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讀完書後有自己的觀點並寫出深刻的書評?

追風箏的小王子01


近幾年粗略算起來,我大概寫了上百篇書評。個人感覺寫書評是個技術活,尤其是想寫出觀點深刻的書評。不過好在書評是有“規範格式”的,就跟八股文的套路一樣。

基本可以包括“引言-介紹作者-正文評述-亮點闡述-總結昇華”五個方面。所以,如果想把書評寫的深刻,重點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引言要能勾起人的閱讀慾望

只要是寫文章,不管是書評還是其他文稿,引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讀者打開文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最開始的那一段,它的好壞、是否有趣直接決定了讀者是否願意讀完整篇文章。

要知道,現在人們看一篇文章的時間一般在3-4秒,長一些的文章可能在9-11秒。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當然要把引言寫的有趣、有料,關鍵詞要突出,這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勾起繼續閱讀的慾望。

第二,正文評述要學會的三個法寶

既然是書評,自然就要評述。正文部分在一篇書評裡佔比在60%以上的篇幅,也是最能體現觀點深刻的地方。建議掌握這三個法寶:
  • 不要求全,而要求精。一本書動輒10萬字以上,最多達到上百萬字。在引言和作者介紹兩塊簡單評一下整本書,但在正文部分最好按照3-5個點來評述細節部分,比如XX章XX節(最好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
  • 不要照抄,而要原創。有些作者文筆很好,寫的書也辭藻華麗。但我們寫的是書評,而不是讀書筆記。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即使是對同一個情節,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並和原作者寫的內容進行比較和評論。
  • 不要瞎寫,而要求深。“深度”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我用下象棋做比較,別人能多看一步棋,你能多看兩步棋,你就是有深度的。所以,寫完一段書評以後,你再對你的書評進行“再一次的書評”,你的“深度”就體現出來了。

第三,總結昇華的萬能老虎油

虎頭蛇尾是說剛開始做的很好,但後來就馬馬虎虎了。寫書評也是杜絕虎頭蛇尾,不僅要引言寫的好,在總結部分也要提煉出高度。就類似演講比賽最後總是要把音量提上去,喊幾句響亮的口號一樣。

所以,在書評最後的總結部分,不僅要歸納出精髓,還要有幾句高出原書水平的金句。比如,一本書寫的是生活、工作、學習等等,你可以引用這方面大師的經典語錄來進行昇華。或者用昇華的萬能老虎油“哲學語錄”,寫上兩句哲學金句,書評的深度也就體現出來了。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都說懷才就像懷孕,久了總會被人發現。

其實,寫作更像懷孕。

沒寫出來,“文章”在作者的心裡幾經醞釀,幾番變化;一旦寫出來,就像嬰兒呱呱墜地,作者也就渾身輕鬆。

看的人,覺得好就會拍手稱快。

上一篇文章《一篇高顏值書評長什麼模樣?》,和大家聊了聊好書評的樣子。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書評是怎麼寫出來的。從選書到發佈,我覺得這過程更多的是作者一個人默默承受,孤獨面對。

不妨說它是羞答答的吧。

0 1

選好書

細心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一篇好書評是基於一本好書,對吧?

所以,我們在寫書評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選好一本書。

所謂選好一本書,事實上包括兩點。

第一,我們要知道在哪裡選書;第二,以什麼標準選書。

在哪選書呢?

可以在那些有評分的購書網站和閱讀平臺上選,比如說噹噹網和豆瓣。

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是8.4分,《刻意練習》是8.0分。

根據評分,我們就可以基本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一本好書。

除了要知道在哪兒選書,我們還要知道以什麼標準選。這裡實際可以根據兩條。

首先要自己喜歡。什麼意思?選書跟選愛人一樣,如果自己都不喜歡,很難說去深入瞭解和研究了。

你一看到這本書就很有感覺,這是好現象。我當初看到《故事思維》這本書,就非常喜歡。因為它跟思維掛鉤,又與故事有關,我就特別喜歡。

選書標準的第二條,是要擅長。

就是這本書的知識內容跟你熟悉的領域或者專業,吻合度比較高。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學心理學的,類似《性格色彩心理學》或者《愛的藝術》這樣的書,不但你讀起來會更加輕鬆,而且你寫書評也更加得心應手。

相反,如果你選了一本跟你的專業相距甚遠的書,很可能你對這本書的理解本身就很困難,要寫出好書評難度就比較大。

0 2

會閱讀

選好書,接下來要幹什麼?

