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風的「韻」與隋唐書風的「骨」誰更正宗?有何依據?

書法影響力


晉人書法尚“韻”一直為後世所追摹,更以得晉“韻”判定水平是否登堂入室,同朝同名的兩個人,水平不分伯仲,大概就是需要比對誰的書法韻味更勝一籌了。

至於到了唐朝的時候,筆法空前嚴謹,各類書體的個人特色也逐漸濃厚了起來,因用筆技法更進一步,所以“筋骨秀俊”等外在形式比較突出。

如非要論晉韻和隋唐筋骨誰更正宗,不如問“有內涵或長得好看,哪個更重要?”

我相信稍微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給自己挖個坑讓自己跳進去,稍微明智點的人,都不會跳進別人挖的坑,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不會去挖這樣一個招人罵的坑。

隋唐以後,書風的外在表現能力增強,比如魏碑之雄強,歐之險,顏之筋,柳之骨,趙之秀媚,雖然都是各得晉人精髓一部分,但是更為突出的表現了出來,所以更加奪目。魏晉書風是一種“中和”之美,各種特點都有,但是都不突出,後世取其一二,便可名世。

這也就如同人世百態,長得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好看固然能給人眼前一亮,但是受不受人尊重,拼的是美醜嗎?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都是在線的。

只有追求內涵,素養,才是決勝之處。

書法中的內涵,素養是什麼?就是魏晉書風,有中和之氣,古雅之氣,讓人望而生敬。

矮大緊長相故不佳,但是談吐風趣,粉絲也沒比小鮮肉少多少。

“鹿某”粉絲固然多,不過好像沒什麼像樣的作品。

所謂相形見絀,這個時代的多樣化,多元化,給足了人們自己的空間,只要你喜歡,可以隨意選擇。

你真的要相信這是一個好時代。

唐朝書法,為後世個人書風外部表現形式的一個重要根基,高矮胖瘦的字,唐朝都有,為後世個人特色的書風奠定了基礎。

唐朝書法決定了“形”“法”

比如楷書大多都是唐楷入手,以其法度完備,無論是筆法還是字法,都是最嚴謹的,就如同規矩,只有精通之後,才有空子可鑽。

形到了一種極致,人們自然不滿足現狀,就要追求更高一層的表現能力,就是以“形態”表現“內涵”

從“外在美”追求“內在美”。

昨天我發了謝無量的字,意料之中的是評論區很多人都在罵謝無量,這是沒辦法去解釋的。

一個只會看臉的人,你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去看“內涵”呢?不可能的。

謝無量晚年字是“醜”了一些,中年時學二王,幾乎是全國頂尖的,那時候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是比較突出的。

至於晚年不注重形態,那是走了下坡路了嗎?

在不會看書法內在美的人眼裡,大概應該是走了下坡路,所謂“越學越差”

書法貴的無法之法,法度完備了,自然就追求“無”。

古人說“有生於無”,證明“有”,也就是外在形態,是比“無”低一級的。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部分,所謂無招勝有招,就是在“有”之上才能做到“無”。

這是傳統的辯證法

如果弄不通這一點,大概詩文書畫,都不會有什麼獨到見解的評論。

連文化之根都不懂,還談什麼欣賞文化演變的藝術?或者說受文化薰陶的藝術?

傳統文人畫,最受人歡迎的題材都是在“幽”“靜”“隱”一類圖,因為表的文化內涵符合文人的追求。

書法亦然,最大的變化就是感覺沒有變化,拋去了外部表現形式,追求精神層面的變化,但是外部表現又是通往其必經之路。

故而古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雖然有生於無,如果“有”不表現到一種境界,那又怎麼能上溯到“無”呢?


扯得有點遠,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韻是內在表達,以魏晉為高。

法是外部表達,以唐最高,表現形式多樣,肥瘦俊秀皆成法度。

誰更正宗?

好像在問:爹媽生娃,誰更重要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