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金融霸權

(思進注,注意到,最近好幾個公號轉發我多年前首發在《週末畫報》上一篇舊文《解密金融霸權》,可能是很“應景”吧。那我也再貼上來,和大家分享。)

解密金融霸權

《週末畫報》第579期首發

解密金融霸權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金融的邏輯》,其主題就是要使財富“金融化”,也就是將石油、煤炭和人力資源等財富,轉變為貨幣或金融產品的形式在市場流通、交易。按作者的邏輯,一個社會的富裕與不富裕,並不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是否將這些財富貨幣化或資本化,即“金融化”;財富“金融化”的程度越高,社會就越富裕,否則即使有財富也只能是“窮人”。例如現實世界裡的美國,“金融化”的程度最高,因而最富裕;現實世界裡的中國,“金融化”的程度不夠高,因而就不太富裕。

對此,我持保留意見。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社會財富是靠實體經濟創造的,“金融化”充其量,只能促進社會財富生產或創造的順暢進行,其活動本身並不生產或創造社會財富。因此,“金融化”被誇大到可以替代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並生成社會財富的所有環節一說,是非常可笑的。人們就是金融“化”得再狠些,也無法“化”出衣服、糧食、房子和汽車。最重要的一點,金融化的無限擴張必然會帶來資產泡沫,導致社會衝突,最終引發金融危機。從以往的南美、日本、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到這次遠未平息的金融海嘯,以及冰島、迪拜和即將來臨的希臘的金融危機,都一次次清楚地向世人證明了過度“金融化”所帶來的後果,充分說明了“金融化”對全球的危害。

雖然現實中的美國依靠“金融化”無邊界地進行擴張,造就了巴菲特、索羅斯等金融巨鱷,使整個美國“富裕”得史無前例,說到底是華爾街站在金融金字塔的最上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造就的,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複製;更何況,美國真的富裕嗎?單單國債就高達13.1萬億美元,平均每一個美國人欠債4萬多美元。要不是靠金字塔底部的中國等國家支撐著,美國早就破產了,這樣的“金融化”能效仿嗎?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公開承認,目前的赤字消費將“無以為繼,我們必須為借貸付出利息,那就意味著我們在用我們的子孫的未來做抵押,讓他們還更多的債……”。

在《金融的邏輯》裡,作者給中國的“邏輯性”建議是:中國要加大“金融化”的力度,不僅要擴大依託於大自然和人類本身財富的“金融化”,更要將層次上升到華爾街開創的“金融創新”的市場中,製造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來富裕中國;中國不必害怕,更不要在乎金融危機,中國最終能成為美國的比肩者或超越者!例如,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只佔中國GDP的13%左右,而美國已超過了100%,中國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擴大這類貸款,基於這類貸款“創新”金融產品。

其實,華爾街“金融化”之所以不能成為一般邏輯而為他國所效仿,最特殊之處,就在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這點恰恰在這本書中省略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長期以來使美國通過貨幣霸權,大量地佔有別國的資源、商品和勞務。更令人無可奈何的是,美國還通過各種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等國家強權形式,阻止了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對美國商品和勞務的自由購買,迫使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大量增加,美國則越來越長期地、大規模地佔有別國的資源、商品和勞務;與此同時,又通過所謂的“金融產品”如國債來吸收他國的美元儲備,轉移華爾街日積月累的金融風險,更以金融市場複雜的匯率遊戲,巧取豪奪他國財富。

因此,向別國轉移其風險和對於他國的財富掠奪,說其是一種普世可用的“金融邏輯”實在是站不住腳的。如果哪個國家強行地推行這樣的邏輯,結果必定是出現“金融怪胎”而貽害推行國本身。以中國為例,在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他國根本不可能將其作為儲備貨幣進行保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化”無法讓其他國家來承擔中國“金融化”的巨大風險,更談不到“化”來他國財富。

就金融層面來說,美國即使在美元霸權等特殊優勢之下,都阻止不住金融危機的發生,更經不住“金融化”過頭帶來的金融危機對整個美國社會的衝擊,更何況沒有那種優勢的中國,又如何避免得了“金融化”過度帶來的危機,更如何承受得了危機帶來的社會財富巨大毀損?!

“美國金融故事”只能是發生在美利堅大地上的故事,在中國的土地上覆制不了。如果非要強行地複製,那隻會帶來災難。而中國除了走自己的路以外,北歐綠色模式可能是可以借鑑的。

社會財富是靠實體經濟創造的,“金融化”其活動本身並不生產或創造財富。

2010年元旦寫於多倫多

【陳思進作品】在蜻蜓FM上獨家推出“陳思進電臺”,已開《華爾街的投資財富課》(http://url.cn/5IKkuA6 )、《10分鐘讀懂財經新聞》(http://url.cn/54aTAf1 )、《思進看世界》(http://url.cn/5HlXOoa )、《心機—絕情華爾街》、《陳思進FM—思進觀察》等專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