當然要閱讀。

一篇好書評,要展示書的亮點和價值,對吧?

價值和亮點從哪裡來?

就是在閱讀中發現和找到。

所以要學會做筆記,找亮點。

做筆記有方法。我在讀書兵團都已經做過詳細介紹,這裡簡單談一談。

首先,要學會做常規的筆記,常規筆記就是你在書本上面隨時記下你的閱讀感受。

這個非常重要。

為什麼?你的感受意味著你在跟這本書做思想碰撞時,產生最深刻的體會、最新鮮的感覺,這很可能就是這本書的亮點。

其次,三分筆記是分成三欄的。運用到寫書評的時,第三欄就可以改成亮點。

第一欄是你所看的內容,第二欄是初步感受,例如“哇太精彩了”,或者“嗯不錯,很有說服力”等等。

第三欄就是你總結的亮點。亮點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發,給我的思想衝擊,給我的心靈打動之處。

0 3

列提綱

第三步該幹什麼?

根據前面兩步列出這篇書評的提綱。提供給大家一個常規思路:破題,引題,作者介紹,亮點主線,總結。

我的《你不抱怨的樣子,比情人還美》就是按照常規思路來寫的。

我們可不可以是有一些變通?

當然可以。

但如果處在在初學階段,按照常規思路寫,會相對比較穩妥。

當你能夠方法用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可以有很多變通。比如我在群裡發的《有趣的人都有故事思維》這篇書評在寫作方面顯得比較靈活。

提醒一下,亮點在書評中必須有。

在你看來,一本書最值得我們讀者去關注的是什麼,最有價值的是什麼,這是書評吸引讀者的最大魅力。

0 4

補案例

做好以上三步,還得補充一些案例,使文章看起來不

僅骨架清晰,脈絡明朗,同時也有著豐滿的血和肉。

豐滿的血和肉哪裡來?

其實就是補充的案例了。

比如《你不抱怨的樣子,比情人還美》,這篇文章我就補充了自己的故事,還有老和尚跟小和尚的故事。

0 5

做銜接

書評草稿寫完之後,可以自己試著讀一讀。發現不通順、不連貫的地方,要及時做好銜接過渡。

因為按照提綱寫下來,只能保證基本思路和邏輯結構是合理、完整的,但是細微之處,是不是流暢、舒服,有沒有別扭和瑕疵,就難說了。

做好銜接,就好比給精美的儀器上好潤滑油,運行起來更加順暢。好文章也應該是行雲流水,讓人如沐春風的。

最後,配上合適的插圖,一篇美噠噠的書評就大功告成,可以發佈了。


餘老詩


很多人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意思就是多花時間思考,可能你早期會行動慢,但進入狀態就很快了。但問題是思考良久也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寫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書評怎麼辦呢?

為什麼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寫出深刻的書評?

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最主要是閱讀效率的問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本來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閱讀的書籍,在書中應該可以找到相關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觀點,證明沒有讀懂這本書,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或者道理,卻沒能靈活運用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卻無法過好這一生的原因。

解決閱讀最根本的問題有以下做法:

  1. 主題閱讀:把閱讀類的書籍都讀一遍,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最起碼能夠概括一下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2. 思維導圖筆記:請不要照抄目錄或者小標題,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一章節的中心內容,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

  3. 書評的要求:要具體瞭解何為書評,寫書評的具體要素。寫不出深刻的書評,多看人家寫的書評,分析人家為什麼寫得好,好在哪裡?

