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村民家里5个娃4个考进清华北大,获政府30万元奖励,你怎么看?

曹大河


凑个热闹,泼盆冷水。毫无疑问,一个父母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培养了四子孩子进入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另一个孩子也在奔清华的路上,确实在国内绝无仅有,不然也不会成为新闻。他们是励志的一家人,让人羡慕和尊重。

1、好象他们并不是高中毕业直接考清华、北大的,含金量打个折。不可否认能在读硕、读博阶段进入最高学府,无疑本科应该上的比较靠前的985大学,这样才有机会考清北的研究生。但与直接本科进清北的学生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


2、感觉有点为上清北而上清北,是不是最佳选择值得商榷。家里四个孩子进了清北读硕、读博,第五个孩辞职报考在路上,不出意外应该能上。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条路呢?也不一定。

总的来说,这一家子真让人羡慕,非常励志,全部会成为国家的高学历人才,国家需要这样的家庭做出贡献。

个人的一点浅薄意见,仅此而已,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7月16日,延安安塞区区委书记任高飞为当地农民吴治保和胡治爱夫妇颁发30万元奖励奖金!


吴治保是安塞区白坪街道办五里湾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爱育有5个孩子(三子两女)。2015年6月,大儿子吴云峰(老大)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小儿子吴天峰(老五)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6月27日,吴大燕(老二)和吴青峰(老四)分别收到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小女儿吴改燕(老三)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工作,2017年7月,她辞去工作,开始备考,准备迈进清华或北大的校园,将一家人的梦画圆。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走出了这么多高材生,寒门出才子的励志故事令人敬佩,也开创了安塞教育史上的“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范。



细读里边的表述,虽然考入了清华北大,但不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考入清华北大。其实很多人知道,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入清华北大的概率比高考要大的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一线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要想实现高考四个孩子考入清华北大,实在是太难了。其实不管怎样,这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件事情,供养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大学毕业后父母和家庭能够支持孩子继续攻读研究生,考入清华北大的也非常少。多少孩子因为经济条件,只能将梦想放到一边。

这也说明我们国家的政策风向有所改变了,根据他们的年龄这五兄妹应当是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出生的。在以前,别说颁发奖励,宣传都会有所顾忌,因为,违反了根本方针。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辽宁省开始鼓励二胎,准备实施奖励。未来生育数量限制,板上钉钉的会取消。而计划生育部门,职能工作将由限制生育,变为鼓励生育,甚至会将清查违法堕胎做为主要工作方向。

生活不易。虽然,我们现在的经济生活条件要比几十年前好很多。反而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已经几乎不允许我们在生四个、五个孩子了。

吴治保夫妇的五个孩子们,预计再也不可能出现跟他父母一样,各生五个孩子的情况了。而且就现在的情况,五个孩子生育子女之后,作为父母有没有精力帮助照看,也可能成为影响五个子女继续发展的枷锁。而且,作为父母也深知养育五个孩子究竟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们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他们自己的路。

人的生命,所有的精力都被抚养孩子、教育孩子所占据,在现今年轻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希望政府奖励的这30万元,能够帮助这个家庭孩子们完成学业,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但这种事情以后可能会成为绝响了。


暖心人社


99随便语:祝贺延安吴氏家族,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陕西有个著名的地名,叫作吴起镇,是当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从吴起镇往东100公里,是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镇五里湾村。

村民吴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学便辍学回家耕地。

妻子胡治爱,没有上过一天学。

吴治保夫妻俩,共育有5个子女,网上没有具体信息,只是根据2017年的新闻介绍,5个子女都是90后,也就是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之间。

那时候不是实行计划生育吗?

著名导演张艺谋原籍也是陕西,网传在2014年,因为被查实有三个孩子,分别生于01年,04年和06年,属于严重“超生”,最终被罚款748万元。

延安吴氏家族的清华北大传奇,最先由香港凤凰网报道。

三年!奇迹发生!

(1)2015年,大儿子吴云峰(老大)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2015年,小儿子吴天峰(老五)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

(3)2017年6月27日,大女儿吴大燕(老二)收到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4)2017年6月27日,二儿子吴青峰(老四)收到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连头连尾仅有三年,这个家庭里的五个子女中的四个,全部进入清华或北大,成为博士或者硕士!

那么唯一剩下的那个,怎么没被清华或北大抢去呢?

