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子」陸鍾武院士生前口述爲人爲學的「五個兼顧」,全是精華,快收藏!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感嘆時間太匆匆?

年初立下的flag還沒有什麼進展~

抱怨日復一日的忙碌?

滿滿的日程表裡總是少那麼一點時間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已經工作的你

是否想念大師課堂的睿智幽默?

正在複習的你

是否忙碌在自習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如何平衡時間,學習與工作兩不誤

如何規劃大學,夢想與現實相照應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學習陸鍾武院士

為人為學的“五個兼顧”,這既是陸院士一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師者情懷的集中書寫,也是陸院士一生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的集中表達。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陸鍾武

(1929—2017)上海市人。1941-1946年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大同大學化學工程系,1953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冶金爐專業研究生班,1984年至1991年任東北工學院院長,1986年任冶金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工業生態學》雜誌編委。出版著作13部,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烏克蘭雅羅斯拉夫智慧獎,全國模範教師、遼寧省優秀專家等稱號。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陸鍾武院士晚年提出“為人為學‘五個兼顧’”的思想。2016年,筆者非常榮幸圍繞“五個兼顧”對陸院士進行採訪,後經陸院士對初稿審閱、修改,形成此文。今遵陸院士“希望與大家共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的願望,將此文刊發,表達深深思念之情。

為人為學的“五個兼顧”

我今年88歲了,從事教育工作60多年,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在60多年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我覺得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具備兩個維度一個是為人,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怎麼為人、怎麼成人,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也是取成和守成的基礎;另一個是為學,即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這是一個人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必經之路。我覺得,實現為人為學的雙贏要堅持“五個兼顧”。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1

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兼顧

一個人的成長無非是兩方面,一個是非智力因素,一個是智力因素。我認為,非智力因素不止侷限於“情商”,而是眾多因素的集合體,包括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心、品德修養、作風學風、身體健康等要素;智力因素也不只是“智商”,應該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綜合能力等要素。智力因素既來自於天賦也來自於後天習得,而非智力因素主要來自於後天習得。在決定一個人將來是否有貢獻的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遠遠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

非智力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我想和大家談兩個問題,一個是“寧靜致遠”的心境,一個是健康的身體

我非常喜歡“寧靜致遠”這四個字,其來源於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為人為學的境界。當前,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浮躁浮誇、急功近利。為人為學不能只盯著名和利,尤其是科研工作更不能急功近利,走短平快的路子、急急忙忙湊數量,肯定不會出什麼創新的成果。正確的路子是找準方向,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從基礎工作做起,千錘百煉才能出真正的好東西。

我們需要用“寧靜致遠”來滋養心靈,做到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失落。成果出來以後不要急於想得到大家的認可,真正的創新成果出來以後,最初反對的人可能是很多的,甚至是絕大多數人反對。越是不被認可的時候,越要有耐心和信心,絕不能放棄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回顧我的科研歷程,就經常受“冷遇”。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在研究高爐氣體力學的時候,花了很大功夫寫了一篇文章,結果99%的人反對,還給我扣上“理論脫離實際”的帽子,但我堅信我的東西是對的;直到70年代末,西方研究成果進入國內,德國Jeschan教授的公式竟與我的一模一樣,我的研究才得到大家的認可,我的研究成果比國外整整早了十年。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提出系統節能理論,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對,寄給報刊的文章多次受阻,遲遲不予發表。而我堅信,這套理論定有大用。我坐了幾年冷板凳,紮紮實實做研究,到80年代末,冶金工業部把“節能降耗”確定為我國鋼鐵工業節能的兩大任務,將“系統節能”作為冶金工業節能的指導方針;於是,系統節能理論和技術在我國鋼鐵企業節能工作中得到普遍應用。