以上是技法,以下是心法

第一招兒:趕緊投胎法。

當你沒思路,那就沒思路,先把“必須寫有深度的書評”這個想法放一邊。先隨便寫起來,比如就其中幾個你覺得值得寫得點,這時候你寫作就會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有新點子。

第二招兒:不忘初心法。

  1. 你寫這個文章是想跟誰對話?

  2. 為了表達什麼?

  3. 他們可能關心什麼?

  4. 我能提供什麼?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你開個頭還不好開嗎?當你看完書之後要寫書評,回顧書裡哪些個地方對你有啟發,你想把它分享給誰?書中有個東西比較有意思,那為什麼有意思?和現實有啥聯繫?學會提問很重要。

第三招兒:偷師學藝法。

我不知道怎麼開頭,但是書我看了,我去群裡和他們聊聊吧。閉門造車是很難有所提高的,我們需要開放的心態,多和別人交流。要不然去豆瓣看看人家看完這本書寫的書評!


總結,不要去想如何寫得有深度,而是想你文章的價值,然後再聯想和尋找相關素材。沒有深度只是第一印象差,沒有好的核心內容那才叫慘。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用心分享乾貨的鏟屎官!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若喜歡,順手點贊,你的肯定是我的動力,讓我信心加倍!——涅槃陟

涅槃陟


先說第一個,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觀點在任何場景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總是人云亦云,跟別人說一樣的話,別人幹嘛還要在你這來耽誤時間呢?要想有自己的觀點,就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另闢新徑換個角度去思考,讓人看出新意來,才會覺得你這篇文章有意思。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呢?有兩本書很好,非常有助於鍛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這本書就告訴你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以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和“批判性思考”為基礎,讓我們知道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如何更有深度地思考,以及思考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從意見的建立,到讓思考更有深度的技巧,再到如何與他人交換意見,如何提問,如何使用一人辯證法等都做了詳細地講解。同時入司的兩個人,慢慢地發展就會大相徑庭,就是因為一個人總是按部就班,沒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就沒有進步;而有的人會獨立思考,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僅能使自己的工作學習有進步,往往還能事半功倍。


還有一本書《如何提問》。這是一本典型的批判性思維的書,通過提問來引導人不斷地思考問題。很多人都承認,提問比回答更能讓人進步。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觀點,覺得別人說的恰恰正是自己要說的,就是因為習慣了聽從別人,而沒有用批判性的思維去分析,愛因斯坦說“如果我必須用一個小時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考慮我是否問對了問題”。可見提問的重要性。我也看到很多書裡都提到通過提問來加強自身的理解,以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提問》這本書更是明確地講解了怎樣提問出好問題,怎樣培養自己提問的好習慣。


另一個要點,是如何寫出深刻的書評。要想寫出好的書評,首先要先讀懂書,書一般會讀兩三遍為好,把能打動自己或者與自己產生共情的地方做上票房,與自己有哪些感悟都寫出來。還要找出書的主線,或者自己的邏輯主線,你的書評必須要邏輯清晰才可能吸引讀者。


通常來說,要讀好一本書,是把書先讀厚再讀薄。那麼一定會有一些內容是需要自己查資料去補充,才能更充分地理解的。而有了書以外的一些東西,可能還會增加一些知識性和趣味性,讓讀者讀得更輕鬆也更有收穫。


寫書評開頭很重要,最好不要寫“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很不錯”,這樣太生硬,不容易吸引讀者。最好能有一些很自然又很引人的科學實驗啊、歷史案例、調查報告之類的小故事,引起讀者的興趣,然後再引出這本書來會更有效果。


另外書評的結構一定要清晰,按照書的主線介紹書的內容,還要把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尤其是共情的部分,最能吸引讀者。


書評之所以成為好書評,是因為它有破題有共情,主線明確而且會有立意昇華。比如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自己從中得到的領悟等,這些都能體現出作者的水平來。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對於實用性的書,往往看一本很難有深刻的認識。如果能多看幾本同類型的書,對這個主題能夠從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寫出來的書評一定會更深刻。


愛看書的軒媽媽


大家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提出說是應該要多思考問題,也有人提出,應該多看書,還有的人也推薦了很多的書單,我在這裡就不對這些內容做重複回答了。

我想說的是,要想寫出不一樣的書評,在看書的時候需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這些問題能夠幫你理清楚寫書評的思路。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對這本書有什麼樣的期待?