原来,小女儿吴改燕(老三)的工作非常好,她虽然仅仅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但却进入了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工作,据媒体介绍“收入相当不错”。

但即便如此,据媒体介绍,“端着铁饭碗”的吴改燕已经在去年决定辞职,准备像其他姐姐妹妹一样当硕士,当博士。

唯一不知道的是,到底清华还是北大,可以抢到她。

第一,有人说清华北大的本科生牛,硕士博士不稀奇,那不对。

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当然很牛,就拿陕西省举例。

今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省的录取投档线分别是697分和699分,对应的全省排名,分别是第64名和第47名。

全省31.9万名考生中,考到前64名以内!

据媒体介绍,清华北大每年在陕西招生200+人,但你如果想考入清华北大,需要考到全省30多万名考生的前64名以内,每一万名考生中仅有2人。

你说牛不牛?

当然了,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同样也很牛。

据介绍,清北这样的著名高校,本校本科生如果想保送本校研究生,成绩需要达到同一届学生的前80%,也就是100名学生中,你必须排进前80名。

至于其他学校本科生想考入清华北大读研,同样很难,通常情况下

,你必须是其他985高校的优等生。

【可以这么说,假如是正常考入清华北大读研的,那也是很牛的存在,基本属于985高校本科生的中上层次,211或普通一本本科生,基本没戏。】

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反而有点说不清了。

国内考博士,最主要不是你成绩好,而是有博导愿意收你,通常,一名博导每年仅能收一名博士学生,这个读博的名额是非常稀少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

第二,一家五个子女,四个上了清华北大的博士硕士,剩下那个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也准备去清华北大读研读博,只能说奇迹。

记得前几年广东出了位著名的“狼爸”,叫作萧百佑。

此人喜欢上综艺节目,还写书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有段时间成了网红。

“狼爸”有四个孩子,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且他的四个孩子真的都成才了,其中三个进了北大,一个进了中央音乐学院。

太牛叉了!

相比之下,广东“狼爸”的成就,比延安吴氏更牛,因为,“狼爸”的四个孩子,正儿八经上了北大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不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硕士博士。

但后来,“狼爸”的秘密露馅了。

原来,“狼爸”是个商人,娶的妻子是香港人,于是他的孩子们,全都是拥有香港身份证的香港正式居民,人家要想上北大,不是参加国内高考,而是所谓的“联考”。

哈哈!原来如此!

结束语:再次祝贺吴氏家族完成奇迹。但我还想说,我等普通人对于这种奇迹,仰望仰望就算了,不要以为你也能复制奇迹。


99随便


墙都不扶,我就服这一家人!五个孩子有四个考进了清华北大,这是多大的荣誉阿。十里八乡都很难见到出一个清华北大,现在他们家一下子出了四个。


因为哥哥的一句“大家清华北大见”,如今有三兄妹与大哥圆梦清华,老三也辞掉了现有的工作,备战考研,兄妹五人齐聚清华北大。一家人做什么都要整整齐齐,现在读书也要共同携手跨入清华北大的校园。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吴先生的四个孩子给现实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寒门不仅可以出贵子,还可以一家出四个。这用我们农村的话说,这家子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上辈子积了高德才能够有如此福分。

吴先生的孩子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离不开的。吴先生的与妻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对于自己的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让他们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夫妻俩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所有的苦都自己扛着,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孩子们也非常的懂事,知道父母的辛苦,只有下狠功夫读书才能够报答父母。所以一个个读书都非常的努力,也终有回报,不枉费父母的一番苦心。

延安市政府为了表彰这个了不起的家庭,给他们家颁发了30万元的奖励资金。延安市政府的此举也是非常得人心,在读书无用论横行的今天,通过此举至少可以打击一下嚣张气焰,也显示出了延安市政府爱才,惜才的表现,也能促进当地的读书学习的风气。


大三老学长


北宋时期,“苏家一门三文豪”千古流芳;近日,陕西延安的“吴家五子皆才俊”更是传为美谈。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办五里湾村的一座老宅里,吴治保和她的妻子胡治爱近年来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们含辛茹苦养育出来的三男两女如今都已经成长成才了——

年纪最大的吴云峰三年前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年纪最小的吴天峰也在同一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去年六月,老二吴大燕在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们的家的老四吴青峰也收到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传来的“橄榄枝”,目前正专攻北大硕士学位……

三年时间,三清一北,四喜临门。这一家子的祖坟是只是冒青烟吗?不!他们祖坟冒的绝对不只是青烟那么简单,那应该是冒着熊熊烈焰才对!

