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爲何都盯上它?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2018年,全球在線音樂平臺可能將迎來一波上市潮。

打響第一炮的是Spotify,你可能並不熟悉它,不過它是全球最大音樂流媒體服務供應商。2月28日,Spotify向美國提交了上市文件,股票代號為“SPOT”,計劃籌資10億美元,預計Spotify將於4月第一個星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據路透社計算,基於私人交易,其價值約在190億美元。

緊接著則是擁有QQ音樂、酷狗、酷我、全民K歌等眾多明星產品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encent Music Entertainment,簡稱TME)。彭博社早前報道稱,騰訊音樂是2018年最受期待IPO之一,預計融資至少10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100億美元。而公司目前最新估值達到123億美元。

蘋果公司旗下的Apple Music價值約為100億美元,預計2017年的營收約為20億美元,同比增長91%。

全球在線音樂主要競爭者

眼下,蘋果、亞馬遜、Youtube、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都在發力在線音樂流媒體。就目前的體量來看,Spotify、騰訊音樂TME、Apple Music明顯位於第一梯隊,超過其他競爭對手。

然而Spotify的招股書已經顯示,想要在這一新興市場賺錢並不簡單。那麼,為什麼這些巨頭們都爭先恐後地進入在線音樂行業呢?又為何這些在線音樂公司估值那麼高呢?他們究竟如何賺錢呢?

在線音樂行業普遍未突破盈利平衡點

Spotify一直是全球音樂流媒體服務的榜樣。其數據之華麗讓人頂禮膜拜:為61個國家及地區提供服務、1.59億月活躍用戶、7100萬付費用戶、超過3500萬音樂內容、用戶播放音樂總時長403億小時、近70%的全球音樂版權……

而Spotify申請上市後,這家公司的招股書自然成為窺探在線音樂流媒體行業最好的一份文件。

翻看文件發現,Spotify目前仍未突破盈利平衡點,還處於“賺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境地。2017年,公司收入約50億美元,但虧損達約15億美元。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Spotify公司財務數據。

流媒體行業是規模經濟特別明顯的行業,前期靠成本端的巨大投入吸引付費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突破盈虧平衡點之後,用戶增長將帶動利潤的強勁增長。

Spotify是免費增值商業模式的標準範例。免費用戶可以在Spotify隨機播放,但有廣告,不能切歌、不能下載、僅能播放普通音質音樂。付費用戶則相對應能享受上述權益。目前付費用戶會員收入佔了公司總收入的90%。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Spotify付費用戶規模。

幾十年間,音樂媒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變的是控制音樂版權的唱片公司。佔比八成的鉅額版權成本,以及此前一筆可轉債投資融資成本是主要開銷。

不過Spotify的毛利潤的增長比較健康。2015年至2017年,毛利率由12%上升至21%,以版權費用為主的內容成本在營收的佔比逐漸降低。

巨頭們為何依然愛聽在線音樂?

在打音樂流媒體播放興起前,蘋果的iPod+iTunes模式在數字音樂市場處於主宰的地位。蘋果2015年推出的Apple Music訂閱服務,更多是為了完善自身生態。

2018年2月,據CNBC報道,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該公司並未想要通過音樂業務賺錢,其對HomePod智能音箱以及Apple Music服務進行的投資旨在“做正確的事”。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Spotify是Apple Music的最大競爭對手。

用戶只有購買才能開始收聽或下載Apple Music,而蘋果用戶普遍具備一定消費能力,因此蘋果進入流媒體音樂市場有著別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亞馬遜的Amazon Prime Music則是軟性捆綁付費模式。十年以來,亞馬遜已經從一個以免費物流為賣點的購物網站,變成一個功能全面的會員制產品,這其中還新增了視頻流媒體——其中包含許多獨家內容、電子書、無限制的照片存儲、音樂等功能。

亞馬遜利用音樂和其他Prime功能,來鼓勵消費者留存更長的時間並支付更多費用。還有不同的是,Amazon Prime Music可以反哺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比如當用戶跑步的時候,就可以呼喚Alexa讓它放首歡快的歌;而當用戶開車的時候,又可以讓Alexa放一首輕鬆的歌。

需要指出的是,消費者使用智能音箱的時候,首要的需求就是聽音樂。NPR和Edison最近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用戶使用智能音箱的場景中,聽音樂的比重高達68%。

Facebook也有意進軍音樂業務,儘管目前尚未提供音樂流媒體服務,但據報道它將推出一個智能播放器,並與唱片公司達成了交易。具有社交基因的Facebook進軍音樂領域很好理解,國內社交與音樂的重合領域目前都發展不錯。

如此看來,各家巨頭進軍在線音樂都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盤。

誰撐起了高估值?先例:騰訊音樂已盈利

在騰訊音樂高估值背後,主要因為投資人看中了它的盈利能力。

騰訊音樂每月有7億活躍用戶,其中累計1.2億付費用戶購買或支付過流媒體音樂。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報告,騰訊目前佔了中國音樂流媒體流量的70%以上,位居國內首位,而Apple Music在中國的用戶數量僅有350萬。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Spotify和騰訊音樂月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數的對比。