一個人想讀一本書,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的,要麼是通過別人的推薦看了,覺得和自己現在所具有的疑問有一定的聯繫,自己想通過這本書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

也可能是,你看到了一個句子寫的特別好,你就想通過這本書,找到作者的其他書來讀,去感受這種文字之美。

還有一種就是你看到一本書的時候,發現這個書的封面,或者是作者介紹,自己比較感興趣。

這些都是你讀這本書之前,自己內心對這本書的期待,如果有了這些期待,我們就要把這種自己內心的期待記錄下來,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發現一本書的動人之處。

其次,在看目錄的時候,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能夠讓自己寫出書評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和有感觸的地方。

所以,在看目錄的時候,要通過目錄,發現自己產生的一些新問題。或者是自己在閱讀目錄的過程中有一些什麼樣的想法,這些都可以把它記下來。

還有就是你在讀目錄的過程中,發現有哪些問題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都是自己需要提醒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努力關注的地方。

第三,看書的時候把自己,有共鳴的地方,或者是有反對意見的地方,以及感動的地方,憤怒的地方,大吃一驚的地方,這些東西都把它記下來,這些東西就可以成為書評當中,主要的內容。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是這個意思。記得筆記多了,對於一部書的理解,也會更加的豐富多彩。

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根據自己的筆記,來確定自己的寫作主線和素材。

你讀完一本書以後,肯定有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那麼你就可以從自己的筆記當中,或者是自己畫了線的內容當中,找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把這個主線確定下來,選擇相關的素材,加入適合的案例,這樣一本書的書評就出來了。

所以,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儘量讓自己多去聯想,多去和自己的思想,生活經歷鏈接起來,就會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看法。這個,才是書評當中,更容易出彩的地方。


愛讀書,愛寫字。2018年,希望鏈接更多有趣的人,遇到更多有意思的事。我是悅思益明,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悅思益明


一本包裝好的書,如何窺見其骨架結構,進而摸清肌理,需要我們鍛造出X光般的雙眼。 而這雙X光般的雙眼如何練就,則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持續不斷的閱讀來積累。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一個人一年囫圇吞棗般地讀上300本書,而另一個,一年最多隻能讀上100本。 雖然後者閱讀數量上遠遠不及前者,但每一本,他都能認認真真地讀上三遍以上,並且遊刃有餘地駕馭書籍。

讀書的目的分為三類:接收信息,獲取知識,純粹消遣。如果是純粹消遣,囫圇吞棗般地閱讀也未嘗不可。

但如果是前兩者,這種方法明顯不適合。

有人會說了,別說100本,就是10本,自己也沒時間讀。

真的沒時間麼?只是沒有掌握方法罷了。

奧野宣之,“筆記本作家”,以對讀書方法的深研而聞名全日本。他所撰寫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正是教我們怎樣利用讀書筆記,拆解書本,將書中的信息、知識等,內化為自己的養分。 而在這本書中,作者無時不刻不在提醒我們:要重視積累。

1.積累改變閱讀方式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交往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章 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中提到,讀書一定要有目的性,這樣才能做到內化書籍內容,進而理解並運用。

怎樣做到有目的地讀書?一定要做筆記。筆記,是作者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貫穿本書的主旨。而做筆記,也是積累有效信息的方法之一。

奧野宣之提到一個與大多數人理念相左的讀書理念:不是為讀書而做筆記,而是為做筆記而讀書。 很多人喜歡同時準備幾個筆記本,用來製作筆記。然而,當需要運用時,往往幾個筆記本都翻遍也未能找到需要的信息。