在他们家,暂时还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老三吴改燕在去年七月份扔掉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的“铁饭碗”,也准备通过考研的渠道迈进清北之门,从此圆了“五福临门”之梦,营造一家五个孩子“五指并拢握成拳”的压倒性气势。基于此,五天前,延安市安塞区的行政部门为吴家颁发了30万元的奖励资金。

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也有人说,现在是拼爹坑娘的时代,父母若不富贵,孩子也难有成就。但是,吴家却用铁的事实践行打脸行动。

据悉,吴治保自己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辍学回家,胡治爱更是一天书都没有读过。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成为天之骄子,成为全天下寒门学子的楷模?

在吴治保看来,读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就算是砸锅卖铁或者卖血,甚至是借高利贷,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完成学业。在吴先生想来,没有文化的他已经苦了大半辈子,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继续苦下去、穷下去。

于是,吴先生在家种地,胡氏走街串巷卖苹果,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认识他们,都认可他们夫妻俩的勤劳能干,都能读懂他们培养孩子的含辛茹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先生的五个孩子也不例外:三男两女从小就非常明事理,他们五个人在学习方面从来都起早贪黑,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而且,他们从来都不需要父母去操任何心。小小年纪的他们都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道理,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那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些孩子也想着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当然,他们深深知道: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前提就是让自己在学习上大有作为。

在我们这边有一句俗话叫“好不好,看长子”。老大吴云峰在参加考研之前对其他几个兄弟姐妹说:“咱们清华北大见!”结果他的弟弟妹妹们一个个咬紧牙关都做到了!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吴先生养育的五个孩子,确实是三字经中男主角窦禹钧教育孩子的翻版。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先生夫妻俩一个半文盲一个纯文盲的家庭就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换做任何父母皆足以欣慰终生,您觉得呢?


微雨润苗


寒门出学子在我国不少地方均有之,延安市农民家庭一个家庭就考出了四名高等学府的学子,实令人羡慕感叹,首先向四学子表示祝贺,并向其学子父母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于一个农村条件一般的家庭能同时考出4名清华和北大在合国实属罕见的事,应该分析如下条件所产生的效果,一,父母教育有方,以身作则。二,孩子听话,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三,家中的大孩子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认大帮小,以强帮弱,兄妹团结,有顽强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发扬传帮带的良好字习风尚。四,父母有良好的传存机因,有较高的智商辅导能力。五,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裕,孩子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知道父辈奔波劳累幸勤的付出,更加使孩子们知道勤奋学习的目的。从而让他们学到了父母好的风格,在这些孩子身上可难有姣生惯养的恶习存在。以上仅为本人的推测不一定准确,无则加免!见谅!


林海雪原185164327


很多人都问这样的孩子是怎么生的,怎么养的?其实在农村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学生往往“成窝”出现!一个家庭往往能出几个大学生,而其他家庭则很难出大学生,尤其是在以前。当然即便是现在,一个家庭5个孩子能够出4个清华北大,甚至还可能会是5个,尽管他们都不是本科考入的(题外话,本科考入这种概率基本为0),但是这也是一个传奇的家庭了。

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往往会在一个家庭里成堆出现?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5个孩子的家庭,在农村基本上就算贫困家庭了,其实这个家庭不是一般的困难,因为父母没有其他收入,靠的是母亲挑担子卖苹果来攻读。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父母早已经动摇,因为5个孩子成年后,不上学就会变成劳动力,不仅不花钱,还能增加家庭收入,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所以,这个家庭的父母很伟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供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二、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没文化,不代表不懂教育!很多时候,教育真的和文化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高教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了。你如果不想上,那就回家和父母一起种地、干农活,感受没有知识带来的苦果。就是这种简单的理念,同样能够造就成功的教育。

三、兄长的传帮带作用!

这个是一个家庭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家庭的老大特别重要,尤其是在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老大做好了,后面的弟弟妹妹都会跟着做,所以,这也是一个家庭出几个大学生比出一个大学生容易的原因。

对于政府的这种行为,我觉着大家应该都会给点赞的!

30万,在当今社会确实不多,而且现在这个家庭也已经过了最需要钱的时候了,但是这30万,是一种导向,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回击!


赢在高三


哇,这个家庭太牛了!首先,对这个“一门四清华(北大)”的家庭表示由衷地钦佩和祝贺!其次,对政府奖励他们家30万元的举措表示赞赏!