關於智力因素,我主要談談能力問題。

大學生究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我覺得應該包括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等。提高大學生能力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學校而言,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生產產品的模式培養學生;而要因材施教,差異化培養,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作為教師,既要成為知識的傳授者,又要做思維的啟發者,不能只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的複製者,還要培養成知識的創造者。對於大學生而言,不能只關注成績、學歷,還要關注學識、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此外,我覺得大學生務必要學好中文和外文。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沒有理由和條件學不好,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對於外文,大家都下很大氣力去學,成績很大、進步很大。問題在於大家要端正學習目標,不要把外文僅僅當做應付考試去學,而要實實在在地提升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日常對話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本專業外文信息能聽得懂、讀得清、寫得出。

2

知識面寬度與專業深度兼顧

知識面寬度就是要廣泛涉獵,既要專注於專業,也要專注於其他領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專業深度就是要“打深井”,進入專業的核心領域,研究專業的核心問題。知識面寬度與專業深度二者相得益彰,寬度是深度的基礎,就如同堆沙堆,要想堆高,就需要有寬大的底面積,不然就難以支撐,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是不行的;深度是寬度的目標,如果只有寬度,而不及深度,就成為兩腳“書櫥”,沒有將知識轉化成思想和智慧,終將竹籃打水一場空。寬度與深度的兼顧就是要打造“T”字型人才,既知識面寬廣又鑽研精深,這就如同一棵大樹,只有根脈廣博才能枝繁葉茂。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現代科技的主要趨勢是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移植,要想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必須要有很寬的知識面,狹窄的專業思想是行不通的。

我在創立高爐氣體力學過程中就將知識面寬度與專業深度相結合。當時,高爐爐內氣體和物料的流動方面出現許多新現象、新問題,但是誰也說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我查閱大量中外文獻,仍百思不得其解。我突然想到:地下水的運動與高爐中氣體的運動,二者在基本理論上應該是相通的。我從頭開始學習地下水動力學的教材,學習“勢流”理論,終於成功地建立一套高爐氣體力學理論。

這就是說,一個學科裡很難的問題,在另一個學科裡可能是小菜一碟,你把這碟小菜拿到自己學科一摻合,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大學生一定要廣採博學,除了看專業書籍外,也要多看看“閒書”,當然這種“閒書”不是沒有知識含量的閒書,而是各個領域的經典之作。這些“閒書”貌似與自己專業無關,是“無用之學”,實則是“無用之大用”,只有從各種知識體系中汲取營養,才能避免“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才能更有創新性和創造力。

因此,我認為,大學生學理的要學工,學工的要學理;學理工的要學人文,學人文的要學理工;學文的要學武,學武的要學文;要理工結合、文理兼顧、文武雙全。

3

提問與答問兼顧

提問就是質疑

當前,我們很多大學生就缺少質疑精神,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這是很難有創見的。而質疑源自於好奇心。好奇是指對自己所不瞭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好奇心就是這種好奇的心理狀態。有好奇心的人,愛問“是什麼?”“為什麼?”,而答問就是對提問的解答,要刨根問底,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真正弄清楚“怎麼辦?”。

李政道曾說:“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問越透,創越新。”提問是一種思維過程,是創新的敲門磚,是打開創新之門的鑰匙,是創新之路的最重要起點;答問是一種實踐過程,是通向創新的必由之路,從提問到答問正是從“思維”到“作為”整體的創新過程。提問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給自己出難題,更要有自信和膽識,敢於向書本挑戰、向權威挑戰;答問需要有真功夫,而這種真功夫不是源於小聰明,而是苦功夫、笨功夫,只有下苦功夫、笨功夫才能成就真功夫。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1954年,著名的冶金爐專家那扎洛夫教授(新西伯利亞大學副校長)來到我校冶金爐教研室,併兼任我校的總顧問。有一次上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用熱電偶測量爐內溫度的公式。當時我就覺得那個公式有錯誤,其中忽略了一個重要參數,即“角度係數”。課後,我反覆思考,廣泛查閱文獻。終於推導出來一個新的公式,彌補了原來公式的缺欠,並起草了一篇論文的初稿。我鼓起勇氣到他辦公室去向他彙報,結果遭到他的強烈反對,一遍一遍地大聲說“不!不對!”但我並沒有放棄,反覆裝設備、做實驗,終於得到了與理論計算相吻合的實驗數據。當我再次鼓足勇氣去向他彙報時,他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接受了我的觀點。後來,他讓我在學術報告會上宣讀研究論文,當我宣讀完畢時,他熱烈鼓掌!