奧野宣之的觀點恰恰相反,他認為,可以將手邊數本相關書籍的內容,記載入同一本筆記本,方便以後對照。

他將此稱之為“信息一元化”。

他舉了個例子說明一元化的好處:你將不同的卡片和現金存入幾個錢包,需要使用時,往往要翻好幾個錢包。

而若是將所有的卡片和現金放入一個錢包,只需要將所有的東西傾倒出來,就一定能找到你需要的東西。如果找不到,那一定是因為它不在這裡。 這種一元化管理書籍信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冗雜。

而且,奧野宣之還提到,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筆記本收集各種信息,不用事事躬親地書寫,能粘貼的內容可以儘量粘貼。 明白了筆記的作用,那麼就要開始列購書清單了。

2.積累改變購書方式

想要選到心儀的書籍,關鍵要養成帶著目的讀書的意識。 奧野宣之在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第二章 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裡,詳細地講解了他自己的購書方法。

作者認為,列購書清單的選書、購書法是“一份無形的財富”,因為這樣的方法可以培養自己帶著目的閱讀的意識,而且,這樣做可以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而列購書清單,其實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告訴我們,可以利用手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幫助自己選購書籍。 奧野宣之告訴我們,積累圖書信息的方式各種各樣。

我們可以利用報刊雜誌刊載的書評來判斷是否為自己所需。 在實體店裡可以翻閱書籍,直觀感受書籍的魅力。 很多書籍裡的參考文獻和推薦的書,也是獲取圖書信息來源之一。

另外,還有指導閱讀的“樞紐書”,可以在我們無從下手時起到輔助作用。 總之,我們可以利用一切機會,將自己接收圖書信息的“天線”鍛鍊得敏銳,將自己變成一部“被動聲吶”,源源不斷地接收外界的圖書信息,助力自己選購到好書。

3.積累改變筆記方式

過去,我抄筆記,就真的只是抄筆記,然而,過後卻仍舊什麼都記不住。

通過閱讀《第三章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我知道,自己過去的那種筆記是無效的。

奧野宣之在書中援引鹿島茂的話,告訴我們,閱讀時一定要堅持做筆記。 有效閱讀往往應該具有有效的思想輸出,而堅持做筆記,能培養我們篩選內容、提煉摘抄、勤加思考的習慣。

這樣的筆記過程,才能算得上是一種有效的積累過程。而相當一部分人做筆記,只能算機械的摘抄。這種摘抄並沒有一個有效的思想輸出的過程,也就談不上積累。

作者在這一章提出了一種筆記方式: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簡單地說,就是邊摘邊議。

這種筆記方式,可以讓我們對書籍的內容加深理解,而不是僅僅做一臺打字機。

打字機打字是不具備積累過程的,而理解內容,才具有積累的實質。 而這種積累,既可以幫助我們縱向深入書籍內容,又可以幫助我們橫向比較相關聯的書籍的信息,使我們的知識不會固化。

有時,邊摘邊議還能激發我們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 靈感是什麼?實際上,靈感就是一種信息與知識的質變,由量變積累形成的質變。

4.用筆記提高自我

奧野宣之認為,做好筆記,不是為了炫耀你讀了多少本書,留下了多少印記,而是用來提升自我的途徑。 讀書筆記是一種自我昇華的工具,利用好這項工具,可以完成個人從生搬硬套書中的內容,到生髮獨創思維的質的飛躍。

而重讀筆記,迫使我們主動思考,對書中內容做出反應,才能讓我們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讀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創意。而創意的本質就是對各種信息的重新安排。

重讀筆記,是一種有效的積累,可以地激活過去的經歷與讀書的體驗,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最終質變為將來的創意。

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積累各種購書清單、各種筆記,讀書的目的,最終還是通過積累,達到自我昇華的目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奧野宣之的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也是一本橋樑書,是一座從平庸通向不凡的橋樑。 如果你能掌握書中的方法,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積累,最終,你會看到自己的昇華。


