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體內溼氣重?如何去除溼氣?

Aa娜娜


中醫有六邪“風、寒、暑、溼、燥、火”,其中溼邪又稱“萬惡之邪”。溼氣遇風為風溼,遇寒為溼寒,遇暑為溼熱。所以中醫最怕溼邪。溼氣與飲食氣候有關,也與人們的日常習慣有關。



飲食方面

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們的飲食風格較以前有很大不同。以往以五穀雜糧為食,蛋肉等脂肪蛋白質的攝入為輔。但如今“無肉不歡、無辣不歡、酒水暢飲”儼然成了一種社交和常規的飲食習慣。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不乾淨,運動量少等都會導致人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內鬱。長期這樣傷害脾胃。脾運化水溼,脾受到傷害,水溼就不能完全運化,在身體內堆積,形成溼氣。

不良的生活習慣

居住環境不通風:如果環境長期不透風,期間的空氣就不會得到置換,人待在裡面就會加重體內的溼氣。特別是如果遇到雨水季節或雨水天氣,空氣本來就潮溼,溼氣就會更加嚴重。

大量喝酒:中醫講溼助溼邪。酒是讓溼毒加重的關鍵因素,所以,酒要少碰。

吃東西口味重:胃腸功能的好壞關係著營養和水分的代謝。太油膩、過鹹、過甜等肥甘厚味的食物都不易消化。甜食油炸品更也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睡眠時間不足:中醫講睡眠不夠會脾虛,脾虛則易產生溼邪。為了健康,建議能夠在晚上11點左右就睡覺。

衣服穿的過少:夏天穿著短褲短裙、喝冷飲吃冰激凌,是寒溼潛藏在體內。若冬天衣服穿的過少,很容易讓溼邪進入身體。需要注意的是隨時都要注意保暖,夏天不要一味貪涼冷飲不要吃得過多,洗澡水不要太冷,洗頭要及時吹乾等等

兩方面除溼氣

飲食上:除溼氣的神器“薏米”。《本草綱目》謂薏米“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薏米作為除溼的食療首選,其做法現在也有很多種,例如紅豆薏米粥等等。另外還有冬瓜、山藥、扁豆、紅棗等,注意飲食也要適量清淡。

生活上:避免上述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少飲酒、飲食適宜、環境注意通風、身體注意保暖等;另外,應加強運動。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並且出汗,可以很好地緩解壓力、活絡脛骨,並且加速體內溼氣的排出。除了跑步,也還可以試試健走、游泳、太極、瑜伽等等,促進循環代謝。也可以嘗試夏天偶爾不要開空調、風扇,排除身體裡面的汗。

防止溼氣的產生,從身邊小習慣做起。

請點個贊轉發一下,謝謝哦。也可以關注一下,後續為您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識哦。


公衛張老師


溼氣,在南方來說較為普遍,因為氣候的整體環境導致。

那麼稍微不注意就會導致溼氣入體。溼也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的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氣候潮溼和居住潮溼等外界因素所導致的

反觀內溼,則是飲食方面造成的比如寒涼啊,或者是生冷啊,這些都會導致體內溼氣。

在這裡,最好的解決溼氣的辦法就是通過艾灸,下面,我簡單的為大家推薦幾個艾灸的穴位讓大家學習。

第一個:關元穴

建議用艾灸盒灸十分鐘到十五分鐘的樣子,或者而是用艾條灸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樣子,這樣能夠得到緩解

第二個穴位:中脘穴,這裡呢,和上面的有點反過來,用艾灸灸10分鐘到十五分鐘的樣子,或者是艾灸盒用二十到三十分鐘,

第三個穴位:足三里穴

這兒的穴位是祛溼的比較好的穴位,同理用艾灸盒灸10到15分鐘,或者艾條二十到三十分鐘,如圖

總結:通過簡單的介紹,詳細那大家對溼氣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瞭解了吧?如果沒有溼氣的人要好好注意休息,有溼氣的人其實不必過於擔心,愛就真的是非常好的辦法


承啟中醫文化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5687980778428336033,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49050480559b08f59ee4\

範範範小軒


溼氣是中醫的概念,分熱溼、寒溼

體外表徵不一樣。偏胖的人熱溼為主,背皮膚偏白有潤色,刮痧、拔罐為暗紅色,宜真空吸罐。原因可能與脾肝陽亢,毛血管受阻不暢,間質津液充盈,腎洩不及。寒溼,肌膚灰黑或黃蠟之人,刮痧、抜罐留印為紫暗紅色,宜用火罐。脾胃陰虛,肝陰邪重,會造成毛血管運行不繼,間質津液細流。

調理:二種情形分治,不能一湯兼用。

曾有重大疾病的人,用多過激素,或者服過長年中藥調理浮腫之人,施為時慎察慎行。


周百通保健館


“溼氣”是中醫形象化的概念,也是最能誤導人的偽概念。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所謂的“溼氣”是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一系列症狀:便溏、慢性腹瀉、腹脹……

通過平衡膳食結構,適當活動,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可以逐漸減輕甚至短期消除所謂的“溼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