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我是女人的基本需要-讀《使女的故事》

愛與自我是女人的基本需要-讀《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1985年寫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它的“懸測小說”風格讓人置身在故事的迷霧中,最終由作者一層一層扒開,讓你看到故事的核心,頗有一種闖關的感覺。

在這個虛構的世界裡,一切以《聖經》為準則,每個人根據身份不同按照各自的既定規則行事,表面上看沒有人敢逾越雷池半步,因為被發現的話後果嚴重,輕則受到嚴厲懲罰,被送去幹苦力、接觸有毒物質等慢性折磨,重則失去生命。

女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 FRED)名字的含義是大主教弗雷德家的,而她並不是第一個叫這個名字的人,她是個使女,是個健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被分配到這個家庭負責生育的任務,她被嚴格控制飲食、穿著、行動,她要在排卵期與大主教舉行授精儀式,期待早日懷上孩子,而懷孕的使女是光榮的,她們生下孩子歸主教夫人所有

一切都是荒誕的,每個人都被安排著,按部就班,如同一部部機器,可背地裡暗流湧動,人性中的善與惡並未消失,人在基本物質需求滿足的基礎上渴望精神的滿足

被控制的每個人,他們渴望愛和自我

愛是一個美好的字眼,然而它不被允許

主教與使女間不能產生感情,何況卑鄙的大主教只希望享受到更多的崇拜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並不真正在意使女的命運,在那樣一個男權社會,一個使女的命是沒有價值的,這個使女走了又會有新的來接替

使女與司機糾纏,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趕去幽會,渴望多一絲溫暖,然而現實是遭遇了更大的背叛

愛也是主教夫人渴望擁有的,她是有地位有權力,卻無法左右丈夫的心,她被丈夫評價為“那個女人”,她只能轉而嚴厲監視著使女,不讓他們有越軌機會,在發現主教與使女的姦情後,她逼死了上一任“奧芙費雷德”,愛而不得讓所有女人瘋狂

而自我是什麼,是個體的不一樣,我們在愛中感受自我,愛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獨一無二,然而愛總是虛無縹緲,從古至今,女人對於物品、對於佔有總是有更強烈的慾望,也許這是彰顯自我更表面與直接的方式吧

然後可悲的是使女沒有擁有任何財產的權利,社會變革的第一步是她的銀行卡被凍結、工作被開除,她的賬戶被丈夫接管。自我這件事只有在失去後才能更多地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書中描述了發生這一切變故後,她的丈夫回到家,安慰著她,那個晚上,丈夫仍舊想要做愛,卻讓她產生抗拒,這是失去自我後當下最直接的反應,當身份變成了丈夫的附屬,一切的行為動機都變了味兒。

而作為使女,她不是一個女人,她在事實上被作為“行動的子宮”對待,物質上的剝奪感讓她的內心更加渴望擁有,不管是一塊墊子、一根香菸、一根火柴或任何小玩意兒,她都強烈渴望著

就算作為高層的主教夫人,也不可免俗地佔有更多的物品,那些隱藏著的首飾、衣服、化妝品通通展示著人性的貪婪與空虛

愛與自我是女人的基本需要-讀《使女的故事》

在這個虛構社會中,愛與自我被埋藏,卻又在每時每刻呼之欲出,它可以在一時之間被扼制,卻如泥土下的種子,遇到一點點光就會破土而出,它是所有女性的基本需求,重要程度堪比空氣

就算在現在這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卻仍有很多缺愛的女人,為了獲取那一丁點愛甘願成為生育機器,她們將男性高高地捧上天,將自己的價值踩在腳下

當你看到年薪百萬的女強人被丈夫家暴十年的新聞時,你會由衷懷疑她是否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否是使女轉世

自我是個更難界定的概念,到目前為止,仍有那麼多人通過服裝、化妝品、包包、首飾來判斷一個人,可是學識、教養、個性、思想呢?

也許愛源於本能,而自我的滋養卻不是那麼容易,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