就是喬喬雜貨鋪


《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這本書裡針對“沒有想法”這個弊病提出了很多解決辦法。通過5天的密集訓練來系統掌握打造獨特觀點的技巧和方法,學會了這些方法,你的書評,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


這本書的作者叫齋藤孝,在日本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寫過《學會學習》、《深閱讀》等多本暢銷書,他還是東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名教育學者。那麼他的五天集訓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一天:通過寫評論打好地基


寫“評論”,是生成自己獨特觀點的基本功。評論和感想不一樣,比如你吃了一個美味的食物,感想就是“非常美味,身心舒爽”,但是評論在於,你能夠說出哪裡好,食物的材質、色澤的搭配、擺盤的新穎等等,要稍微帶一點專業性。寫評論有三個小技巧:


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市面上的書評、影評、樂評、文案(產品的體驗)、旅行體驗師、酒店試睡員等工作,其實都是把自己對這些事物的看法表達出來。還有人專門寫金庸、寫中國古詩詞、寫明國曆史等,寫評論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最大的好處是,有持續輸出的動力。


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看別人寫的東西,一方面要分析對方的思路,跟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就是從中摘取出真正有用的東西,並儲存起來。李敖先生才高八斗,也是通過不斷地給書籍“五馬分屍”,看到有用的知識,就把書的那一頁裁剪下來,然後分類整理好儲存在素材庫,寫小說的時候打開它,寫一下就好了。


寫的越具體越好。按照作者的話說就是“避免抽象表達”。現在自媒體的文章都十分“白話文”,也就是特別口語化,因為很多文章都要錄音頻。口語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十分淺顯易懂,畢竟社交網絡上文章太多,每個人都在精挑細選,以優化時間分配。用形象思維代替抽象思維,用細節來替代“泛泛之談”,比如朱自清寫的父親的背影,從小處著手,也讓人印象深刻。


第二天:打開“思路”的大門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五個實用的技巧,每一個都可以催生出新的想法。


比較和比喻。比較事物之間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比喻是一種形象化的比較。比如,村上春樹演講時曾說:“在一面高大、堅固的牆和一隻撞向牆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牆和雞蛋分別代表著強者和弱者。“牆”象徵著是一種堅不可摧的體制,將我們團團包圍,像是在保護我們,又像是在禁錮我們,大部分人是雞蛋,雞蛋碰到牆,牆毛髮無損,雞蛋卻粉身碎骨。


辯證法。簡單來講,就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有積極的,悲觀的;贊同的,反對的;喜歡的,討厭的。我們不僅要看到矛盾對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統一的一面。比如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看到了禍與福的辯證關係。


現象學。在現實中,貼標籤是個常有的姿勢,有佛系青年、有剩男剩女、有文藝青年、媽寶男等,標籤的背後是一個大的群體現象。作者提出現象學,其實重在強調“觀察”,很多很火的文章其實都是來自對錶象的深入挖掘。由表及裡之前,先對錶象有個清晰的瞭解。


系統思考。這個思路不難理解,就是要有大局觀,有俯瞰全貌的習慣,有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方式。比如心理學上有一個原生家庭的概念,一個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很多精神疾病,在進行醫治時,不能單獨只瞭解他個人的歷程,還要了解他的整個家庭背景,這就是一種系統思維。


第三天:打造熟練的“遣詞造句”能力


想法是由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語言組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打磨你的詞彙量。我覺得拓展詞彙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優秀的文學作品,當然作者也覺得聽電視、廣播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想要把好的詞彙牢牢地儲存在腦海的“活躍區”,需要的時候就能夠“提取”到,還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好的句子是如何組成的。


轉述。對於經常開會發言,發表演講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轉述、複述的方式來提高對口語的熟練度。我平常會經常看TED視頻,還有造就、一刻等中國的演講平臺,無論對於提高口語水平還是提升認知都大有裨益。


