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想改变就一定可以

互联网上有一篇流传特别广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太现实了》,说的是一位商业银行的HR观察的一群来实习的孩子,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间巨大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寒门再难出贵子,穷人难以摆脱父辈的身份,阶层上升的梦想难以实现。


文章传播广泛,让人纷纷感慨一个人是否成功,更多取决于你是否是个“投胎小能手”。那么我们后天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阶层固化”,是说受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群体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形成了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层固化。所谓的 “拼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都是阶层固化的产物。

那么在这个阶层固化、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时代里,我们是因为父母的基因而贫穷、无法做出更大的成就吗?如果是天生携带的基因,我们永远带着父母打下的烙印,永无翻身之地了吗?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基因的影响非常小,我们的确受父母影响深远,家庭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但不是以生理性的无法改变的模式,而是通过养育方式这种可以改变的形式影响了我们,是的,我们深受家庭影响,但这是可以改变的。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一位英国的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爱的炸弹》《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办公室政治》和《沙发上的不列颠》。《沙发上的不列颠》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此外,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他在这本书中强调“傻瓜,都是环境惹的‘祸’”,驳斥了基于双胞胎实验等为基础的基因论。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前半句“龙生龙、凤生凤”这是没错的,是同一个物种的繁衍,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却不是必然的,如果把刚出生的老鼠单独关进笼子里,它从来没听过、见过打洞,那它可就不一定能掌握“打洞”这项技能了。作为老鼠这个物种是由基因决定的,但老鼠的性格、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

《天生非此》这本书中讲述了家庭通过养育方式来影响个人的性格与智商,并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告诉我们,作为成年人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作为父母如何做才能让我们这个家庭施加给儿女们好的影响。

养育方式决定了一代代人之间的影响,具体通过三种行为方式实现:

言传:父母说的话,尤其是夸赞、批评会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取悦父母的倾向。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总是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做父母期望的事,避免父母失望。就算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却仍不知不觉间走向父母期望的那条路。

身教:通过模仿父母做的事情来受到父母的模仿。最近我总是在家里工作,将电脑放在腿上对着屏幕处理各项事情。于是,我家三岁的宝宝沉迷于模仿这个动作。然而,对于有些事情,言传和身教却会有冲突。我们希望孩子能“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比如我们教育孩子不能撒谎,但我们却因为各种原因制造谎言,于是孩子学到了规则可以被打破。

身份认同: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尤其在我们成为父母后,这种身份认同会更深地影响到我们。我的父母都属于付出型且有原则的父母,他们努力为我们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同时认为不要在不必要的东西上花钱。我非常认同这点,因此,在对待我的孩子时,我尽力维持中等的水平,但在衣服、玩具等用品上很多买名牌和华而不实的东西。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也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感觉。当年我大学毕业后将学校的生活用品寄回家里,包括拖鞋、水杯这些不值钱的东西,而我的父母从外地工作回家也拖着一个超大行李箱,将所有能带的东西通通带了回来。这种行动的一致性是家庭性格在我身上的延续。

既然我们相信父母不是通过基因、而是通过他们的养育方式影响了我们,将他们的性格、处事方法延续下来。了解到这点后,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去影响孩子,让他们成为成功又快乐的人。

奥利弗·詹姆斯在此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为何一些人能完成一万小时的训练,而其他人却无法完成?

对于那些完成一万小时训练的人来说,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最终的成败?

对于那些完成一万小时训练而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什么造成了一些人精神痛苦,而另一些人却精神健康?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首先是认可培养一个成功的人,能力养成是基础。《天生非此》书中说“无一例外,所有天才似乎都是长时间练习的产物,而非生来如此。”当我们知道这一点后,当然希望我们拥有好的养育方式,让孩子完成一万小时的训练掌握一项超越大多数人的能力。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刻意练习,大多数人却无法做到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下面两点。

第一, 是否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要给予充分的爱和包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有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期望,指望孩子为自己实现未尽的梦想,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时用各种方式施加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父母的支持与付出让孩子面对枯燥的训练时选择了坚持。

第二, 是否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年幼的儿童需要享受幻想的游戏,需要给她们留出自我决定和想象力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决定是让他们获得健康精神的最佳方式。在父母的高压下被迫完成一万小时训练的人,如果持续无法喜欢上自己习得的技能,很难收获最终的成功,即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自己却需要面对精神上的痛苦。

因此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法不值得提倡,她用羞辱、具有攻击性的方式对待孩子,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高压方式,在能力养成上的确有用,她的大女儿已被哈佛录取,却会给孩子留下潜在的精神毒药。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相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让人无力的论调,我更认同观点作者“天生非此”的观点。

我相信,每一点改变都会累积起来,也许父辈的拖累让你没有走远,但你多读的那些书多见识到的那些人多懂的那些道理都在你身上,你拥有了比父母更稳定的情绪更平和坚韧的性格更具有包容心,你自己会受益,发生了量变,更会延续到孩子身上,最终发生质变。

《天生非此》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你想改变就一定可以,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书中说“仅仅相信自己的特征并非固定不变,就会让这些特征更加容易被改变”。

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说的是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越,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不如我,是个平庸的人,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是的,留下金钱是一时的,将爱和情绪健康传递下去,将会改变自己、改变孩子、改变一代又一代人。《天生非此》适合所有反思原生家庭、重视家庭教育的人看,让我们从改变自己做起,创建有爱的小家庭,搭建美好大社会。

只要你想改变就一定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