有人問我:您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否緣自於聰明?我引用我老伴的一句話,“你沒有你的兒女聰明,你就是死摳。”對這個評價我欣然接受。面對“真問題”“真學問”,沒有“死摳”的勁頭,是不會有所成的。如果說科學研究有什麼捷徑的話,那就是肯下苦功夫,善下笨功夫。

4

綜合與分析兼顧

綜合與分析

綜合與分析是兩種思維模式,綜合思維(整體論)的特點是有整體觀念,講普遍聯繫,而不是隻注意枝節;分析思維(還原論)的特點是抓住一個東西,特別是物質的東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極其細微的程度。

綜合思維的典型代表是中醫,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從整體來看問題。例如,有一個外國人很有錢,就是眼皮抬不起來,在倫敦和紐約都看不好,人家建議他到北京找中醫看看。中醫一號脈,說他是脾虛,因為脾主肉,脾虛所以眼睛睜不開。中醫開了兩副藥,吃下去眼皮就抬起來了,所以這個外國人對中醫佩服得五體投地。

中國人長於綜合思維,西方人長於分析思維。季羨林先生指出,要用東方的整體論濟西方還原論之窮,就是補它的不足。他甚至講,以前是西學東漸,就是西方的學科往東方來,他主張今後要東學西漸,東方要把整體論帶到或送到西方去。綜合與分析兼顧就是將東方的綜合思維(整體論)與西方的分析思維(還原論)相結合,實現1+1>2的效果。

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相結合是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我的整個學術歷程就是遵循著這種思維方法開展的。從冶金爐專業、冶金熱能工程學科到工業生態學,我始終沿著時間及空間兩個維度拓展,把相關事物結合在一起,溯本求源、融會貫通。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將學術視角關注到工業生態學領域,我認為,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自然界的一個子系統;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向自然界學習。我通過分析近百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負荷的關係,提出穿越“環境高山”的設想和理論;通過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負荷之間的定量關係,給出了環境負荷與經濟增長“脫鉤”的臨界條件。穿越“環境高山”的構想和理論,得到了我國環保領域的普遍認同,被許多省市在制定發展循環經濟規劃或實施方案時採用。

5

右腦與左腦兼顧

科學與人文

研究表明,左腦的優勢在語言、順序、時間、節奏以及命題的邏輯分析等方面,體現著連續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徵;右腦的優勢在非語言、整體的形狀和空間的知覺方面,體現著不連續性、發散性整體性等特徵,左腦和右腦的功能具有分化性和不對稱性。

由此可見,左腦是理性腦,善於邏輯思維,像一個科學家;右腦是創新腦,善於形象思維,像一個藝術家,是兩種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統,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協作。這就需要教育工作充分尊重並吻合人腦演化規律,開展左腦與右腦兼顧的教育、開展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教育、開展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素質教育。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有人會疑問:科學與人文相去甚遠,怎樣融合?殊不知,科學與人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一個整體,是互通互助的。科學是求真的,探究客觀的世界,給人以邏輯的力量;人文是尚美的,品味審美的世界,給人以情感的慰藉。但與此同時,科學也尚美,自然規律中隨處彰顯著美的存在;人文也求真,人文之美正是對客觀真實的提煉和創造。

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正是既用科學的方式把握世界也用人文的方式把握世界,讓我們更全面地感知世界,更深入地感受生活,從而提高人生的質量和境界。

世界上很多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都是科學和人文兼善的。比如達芬奇,他既是偉大的藝術家也是了不起的科學家,一生有很多發明創造;再比如錢學森,他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勳,同時他酷愛美術、音樂,有很深的藝術修養;他曾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這是一個偉大科學家的真知灼見和肺腑之言。

因此,大家要堅持右腦和左腦協同開發,堅持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不斷挖掘創新潛力,提升創新能力。

來源 | 東北大學報

文字 | 李晨整理

封面 | 周洛琦

「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並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們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