運用“概念”。概念,可以讓思路聚焦,同時也是對一系列事情的總結,比如極簡主義就是一個收納整理方面的概念,涉及到家居設計、家務、生活美學,甚至包括心靈和頭腦的極簡。


第四天:通過主題閱讀深化思考


快閱讀與慢閱讀。閱讀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快速閱讀,目的在於抓取信息;另一種是慢閱讀,要“細嚼慢嚥”,體會其中的意境,培養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思考的“耐力”。


暢銷書和古典書籍。在閱讀的書籍裡,有兩種書特別值得注意,一個是暢銷書,很多暢銷書並不一定是特別有營養的書,但是它能夠“火”自然有它的道理,裡面通常能夠發現一些有重大“受眾”的話題;另一個是古典書籍,我過去一直淹沒在所謂的“暢銷書”或者“成功學”書裡,但後來發現它確實沒有給我很大的養分,如果把浩瀚書海比喻成一棵大樹的話,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讀“樹葉”部分,很少有人會讀“根部”,但那其實是所有知識的源頭。


主題閱讀。把這個領域內的所有優秀作者聚集在一起,像是開個研討大會,相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觀點會發生碰撞,也正是因為這種碰撞,靈感的火花才會產生。


第五天:加速決斷,付諸實踐


整理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還需要整理一下,比如寫一篇文章,寫三個論點就足夠了,不夠精彩的觀點基本上可以“拋棄”。


快思考與慢思考。在做決斷的時候,人通常會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快思考,也就是依靠直覺和經驗,“瞬間”就決定了;另一個是依靠理性和邏輯,慢慢推理,深思熟慮之後下結論。最好的方式是,雙劍合璧,威力才無窮。


做出決定後,自己的想法才算真正“落地。


林書彤


如果讀完這本書還寫不出,一個可能是因為你閱讀書籍輸入不夠,另一個就是自身留心用心的問題了。

我看過這本書,裡面講解的利用筆記方法去讀一本書,作者其實已經給了你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了。

比如裡面寫的用筆記去管理生活,用購書清單來購書,然後輸出筆記,然後重讀筆記提高自我認知,最後作者還給出了19個讀書技巧和寫讀書筆記的26款實用文字工具。

在我看來,作者的這個方法你只要去用心實踐一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的。

如果覺得自己寫不出深刻的書評,那麼我們來用以下方法試試:

第一,增加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面。寫書評一般我們可以從實用非虛構書籍開始,這些書邏輯性強,條理清楚,容易上手。

比如你可以找相同類的5本書做主題閱讀。比如你要寫關於閱讀寫作的,可以推薦你《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完全寫作指南》、《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金字塔原理》、《大師們的寫作課》,這些都是不錯的入門寫作的書籍,看完後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第二:照書中的方法做筆記唄,把自己認為精華的句子劃出,然後寫一句自己的感悟,每劃一句就寫一句感悟,等到這本書讀完了,你發現你其實已經寫了很多的自己的觀點了。那麼我們把這些觀點再從頭到尾串聯起來,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書評了嘛。

最後就是我說的用心了,用心與不用心差別太大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能潛心閱讀,然後用研究的精神好好去寫,相信不久你就會寫出很好的書評的。

當然,一定要堅持住,積累夠了,量變達到質變,就會收穫很好的效果了。

希望我的觀點對你有用!


安苒讀書


讀完書之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但是要寫成深刻的書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這裡要解決兩個問題,1讀完這本書我的觀點是什麼?2我要怎樣才能把自己的觀點轉化成深刻的書評呢?


