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锋:粮仓空了可以补,粮田没了拿什么来补?

2002年,《天下粮仓》作为开年大戏登陆央视一套,最终以CSM全国网11.58%的最高收视率夺下当年央视电视剧收视冠军。时隔十五年,该剧编剧高锋推出了姊妹篇《天下粮田》——该剧承接《天下粮仓》的剧情,讲述乾隆十年前后发生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天下粮仓》写粮食,《天下粮田》讲粮田,一以贯之的是高锋对于“民以食为天”的思考。

高锋:粮仓空了可以补,粮田没了拿什么来补?

“不是十二年磨一剑,而是十二年无人敢拍”

在许多该剧的宣传中,都会提到,“《天下粮田》的剧本创作长达十二年之久,其间编剧高锋收集了几百万字的相关史料,光是推翻的大纲和剧本的字数就在150万字以上……”

“十二年磨一剑”,编剧高锋对这个说法有些无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他介绍,实际上“粮仓”剧本创作完成后,就开始写“粮田”了,到了2005年已经作出了一个十万字左右的大纲,然后很快就写出了第一稿,按质量来说够得上开拍了。“当时,我拿着剧本找到了浙江一家非常好的影视公司。他们非常看重这个选题,还请了影视方面的专家以及潜在购片方开了研讨会。”但是,会上,专家与购片方的分歧让他意外,专家认为故事讲得特别好、切中时弊,应该拍。购片方也说这个选题特别好,但是他们可能不敢买,因为市场有变化——“那时候,玄幻、穿越、宫斗戏已经开始占领正剧的市场,人家担心拍出来收视率不好。”购片方有此担忧,影视公司也不敢做了。

“那就我自己做吧”,高锋决定在没有任何公司签约的情况下,先把剧本打磨好,没想到这样一磨就是十年。十年间,高锋陆陆续续写了好几部剧,都顺利开拍、开播,唯有这个剧本,像一个没名分的儿子,让人心疼。所以,“现在有些宣传上说高锋十年磨一剑也好,十二年磨一剑也好。其实我觉得一部戏磨它这么长时间不是一件好事。十几年磨一把剑,这把剑都被你磨细了。这是一种无奈,这十年其实是痛苦的十年。”

“粮田才是粮食危机的根本”

《天下粮田》为什么让高锋放不下?话还是要从《天下粮仓》说起。“‘粮仓’的收视率虽然很好,但我发现,粮食问题我只写了一个表象——粮仓空了还补得上,但是粮田没了拿什么来补?我觉得粮田才是粮食危机的根本。”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高锋走访了许多做粮食工作的公职人员。“我住的地方在杭嘉湖平原,它是一个大粮仓、江南的鱼米之乡。可是,这样一个地方,十多年前粮食也成了一个问题。当年浙江省的一位领导在作协的一次会议上非常严肃地说,我们浙江省的粮田出现了问题,大量的粮田撂荒了,大量的粮田被占用了,大量的粮田盐碱化了,大量的粮田污染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之后拿什么吃饭?”

高锋还亲自跑了几个县,下去一看,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粮田里有做砖窑的,盖工厂的,还有上千亩圈在那里一片荒草的。农民也是一样,青年人基本都进城了,做农活的都是老人——鱼米之乡没人种田了!现实让高锋坚信《天下粮田》不能放弃。即便到了2017年,《天下粮田》已经播出,高锋仍然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的粮田红线仍然岌岌可危。”

“盛世敲警钟可能更振聋发聩”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饥荒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锋介绍,自己小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即便自己的父亲是级别不低的干部,仍然逃不掉饥饿。他记得,“那时父亲的吃食只有一点稀饭,因为饿,自己吃过树叶、葛藤粉;因为饿,父亲的腿肿得像象腿一样粗……”再往深里探寻,粮食和饥饿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重的历史记忆,粮食危机也是王朝由盛转衰、政权更替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高锋把在《天下粮仓》《天下粮田》故事的大背景放在乾隆盛世的原因。“危势之中,兵荒马乱,粮荒、田荒问题就被掩盖了。只有盛世,才能显出危机,大家都在过着太平日子,不愁吃喝。可是你下去一看,粮田没了,农民也没了,会不会害怕?所以,我觉得在盛世敲警钟可能更振聋发聩。”

高锋研究史料后发现,乾隆大量的批折,是在回答农业问题。到了乾隆九年十年,乾隆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释放皇庄壮丁出旗为民,让数以万计的原来处于农奴、奴仆地位的壮丁,摆脱了农奴制枷锁,成为良民。在高锋看来,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缓解粮食危机。

《天下粮田》中,乾隆书写“饭”字,然后将其一撕为二,一曰“食”,一曰“反”,意为“百姓无食必反”。这个拆字典故是嘉兴管粮库的一位老干部讲给高锋的,高锋不仅写在剧中,还把它用在同名话剧的结尾处。舞台上寂静无声,一块大幕从天抖落,只有这一个意味深长的“饭”字。那一刻,全体观众起立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