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这两天,全国不少地区迎来大雨。

随即,街道成河、车辆“水中游”的图片、视频就刷爆了网络。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北京市回龙观龙锦二街育知东路交叉口下水盖被冲开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即使再大的雨,公司也依旧会记住你的迟到

因暴雨涨水,四川宜宾岷江边上刚刚安装不久的塑像“苏东坡”和“黄庭坚”意外成为网红。

苏轼、黄庭坚雕像都被网友玩坏了。网友戏称二人携手看风起云涌、大江东流……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就在网友乐此不疲地给两位诗人做表情包时,许多当地的市民发现,其中的苏轼雕像竟然被洪峰冲跑了……跑了……了……只剩“黄庭坚”水中凌乱: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而每当这样的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占领青岛17年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被水淹的青岛。”

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来源:《看历史》)

传说一:青岛不怕淹,

得益于百年前的排水系统?

真相:“德国制造”管网

目前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是源于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传说二:德国造的管网附近

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仅是多余零件随机存放,

并非专门储备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指出,“油布包”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油布包”传说有可能是根据德国别墅的故事演绎的。德国人当时在青岛建了不少别墅,他们离开中国后,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别墅非常挂念,因此写信给后来的主人,提醒修缮并告知一些备件的存放位置。或许,“油布包”传说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心生向往的一种过度演绎。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岛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地下管网。

传说三: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

“雨污分流”城市?

真相:德国的确在青岛率先引入

“雨污分流”模式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和严谨。

据《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化开发初期,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甚至引发过一场瘟疫。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中国城市排泄物清运方式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题为《德国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国制造》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迅速获得“10万+”浏览量。“雨污分流”的设计是否“坑惨中国人”?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张蓉可能比较客观:“老青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华人区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

传说四:任凭暴雨肆虐,

青岛从来不怕被淹

真相:青岛防汛同样“压力山大”

陈勇说,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