問題一的很容易得到,讀完書,瞭解文章中心思想,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經歷和過往學習的認知,得出自己的觀點。生活經歷越豐富,過往學習的圍度越深,觀點越新穎,當然這也需要一些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來體現。


問題二就上了一個臺階,不光要有自己的觀點,還要寫成深刻的書評。書評是對一本書的評價,要求對書的內容和作者要了解,對書的架構要能清晰,要突出自己的觀點,拓展延伸。當然要讓書評深刻。

第一要吸引讀者來讀,要用合適的方式破題,比如數據、事例、故事等。

第二要點題,一句話把全書的核心思想點破。

第三就要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啦。

第四就進入正題,開始寫此書的主線,一般有明線和暗線之分,明線易找,暗線要找到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

第五就是按照主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寫這本書的亮點啦,可以把摘抄的筆記穿插到這部分內容,並把自己觀點部分聯繫自己的實際寫出來,引發讀者的興趣。

最後就要重新點題,給這本書一個深華。


一個精彩深刻的書評就這樣出爐咯。


包涵家的書屋


要寫出深刻書評,必須把書籍吃透。這是對閱讀的效率的考驗。還要有好的立意,這是對個人積累的考驗。

下面說說如何提高讀書效率和高質量輸出,簡單說三點。

1.帶著問題閱讀。

閱讀前要先快速掃一遍書籍目錄,前言,結語。此時你會知道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問題。然後結合你自己已有的知識,想幾個你最想從這本書中獲得解答的問題。可以是你已知的,想深化的知識點,也可以是未知的想了解的,或者是對作者觀點有疑惑的地方。

這樣,在閱讀時候,會下意識的自動搜索相關詞語,找到問題點,精讀,記錄。

注意,問題開始可以多提幾個,因為後期寫書評的“亮點解讀”部分,“亮點”的選擇需要有一定邏輯性。如果你開始只提三個問題,只關注三個問題相關部分,最後寫的時候發現毫無邏輯,那還要返工重讀。

此部分可以參考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
2.做實用的筆記

筆記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的,實用為主。

在精讀的時候就要注意做筆記了。原文摘錄,自己的感悟,未解答的疑問,漂亮的語句,與眾不同的觀點,未知領域的新知等等,都可以記錄下來。

這部分可以參考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3.頭腦風暴,充分調動知識儲備

書讀明白了,筆記做了,基本材料就有了,但不能幹乾巴巴的炒菜,調料、配菜都是要有的,否則毫無味道。所以你的廚房裡要常備蔥薑蒜等各種配菜,油鹽醬醋等各種調味品,用的時候隨手拿,而不是火都開了,發現缺這少那,還要出去現買。

啥意義?意思就是“知識儲備”。平時要注意備貨,注意積累。啥種類型的文化產品都看看,雜誌報紙小說漫畫,甚至“知音”都有能點亮你智慧的小火花,什麼新聞八卦奇葩會~韓劇美劇泰國劇,都可以翻一翻,指不定你下篇書評用到哪個點。

當然,經典的好書更要多讀,那些都是真正從根兒上讓你牛掰起來的東西,真正提高素質提高修養的精華。

立意不是一兩天可以提高的。開始儲備不足也可以臨時抱佛腳,需要寫什麼內容,提前網上看看人家寫的,搜一搜相關內容,作者、書籍背景、話題,擴展一下相關領域知識點,一篇文章也就救活了。

寫的時候可以頭腦風暴,比如你寫關於“成功”的書評,你可以發散一下思維,關於成功你能想到什麼詞?最好是實的,別是虛的,比如“熬夜”“起早”“自信”“高自尊”“好工作”“錢”“人脈”“支持系統”“障礙”等等,其實我還想到了類似於“喝酒”這類的詞,甭收著,想出啥寫啥,都會對你後面寫作開闊思路有好處。



但如果你想出來的就是“努力”“奮鬥”這類徐“虛”的詞語,那到寫的時候還是空洞。這樣的話,就拽出一個詞,接著頭腦風暴,慢慢思路就出來了。

可以畫個九宮格,主題詞寫中間,旁邊的格寫聯想詞,簡單實用。電腦做出九宮格,直接打印一沓,看書時候夾幾張進去,靈感來了直接寫。

最重要的還是日常積累,多聽多看,關注一些書評寫的好的作者,和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多寫。十篇下來就不一樣了,二十篇下來又是一個飛躍,五十篇以後就是手到拈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