说,魏碑仅仅局限于北方的碑刻中应用,而在南方的广阔天地里,以“二王”为代表行草书得到极力的推崇。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明显是与史实不符的。


(魏碑拓片)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的刻石文字。注意,这是刻石文字。


南北朝,是东晋灭亡以后,南北分裂。北朝,由鲜卑族拓跋硅建立。国号大魏。通常称为北魏。占据北方为政。这个北魏与三国时期的曹魏没有丝毫瓜葛。

南朝,则为宋、齐、梁、陈,分别统治。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时期。战乱频繁。北方,是游牧民族控制的政权。南方,则为汉人控制。

魏碑,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北魏的碑刻。中国书法分为碑版书和翰牍书。碑版书用于碑版铭石,它的应用范围小。翰牍书,是日常书写字体,应用范围广泛。不要说魏碑,即使是书法史中鼎盛的唐碑,都不是古代人日常的书写字体。



翰牍书,使用的是笔墨纸砚为工具,好比生活中的家常菜。碑版书的用途,是树碑立传,铭石记功。就好比鲍鱼龙虾。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们不写魏碑。他们写的字,也是以行书、草书和手写体的楷书 。


鲍鱼龙虾,吃久了便会生厌。家常小菜,一辈子都吃不厌。


子衿tjk


这个问题要答清楚,里面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历史知识。先搞清楚南北朝的概念。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士族地主纷纷逃往江南,建立了东晋,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划江而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则统称为五胡十六国。南方社会安宁,经济发达,文化传承发展较好。出现了二王张芝等大书法家。北方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当政,政权更迭较快,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汉族之前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文化受到空前的摧残。三国时钟繇所创立的楷书,在这一时期,在南朝和北朝都有所发展。南朝有二王等楷书,也有张芝王羲之的草书,婉约,雅致,清丽。北方则以后来出土的张猛龙,张黒女墓志为代表的楷书,后世人称之为魏碑体,或魏体。风格粗犷,刚劲有力。但是总体上成就不如南朝书法。至于题主所问,南北朝时人们是不是只写魏碑,显然不是,南朝人则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明显与北朝不是一个风格。南朝还有以张芝王羲之为代表的草书,也是别开生面。至于北朝当时有没有行草书,我的判断是肯定有。因为行草书常用于民间交往,因其快捷方便,在哪个时代都是缺少不了。只是没有碑刻出土,后来人没有拿到实证罢了。再就是魏碑的魏,指的是五胡十六国后期的东魏和北魏,与三国时的曹魏不是一回事,必须区分开来。曹魏是东汉末年。北魏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末尾,大一统的隋朝马上就要出现了。时间上大概相隔二三百年。莫将此魏当彼魏。


东望长安1


如果你能天天供给他们宣纸和墨的话,完全可以写行楷。东汉后期,虽然己经发明了纸张,但仍非民间可常用,若非重大事件(比如祭祀节日封典试考),真的只能用石板沙盘泥胎练字,因石不润墨,字形棱角分明,造成如今看到的魏碑体,真要写在宣纸或绢帛上,墨润其中,字形温润剔透,就变成行楷草隶了,所以在纸张尚未普及之前,只能写在石碑木板竹简上了,当然还有笔墨工具的演化,也是重要因素。用笔和用墨也是字体变化的根本原因。硬笔硬板,硬笔软板,软笔硬板,软笔软板四种书写方式,决定了行楷隶篆碑草的不同风格。至于南北朝的书法流传问题,我不是专家,但物以稀为贵,相信会有一些书家遗作流传下来,从兰亭序的水平看,绝非偶然存在,其字体之成熟,结构之完整,笔划之精道,布局之合理,岂是一人之天功?实乃群力也。


丰丰224616993


在南北朝有很多书法家,南方以张芝、二王等文人士族,北方以少数民族中善于书写的人,整体而言北方少数民族善书者的书法理念没有南朝更具温雅,而现在俗称的魏碑字体,很少有墨迹,都是碑刻,趋于野逸。



尚艺海派


翻开书法历史,草书是从汉初形成起,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由章草发展为今草;行书由楷书快写演变过来;魏晋南北朝行书盛行,代表人物先有钟繇,后有“二王”父子;楷书在南北朝时期风格不同,基本上是二王书写风格的延伸,代表作有真书千字文和瘗鹤铭等。从上不难看出草书行书的断代比较明析。谢邀答,供参考。


任延梅1


妄断一下。肯定不是这样的,应当是隶书、行草书、魏碑并行吧!也许魏碑只是当时官方的一种通用书体,只在重要场合应用的重要书体。实际上,那个时期的行草书已经很发达了,隶书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方面鄙人研习的不多、了解的不够,难免不周,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