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想改變就一定可以

互聯網上有一篇流傳特別廣的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太現實了》,說的是一位商業銀行的HR觀察的一群來實習的孩子,發現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間巨大的差異,得出了結論寒門再難出貴子,窮人難以擺脫父輩的身份,階層上升的夢想難以實現。


文章傳播廣泛,讓人紛紛感慨一個人是否成功,更多取決於你是否是個“投胎小能手”。那麼我們後天的努力還有意義嗎?

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階層固化”,是說受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社會群體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形成了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層固化。所謂的 “拼爹”、“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

那麼在這個階層固化、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時代裡,我們是因為父母的基因而貧窮、無法做出更大的成就嗎?如果是天生攜帶的基因,我們永遠帶著父母打下的烙印,永無翻身之地了嗎?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這本書中告訴我們,不是這樣,基因的影響非常小,我們的確受父母影響深遠,家庭影響了我們的一生,但不是以生理性的無法改變的模式,而是通過養育方式這種可以改變的形式影響了我們,是的,我們深受家庭影響,但這是可以改變的。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一位英國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愛的炸彈》《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辦公室政治》和《沙發上的不列顛》。《沙發上的不列顛》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此外,他也是英國國立家庭育兒協會和家庭計劃慈善機構的董事。他在這本書中強調“傻瓜,都是環境惹的‘禍’”,駁斥了基於雙胞胎實驗等為基礎的基因論。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前半句“龍生龍、鳳生鳳”這是沒錯的,是同一個物種的繁衍,但“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卻不是必然的,如果把剛出生的老鼠單獨關進籠子裡,它從來沒聽過、見過打洞,那它可就不一定能掌握“打洞”這項技能了。作為老鼠這個物種是由基因決定的,但老鼠的性格、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

《天生非此》這本書中講述了家庭通過養育方式來影響個人的性格與智商,並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告訴我們,作為成年人該如何做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作為父母如何做才能讓我們這個家庭施加給兒女們好的影響。

養育方式決定了一代代人之間的影響,具體通過三種行為方式實現:

言傳:父母說的話,尤其是誇讚、批評會極大影響孩子的行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取悅父母的傾向。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總是渴望得到他們的認可。做父母期望的事,避免父母失望。就算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卻仍不知不覺間走向父母期望的那條路。

身教:通過模仿父母做的事情來受到父母的模仿。最近我總是在家裡工作,將電腦放在腿上對著屏幕處理各項事情。於是,我家三歲的寶寶沉迷於模仿這個動作。然而,對於有些事情,言傳和身教卻會有衝突。我們希望孩子能“照我說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比如我們教育孩子不能撒謊,但我們卻因為各種原因製造謊言,於是孩子學到了規則可以被打破。

身份認同: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尤其在我們成為父母后,這種身份認同會更深地影響到我們。我的父母都屬於付出型且有原則的父母,他們努力為我們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同時認為不要在不必要的東西上花錢。我非常認同這點,因此,在對待我的孩子時,我盡力維持中等的水平,但在衣服、玩具等用品上很多買名牌和華而不實的東西。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也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感覺。當年我大學畢業後將學校的生活用品寄回家裡,包括拖鞋、水杯這些不值錢的東西,而我的父母從外地工作回家也拖著一個超大行李箱,將所有能帶的東西通通帶了回來。這種行動的一致性是家庭性格在我身上的延續。

既然我們相信父母不是通過基因、而是通過他們的養育方式影響了我們,將他們的性格、處事方法延續下來。瞭解到這點後,當我們也為人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去影響孩子,讓他們成為成功又快樂的人。

奧利弗·詹姆斯在此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

為何一些人能完成一萬小時的訓練,而其他人卻無法完成?

對於那些完成一萬小時訓練的人來說,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最終的成敗?

對於那些完成一萬小時訓練而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是什麼造成了一些人精神痛苦,而另一些人卻精神健康?

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首先是認可培養一個成功的人,能力養成是基礎。《天生非此》書中說“無一例外,所有天才似乎都是長時間練習的產物,而非生來如此。”當我們知道這一點後,當然希望我們擁有好的養育方式,讓孩子完成一萬小時的訓練掌握一項超越大多數人的能力。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堅持刻意練習,大多數人卻無法做到呢?這就涉及到我們下面兩點。

第一, 是否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要給予充分的愛和包容,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有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期望,指望孩子為自己實現未盡的夢想,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時用各種方式施加壓力。如果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父母的支持與付出讓孩子面對枯燥的訓練時選擇了堅持。

第二, 是否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年幼的兒童需要享受幻想的遊戲,需要給她們留出自我決定和想象力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決定是讓他們獲得健康精神的最佳方式。在父母的高壓下被迫完成一萬小時訓練的人,如果持續無法喜歡上自己習得的技能,很難收穫最終的成功,即使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自己卻需要面對精神上的痛苦。

因此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法不值得提倡,她用羞辱、具有攻擊性的方式對待孩子,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高壓方式,在能力養成上的確有用,她的大女兒已被哈佛錄取,卻會給孩子留下潛在的精神毒藥。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章,相對於寒門再難出貴子這種讓人無力的論調,我更認同觀點作者“天生非此”的觀點。

我相信,每一點改變都會累積起來,也許父輩的拖累讓你沒有走遠,但你多讀的那些書多見識到的那些人多懂的那些道理都在你身上,你擁有了比父母更穩定的情緒更平和堅韌的性格更具有包容心,你自己會受益,發生了量變,更會延續到孩子身上,最終發生質變。

《天生非此》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你想改變就一定可以,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說“僅僅相信自己的特徵並非固定不變,就會讓這些特徵更加容易被改變”。

林則徐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財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說的是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越,那麼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不如我,是個平庸的人,那麼,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是的,留下金錢是一時的,將愛和情緒健康傳遞下去,將會改變自己、改變孩子、改變一代又一代人。《天生非此》適合所有反思原生家庭、重視家庭教育的人看,讓我們從改變自己做起,創建有愛的小家庭,搭建美好大社會。

只要你想改變就一定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