如今的农村,包括我的农村老家,“读书无用论”甚是流行,大多数孩子,都是初中毕业就早早出去打工挣钱了。比起我们上学那时候,家家户户拼命挣钱供孩子读书的景况来,现在家乡读书的氛围很差。很多父母都说,上了大学也不包分配了,甚至都找不到工作,还得靠父母养活,还不如省下钱,早早出去挣钱,成家立业。

但是,村子里的情况出现了两极分化。即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早早辍学,或者只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少数的家庭和孩子,极其重视教育,还是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事实也证明了,论起有出息来,还是要数上了大学的孩子前途更好。知识与学历对人的影响,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短期内看,或许刚毕业的大学生,挣钱还没有打工的多,但是,再过上十年你再看,还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更能平稳持续地上升。

咱们来看看这个一门四清华(北大)的家庭,几个孩子的情况:

2015年6月,大儿子吴云峰(老大)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小儿子吴天峰(老五)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6月27日,吴大燕(老二)和吴青峰(老四)分别收到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小女儿吴改燕(老三)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工作,2017年7月,她辞去工作,开始备考,准备迈进清华或北大的校园,将一家人的梦画圆。


所以,真正农村有见识的父母,决不会让孩子早早走上社会。而像吴家这样,四个孩子上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名牌大学,另一个孩子本身也是好学校毕业,毕业后工作也很好,但为了实现和兄弟姐妹一样的愿望,也辞职冲刺北大清华,这样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真是值得大家伸大拇指赞赏的。

我们仔细来看,这吴家的四个孩子,其实读的不是北大清华的学士学位,而是北大清华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就证明他们在上了大学之后(不管他们的学士学位是在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院校读的),并没有懈怠,而是继续在追梦的路上拼搏,而老三也是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省妇幼保健院的工作),继续追梦,向兄弟姐妹们看齐。

一对农民夫妻,培养出了五个高级知识分子,将来就是五个高知家庭,这对夫妻很伟大!这五个子女也非常自觉自强,堪为当代学子的榜样!


小作家起跑线


延安一村民家里5个娃4个考进清华北大,获政府30万元奖励,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样的重奖不太合适,至少考上清华北大不是重奖的理由。如果说这个家庭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和资助的。

第一,明显违背国家有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等系列要求。考上清华北大虽然不一定就是状元,但在一个地方来说,这些学生就是状元。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予以重奖,应是一种变相的炒作高考状元或高考升学率,从而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第二,从当地的重奖作为来看,表面上是重视教育,实际上可能是炫耀自身之政绩。说实话,一个家庭能够出四清华、北大,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值得大为肯定的,但这并不说明当地的整体教育就非常优秀。可是如果拿这个例子来进行炒作,似乎就有炫耀政绩之嫌。

第三,如果要重奖这个家庭,应该多从精神方面加以鼓励。而不是给予如此高的重奖,实际上又是一种不太好的引导,那就是向状元这个方向在引导。

第四,如果要重奖这个家庭,应该不要将考上清华北大作为理由,而是有没有对家乡有什么贡献?这才是重奖的理由。

虽然说我们要鼓励国际之间的学习交流,但像有的清华北大生,出国留学,然后又留在了外国,没有把自己所学献给自己的国家,也没有回报自己的家乡,完全只顾个人的成就或享受。这样的人该不该重奖,是值得商榷的。


碧翰烽


位居西北一隅的安塞区能慷慨拿出30万元巨款,奖励耕读家庭、育人典范,真真是让人发自内心地喝彩点赞!

千万别小看这30万元奖励,它如同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将会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积极深远、不同凡响的放大“倍增”作用。

“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这种难度极大的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在偏远农村的普通家庭,等于条件艰苦的穷山沟里一下子飞出五只耀眼夺目的“金凤凰”,别说是在偏僻乡村,就是放眼北上广一线大城,也是多年罕见,令人称颂的“成材典型”、“家教奇迹”!

不得不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议上,安塞区此举表现出的眼光和卓识,很值得其他地区跟进和效仿。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极具创意的针对性“教育扶贫”,其实比不少地区热衷攀比的“重奖高考状元”,更具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重奖高考状元”的做法,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诟病和非议,教育部更是明文规定“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无益于实现教育公平,而且会加剧当地政府追求高考政绩行为;同时这样的奖励容易滋长个人骄傲自满情绪,不利于状元的未来健康成长;尤其不能小觑的是,过分注重奖励高考状元,还会导致人人为分数而读书的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对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潜在障碍。

教育的目的使命在于营造浓厚学习风气,不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正是由于吴治保夫妻十年如一日般重视家庭教育,再苦再累也不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精神,以及比学赶帮超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大伙看到了边穷地区振兴发展的希望曙光,从其发挥的积极带动作用上讲,他们一家得到重奖鼓励,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