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鋒:糧倉空了可以補,糧田沒了拿什麼來補?

2002年,《天下糧倉》作為開年大戲登陸央視一套,最終以CSM全國網11.58%的最高收視率奪下當年央視電視劇收視冠軍。時隔十五年,該劇編劇高鋒推出了姊妹篇《天下糧田》——該劇承接《天下糧倉》的劇情,講述乾隆十年前後發生的故事。不同之處在於《天下糧倉》寫糧食,《天下糧田》講糧田,一以貫之的是高鋒對於“民以食為天”的思考。

高鋒:糧倉空了可以補,糧田沒了拿什麼來補?

“不是十二年磨一劍,而是十二年無人敢拍”

在許多該劇的宣傳中,都會提到,“《天下糧田》的劇本創作長達十二年之久,其間編劇高鋒收集了幾百萬字的相關史料,光是推翻的大綱和劇本的字數就在150萬字以上……”

“十二年磨一劍”,編劇高鋒對這個說法有些無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時,他介紹,實際上“糧倉”劇本創作完成後,就開始寫“糧田”了,到了2005年已經作出了一個十萬字左右的大綱,然後很快就寫出了第一稿,按質量來說夠得上開拍了。“當時,我拿著劇本找到了浙江一家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非常看重這個選題,還請了影視方面的專家以及潛在購片方開了研討會。”但是,會上,專家與購片方的分歧讓他意外,專家認為故事講得特別好、切中時弊,應該拍。購片方也說這個選題特別好,但是他們可能不敢買,因為市場有變化——“那時候,玄幻、穿越、宮鬥戲已經開始佔領正劇的市場,人家擔心拍出來收視率不好。”購片方有此擔憂,影視公司也不敢做了。

“那就我自己做吧”,高鋒決定在沒有任何公司簽約的情況下,先把劇本打磨好,沒想到這樣一磨就是十年。十年間,高鋒陸陸續續寫了好幾部劇,都順利開拍、開播,唯有這個劇本,像一個沒名分的兒子,讓人心疼。所以,“現在有些宣傳上說高鋒十年磨一劍也好,十二年磨一劍也好。其實我覺得一部戲磨它這麼長時間不是一件好事。十幾年磨一把劍,這把劍都被你磨細了。這是一種無奈,這十年其實是痛苦的十年。”

“糧田才是糧食危機的根本”

《天下糧田》為什麼讓高鋒放不下?話還是要從《天下糧倉》說起。“‘糧倉’的收視率雖然很好,但我發現,糧食問題我只寫了一個表象——糧倉空了還補得上,但是糧田沒了拿什麼來補?我覺得糧田才是糧食危機的根本。”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高鋒走訪了許多做糧食工作的公職人員。“我住的地方在杭嘉湖平原,它是一個大糧倉、江南的魚米之鄉。可是,這樣一個地方,十多年前糧食也成了一個問題。當年浙江省的一位領導在作協的一次會議上非常嚴肅地說,我們浙江省的糧田出現了問題,大量的糧田撂荒了,大量的糧田被佔用了,大量的糧田鹽鹼化了,大量的糧田汙染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之後拿什麼吃飯?”

高鋒還親自跑了幾個縣,下去一看,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糧田裡有做磚窯的,蓋工廠的,還有上千畝圈在那裡一片荒草的。農民也是一樣,青年人基本都進城了,做農活的都是老人——魚米之鄉沒人種田了!現實讓高鋒堅信《天下糧田》不能放棄。即便到了2017年,《天下糧田》已經播出,高鋒仍然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們的糧田紅線仍然岌岌可危。”

“盛世敲警鐘可能更振聾發聵”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饑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鋒介紹,自己小時候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即便自己的父親是級別不低的幹部,仍然逃不掉飢餓。他記得,“那時父親的吃食只有一點稀飯,因為餓,自己吃過樹葉、葛藤粉;因為餓,父親的腿腫得像象腿一樣粗……”再往深裡探尋,糧食和飢餓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深重的歷史記憶,糧食危機也是王朝由盛轉衰、政權更替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高鋒把在《天下糧倉》《天下糧田》故事的大背景放在乾隆盛世的原因。“危勢之中,兵荒馬亂,糧荒、田荒問題就被掩蓋了。只有盛世,才能顯出危機,大家都在過著太平日子,不愁吃喝。可是你下去一看,糧田沒了,農民也沒了,會不會害怕?所以,我覺得在盛世敲警鐘可能更振聾發聵。”

高鋒研究史料後發現,乾隆大量的批折,是在回答農業問題。到了乾隆九年十年,乾隆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釋放皇莊壯丁出旗為民,讓數以萬計的原來處於農奴、奴僕地位的壯丁,擺脫了農奴制枷鎖,成為良民。在高鋒看來,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緩解糧食危機。

《天下糧田》中,乾隆書寫“飯”字,然後將其一撕為二,一曰“食”,一曰“反”,意為“百姓無食必反”。這個拆字典故是嘉興管糧庫的一位老幹部講給高鋒的,高鋒不僅寫在劇中,還把它用在同名話劇的結尾處。舞臺上寂靜無聲,一塊大幕從天抖落,只有這一個意味深長的“飯”字。那一刻,全體觀眾起立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