儘管在在版權方面投入巨大成本,但騰訊音樂已經開始盈利。報道稱,騰訊音樂2016年實現50億元收入,淨利潤6億元;2017年預計營收達到90億元,淨利潤16億元。由於騰訊音樂尚未上市,未披露具體財務細節,這部分數據無法證實。

目前騰訊擁有的版權數量乃國內在線音樂平臺中最多,版權合作方包括環球、華納、索尼、YG、福茂、英皇、華誼等海內外唱片公司200多家。此外,騰訊還將數百萬美元投入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以保護這些版權資產。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蘇打綠與騰訊合作在線演唱會

騰訊音樂的商業模式更加多元化。除了提供付費會員服務外,還探索出了數字專輯銷售、O2O演出直播等“造血”能力——打通版權、產品、互動、內容、商業等全景生態和騰訊社交產品鏈的資源支持,開展音樂電商、音樂社交、粉絲經濟、數字發行等延展業務,發掘明星的IP價值和內容的版權價值,使產業鏈每一環節實現盈利最大化。

譬如,騰訊音樂於2014年底首創的數字專輯,目前已成為唱片公司、歌手、獨立音樂人等推出專輯的首要渠道。周杰倫、李宇春、BIGBANG的數字專輯銷售額都破千萬元。

再如演唱會直播,通過廣告贊助、票務銷售、單次內容付費、虛擬禮物和打賞形式等多種形式變現。2016年11月到12月,從不接受任何演出直播的蘇打綠,首次通過實現全部場次的同步直播。整個過程騰訊音樂一手包辦票務、現場演出、線上直播等所有環節,五城九場,線上累計觀看人數3000多萬人。

在線K歌板塊的吸金能力也不容小覷。全民K歌的月活躍用戶量已經達到5000萬。不同於直播平臺與主播進行打賞分成(優質的主播要拿到60-70%的分成),因其熟人音樂社交模式,平臺無需向K歌者分成,盈利能力預計明顯高於直播平臺。

彭博評價稱,騰訊擁有“章魚式”的商業延展模式,使得騰訊音樂能夠藉助騰訊系資源。

未來在線音樂戰場:中國參與國際競爭

在站穩國內音樂市場腳跟後,騰訊音樂也開始國際化擴張,與Apple Music、Amazon Music等展開正面競爭。

騰訊與Spotify交叉持股,Spotify持有9%的騰訊音樂股份,騰訊和騰訊音樂持有7.5%的Spotify股份,是Spotify第三大股東,僅次於兩位創始人之後。在達成合作協議後,預計雙方會交叉進入對方市場。騰訊音樂能幫助Spotify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而Spotify則能幫忙騰訊音樂進入美國市場。

在線音樂上市潮:從Spotify到騰訊、蘋果,巨頭們為何都盯上它?

騰訊辦公室。

實際上,美國流媒體音樂市場競爭激烈,Spotify面臨的壓力不小。在美國,蘋果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 Music訂閱用戶每月以大約5%的速度增長,而相比之下,Spotify的月用戶增速只有2%。此外,蘋果,亞馬遜和谷歌都在開發或正在預裝自己音樂流媒體的設備,而Spotify目前沒有推出自己的手機或智能音響設備,如果與騰訊合作順利,未來也有望於騰訊共同推出自己的硬件產品。

騰訊音樂國際化步伐不止如此。1月份,騰訊音樂與索尼音樂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係,推出其首個原創唱片公司Liquid State,專注於在亞洲推廣電子音樂。一方面國際化,一方面還顯示出騰訊音樂也在拓展行業上下游,未來有望在音樂人經紀、獨立音樂、音樂製作、音樂宣發等層面尋找增量。

最近,騰訊還斥資1.15億美元投資了印度音樂流媒體服務Gaana。此外騰訊還在東南亞地區推出了Joox,在美國投資了卡拉OK應用Smule。通過這些廣泛的佈局,騰訊音樂有望在海外複製國內的成功。

儘管目前中國音樂市場規模不及美國,但國際唱片業聯合會(IFPI)仍未,技術將賦予中國音樂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望成為未來全球市場主要參與者。數據顯示,中國在數字下載和數字音樂創收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95%的收入來自數字銷售,流媒體佔75%,而美國數字銷售額為75%。

信達證券認為,目前中國網絡音樂市場進入一個重構期,行業競爭也將全面走向精細化。資本層面的版權購買比拼失效,產品和服務的比拼將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在不能依賴內容付費實現營收增長的情況下,網絡音樂商業模式以及業務重點將回歸流量廣告變現、高音質付費、線上音樂線下實景演出等領域。

關於我們

誰是獨角獸(微信號:CLUBillion),關注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中國公司,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